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经济核算
1. 什么是经济核算
我国理论界在讨论什么是经济核算这一问题时,实际上是就经济核算的概念、内容、范围和实质这几方面的内容进行讨论的。主要有下面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核算简单地说就是记帐、算帐。主要以成本、价格、工资、盈利等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利用货币形式记载经济活动。如原材料耗费多少、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等。通过核算投入与产出,计算出是赚钱还是亏本。
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核算是社会主义国家有计划地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方法,是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原则,是适合社会主义特点的管理企业的良好形式,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有计划地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工具。持这类观点的人,尽管使用了“方法”、“原则”、“形式”、“工具”这样一些不同的概念来定义核算,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经济核算要借助货币形式对企业的劳动消耗 (活劳动与物化劳动消耗) 与经济效果进行比较,其目的是在现有的劳动资源下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果,以满足社会需要。
第三种观点认为,经济核算不是管理方法或原则; 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范畴,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有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方法”一说不能概括经济核算的完整内涵。因此,经济核算是以价值形式体现着的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职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经济关系。这样,经济核算是体现一种关系。具体来讲,企业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可以独立经营,安排自己的供应、生产和销售活动; 企业有独立的财务活动,有独立的资金。但是,企业对国家负有物质责任和财政上缴任务; 国家给企业一定的物质鼓励; 企业与企业之间采取合同形式进行商品交换和货币结算; 企业与职工之间表现为按劳分配和物质鼓励原则。因此,经济核算的种种关系首先是以各方面的物质利益表现出来,不但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综合反映了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关系。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经济核算是社会主义经济特有的经济范畴,在资本主义经济下是不存在的; 同样,当社会主义形态中商品经济消失,价值规律不存在时,经济核算范畴也就随之消失。
第四种观点则认为,经济核算不是社会主义经济范畴
而是一个社会主义特有的独立的经济规律。经济核算规律的基本特征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不断以最小限度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直接间接取得最大限度的最终产品; 一个是必须在统一核算前提下进行独立核算。这两方面是统一的。
第五种观点认为,经济核算是经济范畴与方法的统一。因为,经济核算反映着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的要求,同时也形成了客观经济活动中最一般、最本质的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因此,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客观的经济范畴。同时,经济核算又表现为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中用货币金额、实物数量、劳动时间指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进行核算和计算,在此意义上,它又是经济管理方法。
☚ 十八、经济核算理论 2. 经济核算与经济核算制的区别和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