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6_206第十三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6_206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道不遠人。
‘道不可離’,則人不能外乎道,而今只曰‘不遠’者,何也?以其有遠人以為道者,故對其遠而言其不遠,即亦不可離之意也。如人在是,道亦在是,而或有置人於,而求道於者,故告之曰‘道不曾如是之遠,即在當人之身’云耳。先輩或曰:‘首章既以率性之道為言,非人與道合而為一也。既以人循道,則只可云“不遠”而已。’此説恐未妥。率性之道即不可離之道,而道即是人物之各循其性者,則烏在其未合一,而人與道各在五里十里之地,只可曰‘不遠’云乎?此‘不遠’字,不可以在彼在此而不甚相遠之意看了,觀下文‘伐柯’之意則可見。所執之柯、所伐之柯,相去至近,而猶以為遠,則所謂‘為人之道,各在當人之身’者,豈非此所謂不遠者乎?‘以人循道’之説亦恐欠瑩。上寒洲先生。
云‘不遠’,則猶有道與人兩般之嫌。謂之‘不離人’,則何如?
世有遠人以為道者,故因其遠而教告之曰‘道固不遠於人也’,其語勢不得不爾。其實即不離之意也,觀下文‘以人治人’則可見。答郭聖緒
‘人之為道、不可以為道’,二為字之有輕重,東陽之説甚明,而南塘駁之,恐有未察。朱子亦曰:‘“人之為道〔而遠人〕”(之為),如“為仁由己”之為;“不可以為道”(之為),如“克己復禮為仁”之為。[1]’上寒洲先生。
‘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是不分人己而汎指為道者而言。引卻言治人之事,而下面方説到自治者,何歟?
將以忠恕明不遠之道,而恕是及人底,故先言治人之事。答宋景直
第十三章‘道不遠人’,是道之卑近而夫婦之所能也;為道‘遠人’,是道之高遠而聖人所未能也。‘不可以為道’,欲使學者循序而不可躐等也,非使先卑近而後不高遠也。陳氏當之,似非大文本旨。‘不可以為道’,諺解所釋似涉陳氏之見。只當以上下‘為道’字作一般語看,如何?
此便是首章‘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之意也。離卻日用常行,便是遠人也。聖人之所未能,亦只在常行上偶未及處,初非離卻日用處以為未能也。若夫聖道之高遠者,自衆人看儘高遠,自賢人看亦未嘗高遠,亦未嘗離卻日用常行也。然則此所謂‘遠人’者,乃是外人而為道,不在於日用常行者也,陳氏説未可全非。以‘可離非道’之意看,則‘不可以為道’,諺解之釋得之。蓋此章承上章末造端夫婦之義以明道只在日用常行,仍以聖人四‘未能’底人倫至切之事證之。下章以後凡言妻子、兄弟、父母,而以及於大孝、達孝、達道者,皆此道之不遠人者也。答洪巨源
‘不可以為道’,諺解作‘不可謂道’之意。然為道‘遠人’,章句謂‘高遠難行’,高遠亦道也,豈可不謂之道乎?恐是言人之為道,不由近而務求遠,則無由為其道也。如何?
上下‘為道’字恐只是一意,所論得之。答郭叔章
木俱有為柯之理,而在手之柯先見用,故先為柯;人皆有為人之道,而治人之人先能覺,故先盡道。以未為柯之木摹已為柯之木,而用在此為柯之理,正猶以未覺道之人效已覺道之人,而行在我為人之道也。有以彼此柯為遠者,則亦豈無以彼此人為遠者哉?面目甚同,恐未有差殊意。
極言之則固如此。然伐柯者,其大小長短必取則於所執之柯;治人者,但責以其人之所能知能行而已,何嘗教他視我所知以為知,視我所行以為行乎?此當就事上論,不必就理上深看。同上。
張子所謂‘以衆人望人’,兩人字,二人歟,一人歟?以上截所謂‘為人之道,各在當人之身,初無彼此之别’看,則似為一人之人。未知然否?
上‘人’通指有生之人,下‘人’專指所望之人;上截所謂‘為人之道’亦指公共底人,‘當人之身’指所當之人。兩人字略有一廣一專之别,然所望之人便是衆人之一,則其實初無彼此。答卞舜左
〔小〕[2]袁氏曰‘以則取則’,此雖非‘以人治人’之本意,而其人之則亦在我之則也,則‘以則取則’之説恐亦自是一義,南塘不必遽駁之也。上寒洲先生。
道是率性之謂,而忠恕亦率性之事,然則忠恕即是道也,而今謂之‘違道’,何也?‘施諸己’以下,皆是恕之事,而忠不與焉,何也?
道與忠恕固皆是率性,然道則自在説,忠恕是就人做上説,謂忠恕即是道,則恐太快了。忠與恕非二物,以此忠行此恕而已。‘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恕之事也,而忠在其中;‘君子之道四,未能一焉’者,忠之事也,而恕在其中。答郭聖緒
‘違道’之道就全體上看,何如?
道即循性之謂,事物當行之路,是公共説;忠恕之‘盡己、推己’工夫也,所以行此道也,就人做上説。不可以道為全體,而忠恕為一事。同上。
‘為人之道,各在當人之身’,則道不遠人,初非人在此而道在彼也;‘忠恕違道不遠’,章句謂‘自此至彼,相去不遠’,則道與忠恕猶有彼此之别。一章之内,‘不遠’字之若是異義,何也?且道非一事之名,百度萬行,莫非道也。論語所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者,是以忠恕為道也,此云‘違道’,何也?
‘各在當人之身’,謂便在人事之日用常行處也,固非在彼在此之謂也。惟其‘各在當人之身’,故‘盡己、推己’,而便可以盡道忠恕之不遠於道,亦猶道之不遠於人也。忠恕只在道上,而其謂之‘違道不遠’者,猶言‘於道不遠’也,正與‘道不遠人’一例語也。‘自此至彼’只是違字之釋,而非謂忠恕之在下一邊,而道在上一層也。蓋道者,天理當行之名;忠恕,則學者用工之名,固非以忠恕便為道也。既有彼此之名,則若有相遠之疑,故著違字以見其彼此之殊名,著‘不遠’字以明其‘盡己、推己’之便只在道上,而非違離於彼此也。名目則有彼此,而地頭則無彼此也。論語‘忠恕’與此又别,然亦非以忠恕便為道也,言夫子之道,行之以忠恕而已。答洪巨源
若分費隱,則恕是費,忠是隱否?
‘盡己、推己’,俱就發用處説。同上。
恕是求仁之事,章句引張子‘盡仁’之説,何也?
方其推也,固是求仁,而推得已到,便是盡仁。同上。
饒氏曰:‘道是天理,忠恕是人事。’日用當行亦可謂人事,而獨以忠恕為人事,何也?
行固人事,而當行者乃天理也。忠恕,正是人行底。同上。
夫子之四‘未能’,或有其事否?是謙辭歟?‘庸德’以下似不連上。
此固聖人之有所未能,而因以自勉之辭,直謂之謙辭則非矣。此即上文所謂‘聖人所不能’者。而其所不能者,非不能於道也,乃道之因事勢而有所未能也。生而早孤,不能卒忠養之孝;伯兄先没,不能遂友于之情;衰弱,不能成贊襄之業;窮困,而不能錫亨豐之福。此皆聖人之所憾於心者也,不可以事勢之適然而不自處以未能也。然而事勢之既往者吾無及矣,其在我者則吾不敢不勉,故‘庸德之行’以下皆勉其在我者而已,曷謂之不相連?答郭聖緒
以文勢看,則固不可言夫婦,而汎言君子之道,則庸詎非五耶?
不可云‘所求乎婦,以事夫未能也’,亦不可云‘所求乎夫,以率婦未能也’。聖人於夫婦之間,固已盡其道矣,不必懷慊然於中,若事君、事父兄之常如不足,交朋友之常恐難合也。就君子道上拈出個己所有慊言之,故不曰五而曰四。同上。
‘君子之道四’是五倫之目,而不言夫婦之倫者,上章已言‘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故不言否?
孔子只言此四者,而子思引之,初非孔子之承上章而立言也。若子思之意,則信有如盛見所云者。答安子玉
‘胡不’字似是戒勉之辭,而章句之云‘贊美’,何也?
妄亦嘗疑此,而不敢質也。‘慥慥’之訓以‘篤實’,恐未確。‘慥’之為字,从心从造,恐只是用心不置,進進不怠之意。答郭聖緒
章下謂:‘道不遠人者,夫婦所能;未能一者,聖人所不能。’夫子之言,謙辭而已,豈真有不能也?朱子曰:‘事父必如,事君必如周公,方為盡得。’使孔子之地,則必能如之,以是而遽云‘聖人不能’,何也?
四‘未能’,以道之至者言也。孔子之不能如,正如以不得位為所不能也。此所謂‘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命也’者也,雖因所值之不同而然,然未能則未能也。聖人之心,豈敢自謂吾亦已能耶?苟極其至而言,則猶有所不盡。答郭叔章
上章章句曰‘隱而莫之見’,曰‘所謂隱也’,此章章下曰‘至隱存焉’,隱有至不至之殊否?
理之所以然則一也,豈有至不至之殊?但此章就常行上説道,故章句必以‘至隱’言之,若曰‘縱是常行,而其理則至隱也’。答洪巨源

☚ 16_205第十二章   16_207第十四章 ☛
0000447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0: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