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6. 财政分配的数量关系的确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6. 财政分配的数量关系的确定

16. 财政分配的数量关系的确定

财政分配关系最终要在财政分配的数量关系上反映出来。正确处理财政分配的数量关系,不仅是对财政分配规律掌握的表现,也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必要环节。其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经验数据法。我国“一五”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呈现较好的状态,表明这一时期的数量关系也是大体合理的。为此,薄一波同志总结出了“二、三、四”的比例关系。即积累占我国国民收入的比重不低于20%,或者略高一点; 国家预算收入占我国国民收入的比重不低于30%,或者略高一点; 基本建设支出占我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不低于40%,或者略高一点。
目前,有的同志根据以往财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财政非生产性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以及根据2000年的战略目标等数据,测算出当前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应在28%左右。
另一种方法是,综合判断法。财政分配的数量关系究竟几比几是合理的,很难说,这只有同国民经济的整个状况联系起来考察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些因素主要有: 国民经济平衡、速度、效益、人均消费水平的增长情况等。比如,如果国民经济失衡,那么就要根据生产和市场供求等状况来判断是积累太多还是消费过头; 是积累、消费双重失控还是结构性比例失调等等,然后对症下药,调整分配的比例关系。
第三种是数量关系的因素分析法。这种研究方法主要围绕影响财政分配数量的因素,财政分配的度和财政分配数量关系变化的趋势等方面展开的。
(1)关于影响财政分配数量的因素。有的同志认为,影响财政收入的量取决于: 甲、社会再生产的国民收入结构。剩余产品在国民收入结构中的比重是规定财政收入数量的客观界限。乙、国家可能集中的财政收入的数量决定于社会再生产的各种需要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效果。各经济主体在分配中所占的份额,主要取决于各经济主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形式以及财政管理体制等三个因素。由于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平衡的财政,所以财政支出数量受财政可能集中的数量所限制。
有的同志则认为,影响财政收入数量的因素有: 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模; 经济效益水平;经济结构状况;分配体制;分配措施。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有: 原有积累和消费的水平; 人口增长速度; 经济发展速度; 原有经济结构; 支出效益水平; 社会、政治、思想意识等非经济因素。
(2)关于财政分配的度。
关键在于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比较一致。一般认为,财政分配的“度”的确定,积累率上下限的确定。所谓积累上限是指国民收入中可以用于积累的最大量。在计划期国民收入量既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的最高界限等于国民收入量与消费基金 (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最低需要量之差。其理论依据是: 社会主义再生产至少应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不致下降。计划期消费基金最低需要量等于基期的消费基金量加上基期的人均消费基金量与计划期人口增长量的乘积。基期中的消费基金量是已知的,计划期中人口增长率一般比较稳定,不难确定。因此计划期消费基金最低需要量也不难确定。从而积累基金的最高界限就可以根据计划期国民收入的测算值来求出,再把积累基金的最高界限值同国民收入量相比,就得出计划期积累率的上限。假设人口量为P,新增人为⊿P, 基期消费水平为W, 则
积累下限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最低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保证新增就业人口有充分就业的机会,因此积累量下限也可以确定。假设每年新增就业人口为P,新增就业人口的人平技术装备费为T,则当年的最低积累量为P·T,由此可知:
(3)财政分配数量关系变化的趋势。
持此种判定方法者一致认为,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呈同步增长趋势。所谓同步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两者的增长速度基本一致。这是因为财政收入来源于国民收入(v+m)部分,并且主要来源于剩余产品价值m部分。m中一部分形成国家财政收入,设为m1、另一部分则为经济单位合理留利,设为m2。显然,财政收入能否同国民收入同步增长,取决于m与v的比例关系以及m1与m2的比例关系。只要这两个比例关系大体保持不变,财政收入就可以同国民收入同步增长。在v与m的比例关系中,只要生产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则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呈下降趋势。这样,就可以在保证劳动者实际收入水平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剩余产品率仍然有上升的趋势,这为财政收入的相应增长提供了基础。在m1与m2的比例关系中,根据马克思的社会扣除理论,以及国家财政担负着宏观调控的职责看来,财政在剩余产品m的分配中应得大头,并要求m1与m2的分配比例相对稳定。由此可见,财政收入和国民收入呈同步增长趋势有必然性。
第四种是数学模型法。这种方法是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用数学模型来反映财政分配数量关系的规律性。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是: 第一阶段,识别、分析诸种财政现象及其所体现的分配数量关系,搜集、检索有关数据资料; 第二阶段,找出各因素的联系,建立数学模型; 第三阶段,将理论模型与实际财政分配活动进行对照、检验、修正,使之更接近于实际情况。

☚ 15.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   17. 财政分配效益如何理解 ☛
0000034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