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顔子之能擇能守,與舜之擇之審、行之至只一間,未及乎道之行,是窮而在下之故歟?
此行之所以無過不及,則今謂之道未行,何歟?答宋景直。
善非有形可執底,如何得‘奉持’?如何得‘著之心胸’?
奉持者,惟恐蹉墮也;著之者,惟恐放失也。善非有形,而實理之至形者亦有可奉可著之道。答洪巨源。
上章論舜之知,而必言用中,行之至也;此論顔淵之仁,而必言擇中,知之至也,然則知行便是一事否?顔淵不能無違於三月之後,則其非行之所以不能無差否?
不行,則不足為知;不知,則無以為行,此知行之相須而不可缺一者。然又不可以知行便做一事。不能無違,則所守不能無纔差,然惟其纔差便知,便與撥回,所以終於無差也。答郭叔章。
大舜好問,知也;用中,仁也。顔淵擇中,知也;弗失,仁也。其擇其行一也,何舜為知,而淵為仁也?
此第二十章章句所謂‘以其等而言,則生知安行者,知也;學知利行者,仁也’之意。同上。
‘期月守’承上章‘大知’而言。‘擇乎中庸’,則此乃知之弗去,故屬之知;‘服膺而(不)〔弗〕失’,是言顔子之不違仁,故屬之仁。然期月之守,知之仁也;顔子之擇,仁之知也,未嘗不相須也。陳氏之以‘(不)〔弗〕失’為勇,蓋欲以起下章之勇也,然未必是正意。答文哉郁。
章句‘真知’與‘大知’同否?大知是自然有知,而大是不可為名之謂;真知是真個知得,而無虚僞之謂也。然舜之知若有虚僞,則不得為大;顔之知若不察邇量度,則亦不得為真矣。二聖之知同矣,但舜則自然,顔子則思而得者否?
舜之‘好問、察邇’,是兼天下之知而以為知者,故謂之大,大則真矣。顔子則容或有未察於邇言者,容或有量度而未取中者。苟其察之度之而得其善者,則知得甚實,無一毫信未及處,此果謂‘真知’而尚不得為‘大知’乎?答洪巨源。
大文先言知而後言行,章句云‘行之所以無過不及,而道之所以明’,何也?
此章主意歸重在‘得善、服膺’上,而以‘擇乎中庸’起之,故章句謂‘能擇能守如此’者,因文而順説也;謂‘行之所以無過不及,而道之所以明也’者,因主意而互説也。答郭聖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