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6_260中庸論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6_260中庸論辨

中庸論辨

【題 解】
中庸論辨作者宋鎬完(一八六三—一九一八),字愚若,號毅齋,本貫恩津。出生於先祖徙居的慶尚道三嘉並木昭昭里。三十六歲時在俛宇郭鍾錫門下學習心學、近思録等,並向西山金興洛請教虚靈知覺,綜合融會當時南學派大家俛宇西山兩門學説。遺稿有毅齋集八卷四册,本書收録於卷五,針對全篇按照條目揭示問題並予以回答。(崔英辰)
問:既曰‘虚靈知覺,一而已’,旋曰‘所以為知覺者不同’,何也?曰:請復以所聞。寒洲曰:‘未發而知覺之體專一心,已發而知覺之用妙衆情。’一源一路,此所謂一而已。人心底知覺,以形氣邊事而為知覺;道心底知覺,以性命上事而為知覺,此所謂不同。為知覺者之不同,何害於知覺之一乎?南黎曰:‘單説虚靈,則謂虚為體,謂靈為用,亦得;合説虚靈知覺,則謂虚靈為體,謂知覺為用,亦得。’然虚靈之狀心,如中和之狀性情。若擇於斯數者,則一與不同之義自可辨矣。曰:子之所以誦而明之者,乃所以疑之也。曰‘已發之妙衆情’,已涉乎所以為之不同,界至不分明。‘虚靈為體,知覺為用’,此程氏説,先儒非之,而今反承襲,無乃不可乎?既以知覺體用為説,而下單以用之豎横言之,其義亦未可知也。曰:‘專一心’、‘妙衆情’,‘一源一路’云云,所以明體用一源之妙;‘單説、合説’云云,大分、細分不滯一隅。言雖與程氏同,而意實相殊,固不可執一而廢百。曰一曰不同,竊恐人疑有兩知覺,故兩下用‘底知覺’字,以明不同之用即‘一而已’之用,不是遺卻體一邊也。
問:‘發而皆中節’之皆字,是指喜怒哀樂各隨所發之端而十分中節者耶?曰:或問以古今賢愚老稚釋皆字,於文理雖似扤捏,於‘達道’之達字甚襯帖。以此看如何?
問:鳶魚、鬼神是即氣明理否?直夫曰:‘以氣言之,則鳶魚、鬼神,氣也,飛躍、屈伸,氣也;以理言之,則鳶魚,理也,飛躍,理也。鬼神屈伸亦然。’大抵子思本意為明道之費隱而發,非為氣之昭著而發。然則曰‘即飛躍屈伸之氣,明飛躍屈伸之理’,有何不可?曰:此皆是就費而明隱。若曰‘即飛躍屈伸之氣,明飛躍屈伸之理’,終是費氣而隱理。然則費隱二字,章句何不以理氣釋之?而曰‘用之廣、體之微’,以費隱分帖體用,所以明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之妙。若費屬氣、隱屬理,是理無用而氣無體,豈子思朱子之意哉?曰:不曰‘此為明道之費隱而發,非為氣’云云乎?蓋飛躍屈伸之昭著者,理之費也;飛躍屈伸之所以者,理之隱也。飛躍屈伸之已然,費也;飛躍之所以,隱也。烏有氣費理隱之嫌乎?曰:子既曰‘氣之昭著’,變其説而曰‘昭著者理之費也’。子非不知意,是不知言之過也。‘即飛躍屈伸之氣,明飛躍屈伸之理’,此二句改之可也。
問:‘覆載生成之偏’,何義?曰:天地固覆載萬物,亦生成萬物。而萬物林林,或有阽於偏而不得其所者,如獨不被覆載生成之恩者也。此豈非人所憾於天地者歟?曰:‘天能生覆而不能形載,地能形載而不能生覆’,此朱子説,載在或問,豈不是天不能為地之事,而地不能為天之事之義耶?曰:此固然矣,而但章句不如是,小注不載焉,其義似可識矣。若以天不能載、地不能覆為憾,則今使為人子者,憾其父曰‘何不能乳我’,憾其母曰‘何不能索我’,豈理乎哉?此言天地之道大,而物有不得其所者,如之德大,而猶有博施之病也。章句之分疏,豈不較然乎?曰:乳我、索我之説,不必如此看。大抵此説以天地有能不能,印證聖人、愚婦之有能不能,推明天地有做不盡,聖人亦有做不盡處。曰:天覆生、地載成,此理也。理合如此,而人猶憾,則是無理之憾。無理之憾,子豈語之哉!
問:十六章曰‘兼費隱,包大小’,二十章曰‘包費隱,兼小大’,兼包之義可明言歟?曰:蔡虚齋曰,‘包者不明言,但意所包含也;兼者,其所明言者也。〔故〕不見、不聞,隱也;體物如在,則費(也)〔矣〕。此明言也,未嘗兼小大〔而〕言,而小大則〔皆〕在其中。〔此章〕自“修身”以至於“懷諸侯”,自“生知安行”以至於“困知勉行”,大小亦皆兼言並舉矣,〔而〕費之與隱,則皆不出乎小大之中也。[1]’此説勝似胡氏説。
問:二十章‘天下達道’條,‘行之者一’釋之以‘一則誠而已’;‘天下九經’條,‘行之者一’釋之以‘一者誠也’。抑有異義否?曰:對‘達德’者而亦曰‘一者誠而已’,恐人疑三德之外更别有誠,故下則字而合之也;‘九經’條則無此嫌,故順其文而正釋也。
問:‘三近者,勇之次也’,何謂也?曰:上段章句云‘所〔以〕知者,知也;所以行者,仁也;所以至於知之成功而一者,勇也’,此通上三知為知、三行為仁。而此三近卻未到知之一、成功一地位,則不可以勇之至言,故曰‘次’也。‘三近’之近字,對上段‘知之一、成功一’‘一’字而言。
問:‘以其分、以其等’,分、等之義。曰:分是知行之分,等是氣稟清濁之等。
問:二十五章‘自道’句上著‘而’字,下去‘者’字者,何義?曰:此一節似對待,而實一串説來。蓋‘道’是那誠底道理,‘自道’是誠之者之事也。一字著之去之之間,連上合一之妙自可見矣。曰:然則章句何以物言誠,以人言道?曰:這物字所包甚闊,非對人而稱之。物乃兼人而言,天地萬物亦皆在乎一物字之内也。然道不自行,行之必以人為主,非物之所能,故掉了物而歸重於人也。‘誠’言物者,照下‘物之終始’而言也;‘道’言人者,照下‘君子誠之’而言也,意固各有當也。曰:既釋誠、道,復曰‘誠以心言、道以理言’,何也?曰:胡氏不云乎,‘此誠字即〔是〕天命之性,是“物之所以自成”;此道字是率性之道,是“人之所當自行”。“物之所以自成”,全不假人為;“人之所當自行”,為之全在乎人’。此二句專為‘人之所當自行’者而言。蓋凡物有此實理,方成此物,若人無實心,如何能實此理?故提起心之一字言之。曰:誠若斯言也,朱子所謂‘誠以心言’,‘就一物上説,凡物必有是心,有是心然後有是事’者,非耶?曰:朱子是大綱説,胡氏是細分説,固不可執此而廢彼也。曰:不曰體而曰本,何?曰:曰體曰用,則猶有内外動静之别,恐人將誠與道作兩件看故也。故第二條祇言誠,不言道,而章句乃曰‘蓋人之心能無不實,乃為有以自成,而道之在我者亦無不行’。下文又曰‘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則成己祇是誠,成物亦祇是誠。章句又曰‘自然及物,而道亦行於彼矣’,皆不説及道字,而誠字自該得道在。此見誠之為本,而道乃其用耳。問:‘自成’與‘自道’作一例看如何?下文‘誠者自成’與此不照應乎?曰:非也。朱子舊有此説,及義剛復問,則朱子曰:‘某舊説誠有病。蓋誠與道,皆洎到“誠之為貴”上〔了〕,後面卻便是説個合内外底道理。若如舊説,則(道與誠)〔誠與道成〕兩物也。[2]’觀此説甚明。夫‘誠自成’是自然之自,以實理言;‘自成己’是自己之自,以實心言。若作一例看,則誠是一物,道又是一物;自成是一工夫,自道又是一工夫。如何下文以‘誠之’屬‘自道’耶?問:‘孤立懸空’是何義?曰:無所倚靠之意。這一句包羅廣大,不專在人,不專在物。大而天地山川,小而昆蟲草木,微而鬼神,顯而事物,莫非這個所成就。如太極雖不離於陰陽,而亦不囿於陰陽,故恁地説也。
問:蔡虚齋曰‘“不誠無物”,恰恰是靠那物之終一邊説,但非自然到尾之終,乃間斷之終’,此説如何?曰:所得之理既盡,則是物亦盡而無有。此是有長必有消、有生必有死。理合到盡處,故物亦盡而無有,徹頭徹尾皆是實理之所為,非不誠而物終也。天地有始必有終,聖人有始亦必有終,何可言天地、聖人亦有不誠,祇是理合到盡處耳。‘不誠無物’,如不實心為忠,便已無忠;不實心為孝,便已無孝,便是不自成其為臣子矣。理盡之物是不可有者也,無物之物是不可無者也,何可以‘不誠無物’靠物之終一邊説也?
問:饒氏以‘知居仁先’為入德之知,‘知居仁後’為成德之知,此説何如?曰:子貢盛稱夫子之聖,非成德而何?胡雲峯曰:‘知主知,仁主行。學與教皆以知言,故先知後仁,知為體,仁為用;成己成物皆以行言,故先仁後知,仁為體,知為用。’此説似有理也。
問:二十七章‘尊德性、道問學’,饒氏分知行看,如何?曰:一是存心而極乎道體之大,存心是存其心體之本然;一是致知而盡乎道體之細,致知是推極夫事理之當然者,謂之有體用大小之分則可,似不可分知行。饒氏之分,無乃因章句‘致知’二字而然耶?問:胡氏謂下‘而’字重在下股,下‘以’字重在上股,分配章句‘存心’、‘致知’二句。此説如何?曰:若如此説,則章句當先説‘存心者不可以不致知’,後説‘非存心又無以致知’,何如此倒説了?或問曰:‘温故然後有以知新,而温故又不可不知新;敦厚然後有以崇禮,而敦厚又不可不崇禮。’而字以字,一例釋之。大易曰:‘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而字以字,亦一意用之,似不必泥看。

☚ 16_259中庸問答   16_261中庸究義 ☛
0000453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