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中庸不可能’之上,或謂少一惟字。濬謂中庸非别有事,只這個均天下也有中庸,辭爵禄、蹈白刃也有中庸。若於中庸上著個‘惟’字,則是中庸反在於均天下、辭爵禄、蹈白刃之外也,其可乎?
是。答洪巨源。
蹈白刃之為勇,固也。治國家、辭爵禄之為知仁,未可曉。
平均天下,非通曉事物者能乎?辭爵禄,非少私寡欲者能乎?答郭聖緒。
‘天下國家可均’,章句謂‘皆倚於一偏’。若辭爵禄、蹈白刃,固可謂一偏,而平均天下豈其一偏乎?聖人立言,未嘗以不盡者為能。必如堯舜、三王,然後可謂能平治天下,堯舜、三王何可謂未能於中庸乎?胡雲峯以管仲之一匡天下當之,亦恐未然,聖人豈以管氏之假仁借義以伯乎一時者謂能平治天下乎?
須看一可字。答河汝海。
‘義精仁熟’,精熟以知行言也,義之為知,仁之為行,其義可得聞歟?
義是裁制事物底,仁是統會全體底,故有屬知屬行之别,非直以義為知、仁為行也。答郭聖緒。
第九章言勇,以‘義精仁熟’當之;二十章言勇,以‘困知勉行’言,似為不同。
義精,知也;仁熟,仁也。知之盡,仁之至,則不待勉强而自然無過不及者,聖人之大勇也。以‘三知’、‘三行’分屬於三達德,則困勉之屬於勇,是學者自强之勇也。答蘇智淑。
‘天下國家可均’,小注以為‘只於三者做得恰好處便是中庸’,如何是恰好做?
只於此當然之理知之明而行之篤,無些子過不及,便是恰好底。答鄭武京。
汎言知仁勇之事,而以‘中庸不可能’結之,正合在第六章之上,以起大舜、顔淵、子路之事。而乃於此承上言仁,起下言勇,未見其的當。
大舜則‘知之盡、仁之至,不賴勇而裕如者’,顔淵則能擇能守,固仁且知矣,而其‘弗失’處已可見勇之意,所以起子路之强也,故以此章介其間而承接之。恐不可推移。答郭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