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6_257中庸總略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6_257中庸總略辨

中庸總略辨

【題 解】
中庸總略辨作者金時洛(一八五七—一八九六),字國凝,號莊庵,本貫義城。終生研究性理學,尤重心經近思録,以朱子退溪學説為學問根基,將各朝諸儒學説進行分類編成淵源合帖。本書收録於莊庵集卷四,略述中庸關鍵條目,論議多駁難。(崔英辰)
第一章二節曰:‘道不可離’,是説不可不存養。‘是故’以下是教人‘戒慎、恐懼’做存養工夫,以結上文‘道不可離’之意。○三節曰:又加慎獨於隱微之中,做省察工夫,以結上文‘莫見、莫顯’之意。
愚謂:‘道不可離’是統説不可不存養、省察之意;‘戒懼’以下説做存養工夫,‘莫見’以下説做省察工夫。今若限戒懼於‘道不可離’,限謹獨於‘莫見、莫顯’,而兩下結殺則是‘謹獨’工夫,獨無與於‘道不可離’之意,而‘莫見、莫顯’與‘道不可離’為雙關對立之目,恐非本章立言之旨也。
第二章曰:著篇命意都在‘時中’之道,故不曰‘中和’而曰‘中庸’。
愚按,朱子論名篇之義有曰:‘“中和”之“中”,其義雖精,而“中庸”之“中”實兼體用,且其所謂庸者又有平常之義焉,則比之“中和”,〔其〕所該〔者〕尤廣,而〔於一篇大指〕精粗本末無所不盡。此其所以不曰“中和”而曰“中庸”也。[1]’今以是説觀之,著篇命意正在於兼體用、該本末,而未始都在‘時中’之道之用一邊而已也。
第四章一節曰:言‘道之不明、不行’由於民之‘鮮能’,而有知愚、賢不肖之過不及。則知者之過而不行道,不仁也;賢者之過而不知道,不知也;愚不肖之不能勉而不及,不勇也。知仁勇已開端於此。
愚謂:此節大旨固如此,然語勢有些未穩。若稍變其文曰‘承上言“道之不行、不明”由於知愚、賢不肖之過不及,蓋民之所以“鮮能”者以此也’云爾,則稍似穩順矣。知者之以下存之,然愚不肖之不能勉而不及,亦當曰愚不肖之不及而不能勉。
同章二節曰:承上言過不及之弊,皆由於知之未至,故以‘鮮能知味’結之而起下也。
愚謂:此節‘知味’之‘知’字,初非對行之知,而含知行兩意。觀於或問所謂‘特行而不著,習而不察,是以不知其至而失之’云者,可見矣。而章句所謂‘人自不察,是以有過不及之弊’者,亦不過曰‘知愚者不察所知之有過不及,賢不肖者不察所行之有過不及’而已矣,初非以不察字使作知之未至之意。今若以‘知味’之‘知’為對行之知,而曰‘由於知之未至,故以“鮮能知味”結之’,則恐非本旨。而且其所謂‘起下’者,亦涉牽强。蓋本章‘不明’一脚已為起下‘不行’之端,而不必使着‘鮮能知味’然後為起下之辭也。
第十一章三節曰:道本不違於人,而隨人以行,故言道必稱君子。
愚謂:道者,日用事物當行之理,不待人推行而後為道。若曰隨人以行,則主張人太過,而不免於因人方有之失矣。云‘道本不違於人,而惟君子能盡之,故言道必稱君子’云爾,則何如也?
第十三章曰:‘道不遠人’以下,從上章第二節來,而以體之具於人者言之;‘大孝’以下三章,從上章第三節來,而以用之著於事者言之。
愚謂:‘費隱’章第二節言費之大小,夫婦之與知、能行,是近而小者也;天地聖人之所不能盡,是遠而大者也;第三節言費之昭著上下,鳶之飛則在上之一物也,魚之躍則在下之一物也。此既為一支之首,而以其下諸章分隸之,則‘道不遠人’以下三章言修齊之事,而為費之小者,則是自第二節夫婦‘與知、能行’一脚來也;‘大孝’以下三章言治平之事,而為費之大者,則是自第二節‘天地、聖人’一脚來也;中間‘鬼神’一章言陰陽造化之迹,發見昭著而無物不體,則是自第三節‘鳶’‘魚’一脚來也。今若專以前三章之小為自第二節來,則第二節之語大處孑然無所隸矣;復以後三章之大為自第三節來,則‘鬼神’章之言昭著發見無物不體者,突然無所來歷矣。以愚所見,似皆失其下分類例。然此等説皆有所受,愚安敢議為?
第十六章五節曰:朱子曰鬼神是氣之屈伸,其德即天命實然之理,所謂誠也。
愚按:侯氏有‘鬼神(是)〔為〕形而下者,(其)〔鬼神之〕德(是)〔為〕形而上[2]’之説,朱子以其析鬼神與其德為二物而深非之。今所謂‘鬼神是氣之屈伸,其德即天命之實理’者,與説未見有異。退溪先生嘗以記者之失旨言之矣。
同節曰:微字與誠字對,顯字與‘不可揜’對。自其妙言之曰微,自其實言之曰誠。
愚謂:不見不聞之‘微’,體物如在之‘顯’,皆實之存主而‘不可揜’也。若以微字對貼誠字,則體物如在之顯,獨非誠之所為乎?若以顯字對貼‘不可揜’,則豈以所謂微者為可揜之理乎?昔陳新安嘗為此説,而先儒亦有辨之者。
第十九章三節曰:善繼文王事親之志。○四節曰:善述文王事親之事。
愚謂:以下節‘踐位’為述事,‘敬尊’為繼志之意推之,三節之修宗廟、陳宗器等,乃與‘踐其位’三句應,而為述事之事矣;四節之序昭穆、辨貴賤等,乃與‘敬其所尊’二句應,而為繼志之事矣。今於三節言繼志,四節言述事,恐不免顛置矣。
第二十章六節曰:為政為‘九經’之本,可驗。○七節曰:達道本於達德。
愚謂:為政之本在於修身,而修身為‘九經’之一,則是‘九經’為為政之本矣。五達道乃五常之道,而三達德乃所以行此五達道者,則是達德本於達道矣。今壹皆反之,而曰‘為政為九經之本、達道本於達德’,恐亦顛矣。
同章十七節曰:十六章‘誠之不可揜’是以天道言誠,下文‘誠身’是以人道言誠,於此總二者言之。
愚謂:十六章之誠,言陰陽合散之實者,則固就天道造化言,然不可看作對人道底天道也;上文誠字言其反諸身而誠所存,則固就人道修為言,然不可看作對天道之人道也。蓋十六章乃中庸之散為萬事處,貫天人,統上下,故於此特言誠,以示其一篇之樞要。則此誠字,在天為實理,在人為實心,豈可以鬼神造化之故,而遺卻人道之誠乎?二十章‘誠身’,為獲上治民之本,而姑未説天人誠明之分。則聖人分上也有誠身,學者分上也有誠身,豈可以反身誠實之故,而掉卻天道之誠乎?至又以此節‘誠者、誠之者’為總鬼神之誠與誠身之誠而言之者,尤見其乖剌,愚未敢曉也。
第二十五章一節曰:誠者,是個自然成就底道理,不是人去做作安排底物事。道卻是個無情底道理,卻須是人自去行始得。
愚謂:朱子此説在小注中,然以本章立言之旨、章句、或問之意推之,終不免逕庭。請得以略言之:大抵中庸一篇大旨在誠之一字,而始見於十六章,詳言於二十章,而又以‘誠明’一大支承之,則於一篇之大旨無復遺藴矣。然‘誠’之所以得名之義,則初未之及也,故於此特發明之,曰‘誠者自誠也’。自誠者,亦曰自己成得而已矣,故下文曰‘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章句亦曰‘誠者物之所以自成’。‘自成己’三字,‘己’為自己之證,而‘所以自成’四字,又豈非自力成就之義乎?蓋物之所以成物,初非自然而汎成也,必由其自己誠實,故能成是物。以天地言之,則天以誠實其健行不息之道,而自己成天;地以誠實其順承無疆之德,而自己成地。以人言,則至誠事親而自己成子,至誠事君而自己成臣。初若一無所為,以聽其自然成就,則已非誠實之謂矣,何能成天地之大哉?天地猶不能成,而況於人哉?昔氏以‘無待而然’論‘自成’之義。夫無待而然者,猶所謂自然成就者也,朱子以其有之遺意而深斥之。則小注‘自然’之説,無乃以顢頇而譏顢頇乎?愚以是知小注之説,出於記録之誤而不可據,而為案明矣。或有難者曰:朱子嘗論‘誠者、誠之者’之義,而有曰‘自然而實者天也,必期於實者人〔而天〕[3]也’。其所謂‘必期於實’者,謂之自己成得可也;其所謂‘自然而實’者,獨不與注説有所□合乎?是不然也。以‘誠者’之天道對‘誠之者’之人道,則固有自然與勉强之分。而專就天道而論,其誠則是誠也,亦自己誠實而已。觀於下章所論‘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文王之所以為文’者,可見矣。若以天與文王之誠為‘誠者’之天道,而只以自然言之,則所謂‘穆不已、純不已’者,何乃為自强不息之意?而為天、為文王者,何乃必有其所以耶?況此二十五章本言人道之誠,則於人道之誠反下自然之義,又豈非失其類例乎?難者之説上下皆無所當,而‘自成’之自字,與下句‘自道’之自字,同為自己之義,而不可以自然言之者如此。總略之録取注説,似亦未審也。
同章二節曰:‘誠者物之終始’,是解‘自成’一句;‘不誠無物’,是解‘自道’一句。
愚謂:‘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二句,皆言‘誠者自成’之義,而道行在其中,不是上句是解‘自成’、下句是解‘自道’也。
第二十七章一節曰:此言人道,而以‘大哉聖人之道’起之,蓋承上章言之也。
愚謂:天道固大底,人道固小底。然就人道言,則亦有大底小底。蓋分而為小底者,合而為大底也。故於此章之説人道處,必以‘大哉聖人之道’説起,而極贊其‘發育、峻極’之功,又繼以‘優優大哉’之説。若以人道之小於天道,而以‘大哉’為承上天道而言,則章句所謂‘包下文兩節而言’者,説不去矣。
同章二節曰:‘發育萬物’以道之功用言,氣之所流行,即理之所流行也;‘峻極於天’以道之體段言,氣之所充塞,即理之所充塞也。
愚謂:‘發育’者,道發育之也;‘峻極’者,道峻極之也,而道即理也。今以‘發育萬物’為道之功用,‘峻極於天’為道之體段,則無不可,但復曰‘氣之所流行,即理之所流行’,‘氣之所充塞,即理之所充塞’云爾,則反主張氣,而理若不能自用。然恐非本章之旨,而亦不免自相矛盾也。

☚ 16_256篇題   16_258中庸問答 ☛
0000453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