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1945年—1949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1945年—1949年抗战胜利后,在后方的新记西北实业公司的工厂,有的移交给了国民政府中央兵工署,有的迁移到了他地,有的赠送给了当地政府,也有的迁回了太原。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后,西北实业公司的接收人员迅速进入太原,接收了原属于该公司的28个厂矿和日伪建立的13个工厂,还借机吞并了14个民营企业。1945年9月1日,接收工作基本结束。1947年8月,西北实业公司改名为西北实业建设公司。1945年年底,西北实业公司所属单位已有60多个。1946年年底,有工人12 292人,职员1 772人。到1947年年底,工人增至23 421人,职员增至2 455人。有些工厂在接收时,机器已严重损坏,一时难以修复,而且有些厂所在地区被人民解放军解放,故一直没有投入生产,如在大同的西北洋灰分厂、西北炼钢厂等。还有一些工厂因交通路线被截断,原材料得不到供给,生产无法进行。实际上能开工生产的工厂总共只有30多个。解放战争时期西北实业公司的规模和生产能力远不如抗战以前,如西北炼钢厂,产量仅及原有能力的30%~40%。太原纺织厂(战前为民营的晋生染织厂) 于1945年11月12日正式移交复工时,布机开动者仅30台,而在抗战爆发前有252台; 抗战前有纱锭8 000枚,接收时开工者仅2 800枚。 2月9日沦陷区物价不顾汪伪的物价管理办法,一路飞涨。是日,伪实业部提出一份《物价对策紧急措置方案》,还以伪行政院院长名义发表谈话,先从上海、南京两地实施物价冻结。指定2月5日之价格为标准市价,“此后未经核准,不得任意提高。”(198,1456-1460页;380,550页) 3月30日汪伪行政院院长陈公博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签订《关于华北及华中铁道运营之军管理协定》,将占领下的华北、华中铁道全部划归日军直接管理,日寇妄图以此作最后的顽抗。(198,1255页;370,303页) 3月汪伪政府发行民国三十四年国内公债200亿元。该公债第一期为50亿元。8月1日,第一期尚未发行完毕,汪伪政府就再发第二期并扩增至2 200亿元。但这一天文数字公债尚未正式出笼,日本便于8月15日无条件投降。这一幕丑剧终于结束。(198,859-860页;380,227-228页) 5月7日1945年4月14日,汪伪财政部公布 《金证券发行纲要》,伪财政部从1945年5月7日至8月3日止,共发行金证券5次,售出黄金期货91 000两,共回收伪中储券2 390亿元。当时伪中储券发行量已在46 618亿元以上。此举对抑制通货膨胀作用甚微。(172,442页;374,274-275页;380,211页) 7月8日伪满政府为强迫人民储蓄,搜刮战略物资,将本年储蓄目标定为60亿元,占东北人民收入的44%。并强调 “出荷”(即交售农副产品) 和储蓄是农民的两大义务。(158,472页) 8月27日1944年12月,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经济总署责令由天津、北京、青岛、济南四市联合出资,在天津设立华北有价证券交易所。1945年1月10日召开成立大会。至此在天津开拍营业。1946年天津市市长张廷谔勒令该所停业清理。(《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32页;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5辑,199-200页) 10月25日日本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兼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向国民党政府任命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陈仪递交降书。沦陷五十年的台湾重归中国版图。(372,212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