2.提高耕作水平和抗灾能力
互助组腾出了劳动力,进行合理分工,普遍进行精耕细作,改良技术,改良品种,改良耕作方法,改良农具,改良土地,防治病虫害,增加积肥和改进施肥技术,尤其是进行治河修堤,开渠、挖塘、建水库,进行较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据不完全统计,1950—1953年,先后组织600万农民工,完成4亿立方米土石方任务。1954年遇到特大洪涝灾害,受灾面积达到1 334千公顷,由于互助组发挥了集体抗灾的威力,使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全省粮食仍获得好收成,人均占有粮食达到272.2公斤,比单干时的1950年增加13.74%。另外,互助组在植树造林、垦荒造田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54年与1950年相比,林地面积增加50.36%,四旁植树增加1.23倍,耕地面积增加334干公顷,是历史上耕地增加最多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