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小麦
(1)面积和产量。民国23年 (1934年),冬小麦播种面积251.57万公顷,总产达到202.2万吨,面积和总产都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最高水平。此后,由于日本的侵华战争和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到1949年,冬小麦面积减少到157.68万公顷,总产96.4万吨,总产比1934年下降57.3%。
新中国成立后,冬小麦生产迅速发展。1956年冬小麦面积增加到200.7万公顷左右,总产达到178.4万吨,比1949年分别增长27.3%和87.2%。1957—1979年,主要靠增加面积提高总产。1974—1979年冬小麦面积达到266.67万公顷以上,其中,1979年为284.4万公顷,比1956年增长41.7%,总产达到633.9万吨,比1956年增长2.5倍。1980—1996年,冬小麦面积调整到233.33万~253.33万公顷,趋于稳定,主要靠提高单产来保总产。冬小麦公顷产,1981年稳定超过了1500千克,1984年超过200千克,1994年超过37.50千克。1996年冬小麦播种面积359.12万公顷,平均公顷产439.65千克,单产比1949年增长7倍,比1979年增长近1倍; 总产量1 139.1万吨,比1949年增长12倍,比1979年增长80%。
冬小麦生产水平在全国的排位不断前移。1949年冬小麦面积、单产、总产分别居全国第5位、第21位和第7位,1996年分别提前到第3位、第5位和第3位 (表5-2-2)。
(2)产区分布。新中国成立前,主要在南部各县种植。新中国成立后,冬小麦产区向北部扩展。50~60年代,扩展到唐山、秦皇岛、廊坊市北部各县,全省种植冬小麦县 (市、区)达到125个。70年代又向承德、张家口坝下各县扩展,到1978年,全省除围场、张北、康保、沽源、尚义、怀安、赤城、崇礼8个高寒县外,其余县市均有冬小麦种植。由于张家口、承德市所属各县种植冬小麦产量低、效益差,1990年后不再种植。
表5-2-2 冬小麦生产及人均占有情况
单位:万公顷、千克、万吨
年份 | 播种面积 | 公顷产 | 总产 | 人均产量 | 年份 | 播种面积 | 公顷产 | 总产 | 人均产量 |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 157.71 198.33 164.94 158.64 162.43 209.73 198.40 200.7 239.70 193.75 214.00 205.24 199.15 172.41 166.82 225.36 185.17 183.06 200.90 194.39 201.80 207.61 205.87 211.33 | 547.5 589.5 561 729 615 763.5 756 889.5 675 714.0 793.5 730.5 411.0 604.5 715.5 678 1 036.5 931.5 906 706.5 1 102.5 1 098 1 047 1 350.0 | 86.4 117.0 92.4 115.5 99.9 160.1 149.9 178.4 161.7 138.2 169.8 149.9 82.0 104.2 119.4 152.8 129.0 170.6 182.0 137.2 222.5 228.0 215.6 285.3 | 28.0 37.2 28.8 35.3 29.9 46.5 42.5 49.7 44.1 37.0 44.8 39.7 21.6 26.8 30.2 38.2 47.0 40.8 42.8 31.2 50.1 50.1 46.5 60.3 |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 231.91 273.85 281.32 288.99 277.46 285.48 284.40 264.89 251.77 224.31 234.59 237.35 235.19 248.38 234.25 241.58 245.31 250.40 252.46 253.87 252.33 245.34 249.95 259.12 | 1 252.5 1446 1635 1 609.5 1 455 2 212.5 2 227.5 1 432.5 1 657.5 2 145 2 985 3 037.5 3 187.5 3 319.5 3 088.5 3 273 3 487.5 3 699 3 562.5 3 612 3 568.5 3 754.5 4 240.5 4 396.5 | 290.4 396.0 460.0 465.1 402.6 631.4 633.9 378.8 417.4 447.6 694.7 716.1 744.3 826.8 723.5 790.7 855.5 926.2 899.3 916.9 901.4 921.1 1 060.0 1 139.1 | 60.4 81.5 93.6 94.1 80.5 124.8 124.2 73.3 79.4 83.6 128.2 130.5 134.2 146.9 139.9 136.4 140.8 150.4 144.6 146.1 142.3 144.2 165.9 175.7 |
(3)栽培技术。
品种更换。50年代前期,主要推广优质、高产、耐锈病的农家品种。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主要推广抗倒、抗锈、高产的碧玛1号、石家庄54、北京10号等品种。70年代中期以后,先后研究培育推广了秆矮、耐高水肥、适宜密植高产的泰山 1号、冀麦7号、东方红3号、丰抗8号和冀麦23、24、26、30号等小麦品种,使小麦产量产生了革命性的飞跃。
播种方式。主要有撒播、条播、耧播和机播。撒播是较原始播种方式,手撒籽,不分行,以密取胜,但因不便管理,现已不再采用。条播一般用犁、耠子开沟,顺沟撒籽,合土压实,50年代冀东一带多采用这种方式,90年代仍有相当一部分乡村采用。耧播在公元前6世纪开始使用,80年代以后逐步为机播取代。机播,1954年开始使用,7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较快。1996年机引播种机达17.7万台,机播小麦面积229.8万公顷,占小麦面积的88.7%。
种植样式和密度。主要有宽播幅、大平垄、小平垄、宽窄行等种植形式。宽播幅是一种条播形式,播幅宽23.1~33.3厘米,公顷播种量225~375千克,公顷基本苗375万~675万。大平垄在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冀中南部麦区采用,行距26.6~36.6厘米(8~11寸),公顷播量112.5~150千克,公顷基本苗225~300万株,旱地麦60~90千克,公顷基本苗150万株左右。小平垄在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冀中南部麦区推广,机播或耧套播,行距15~18.3厘米,播种量195~225千克,基本苗375~450万株。宽窄行在60年代后期为了适应在小麦行间套种其他作物,推广了 “三密一稀”、“四密一稀”种植样式,即3行或4行为小垄密植,行距为15~16厘米,边行到边行的行距为26.6~33.3厘米。80年代以来,又推广了 “二密一稀” 的种植样式,俗称 “三七对垄” 或“四八对垄”,即小行行距10厘米或13.3厘米 (3寸或4寸),大行为23.3厘米或26.6厘米 (7寸或8寸)。同时随着半精播技术的推广,公顷播量减少,到150~195千克,公顷基本苗300万~375万株。
水肥管理。50年代前期多为旱地麦,只底施有机肥,不施化肥。5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少量化肥,主要方法是施种肥,即公顷用硫铵37.5~75千克,或尿素22.5~37.5千克同小麦种子混合后播种。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逐步增加了底施和追施氮素化肥数量。80年代推广粗肥、磷肥、氮肥做底肥,春季追施氮肥,配合合理浇水的栽培技术。还推广模式栽培技术。1994年以来,重点推广3个模式:
❶在高水肥麦区推广了小麦公顷产6000千克高产栽培技术,简称藁城模式;
❷春浇—二水的麦区推广了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简称吴桥模式;
❸旱地麦区推广了旱地小麦综合增产技术,简称井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