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民生活消费构成
是指各种不同的消费品,在消费整体中所占比重及相互关系的总和。全省1978、1983、1987、1990年农民生活消费伴随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其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显著特点是:
(1)由“温饱”型消费结构向“小康”型消费结构转变。如1978年全省农民食品支出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为63.52%,1983年、1987年、1990年分别为63.36%、54.24%、56.73%。按照恩格尔系数标准衡量,可以清楚地看到,全省农民从总体上看已经摆脱了贫困状态,正从温饱型向富裕型以至小康型转变。
(2)由自给型消费结构向商品型消费结构转变。在农民消费结构中,自给性消费所占比重逐步下降,商品性消费所占的比重逐渐上升,改变了过去30多年间农村经济长期处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状态,改变了大部分生活消费品依靠自产自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状况。1978年农民人均自给性消费支出95.39元,占生活消费品支出的比重为57.8%;其中食品自给性支出为88.26元,占食品支出比重为83.3%。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的传统消费意识,消费观念逐渐转变,由自给性消费向商品性转化的进程加快。1987年农民商品性生活消费支出为256.69元,比1978年增长5.8倍,其比重则比1978年增长26.1%。
(3) 由实物型消费结构向文化型消费结构转变。过去由于农民收入少,首先满足吃、穿、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外,用于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费量非常低。1978年全省农民用于文体生活服务支出人均1.83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1.10%。1990年农民用于文化生活服务支出人均为41.51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7.99%,比1978年增长22.68倍,平均每年增长1.74倍。这表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开始注意改善文化生活。
(4) 由雷同型消费结构向多样型消费结构转变。过去,农民是靠种田吃饭,加之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人均收入的差别不大,这就决定了农民的消费结构是雷同的,改革开放的政策,鼓励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消费水平开始出现多层次性,有力地促进了雷同型消费结构向多样型消费结构转变。
综上所述,全省农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有这样一种规律性,消费水平越低,食物消费比重越大;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的比重相对减少,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相对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