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6_235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6_235序

【序】

心之虚靈知覺。
按:虚靈,心之體,乃所謂寂也;知覺,心之用,乃所謂感也。虚靈之發為知覺,而知覺則智之為也夫。虚靈者,氣也;智者,理也。氣之發而以理之用為用,何也?竊嘗思之,氣之清爽為心,其體之虚靈則以其與理合也,故虚靈之發即理之發也。昔陳北溪有言曰:‘理與氣合,所以虚靈。’近或有駁之者,引大學章句曰:‘“虚靈不昧,以具衆理”,若合理於虚靈,則是以理具理也。’愚亦請援彼所引者而證之:‘明德者,人之所得於天,而虚靈不昧,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今若規規然恐墜於以理具理之科,不敢合理於虚靈,則其所謂‘所得於天’者,果何物耶?且先儒所云渾然粲然者,亦將不免乎以理具理之失矣,豈其然乎!愚敢曰:虚靈者實其寂然之體,而渾然之中粲然不可紊者,豈非所謂具衆理耶?北溪之説,愚未見其不可從也。
或生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
伊川易序曰:‘形一受其生,神一發其知。’蓋本於周子‘形生神發’之語也。竊嘗思之:神者,充形之氣之精英,而與理為一,静則俱静,動則俱動。故智者理,而發之者神也,所謂‘原於性命之正’者如此。而若其‘生於形氣之私’,則抑又有説。神雖與理無分,然畢竟是氣之精英,故氣之動,神亦不能不動也。孟子所謂‘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者,此也。神固一也,而其動則或與理俱動,或氣觸而動,故一私一正,而有危微之别焉。理本無形,故其動也微妙而難見也;氣易流惡,故其發也危殆而不安也。或曰:‘才動則已屬乎氣矣,理動之説亦有據乎?’愚敢謂:理無動,則氣安有動也?理之動,氣必載之;氣之動,理亦乘焉。雖若混淪不可分開,然就其中單指善一邊曰理動,兼指善惡混曰氣動,蓋其公私之間自然有賓主之勢故也。朱子理發氣發之訓,退溪四七之辨,的然可據也。況此所謂‘或生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者,豈非十分斷案耶!
理者天下之所同,氣者人物所各得,故於形氣曰私,於性命曰正也。不云公而曰正者,蓋下文以‘天理之公’對‘人欲之私’,故於此舉正而互文耳。況公之所以公,以其正也。舍正而説公,則將不免混淪之失,而甚則入於兼愛者矣。此正字尤有力。
精則察夫二者之間而不雜也,一則守其本心之正而不離也。從事於斯,無少間斷。
按:‘不雜’,知也;‘不離’,仁也;‘無少間斷’,勇也。三達德為中庸一書之指南,故特於此示其櫽括爾。
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
‘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者,執之固而仁熟矣;‘人心每聽命焉’者,擇之明而智盡矣,不賴勇而裕如也。然必曰常曰每,則隱然之勇在其中矣。又按:‘必使’之‘使’不可深看,止是承上起下語耳,如‘使自得之’之‘使’,其意蓋曰精一之功效又使如此。
此篇乃門傳授心法。
中庸一書,性、道、教三字盡之矣。首章主性、道,而教寓焉。二章至十一章,言道之在事物也。又恐人徒知道之在事物,而不知其由性,故十二章至十九章乃言費隱,所以明顯微無間、體用一源也,合性、道而一之也。二十章主教,而性、道備矣。二十一章至三十章,言聖賢用功之難易,而至於成德則一也,又合性、道、教而一之也。於是三十一章備言性,三十二章備言道,三十三章則始言教,中言道,而末乃言性而終之。夫所謂‘門傳授心法’者,亦指乎性、道、教三字而已。然凡孔子曾子孟子之書,及六經所載羣聖賢之言與事,無非性、道、教也,奚獨此篇為然也?然一聖人之言行,或因一事而發焉,或因一人之問而舉焉,詳略不同,大小不齊。而此篇者,則有始有終,有條有貫,粲然而不紊,渾然而全,故程子之言如是也。非謂他書非傳授心法,而此篇獨得以當之也。

☚ 16_234中庸思辨   16_236首章 ☛
0000450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0: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