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6_193篇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6_193篇題

【篇題】

‘中’與‘庸’,得無體用之可言否?
‘中庸’之中本為‘時中’之中,此正義也。如是,則庸之定理可為體,中之隨時可為用。其或以此中字兼中和而看,則庸字亦可該體用而言。答文尚善
中字之説,朱子答張敬夫書所謂:‘在中之義者,蓋所以狀性之體段也;所謂中之道者,蓋所以形道之實也。’如此,則南軒但見得中字只是一般道理,以此為狀性形道,未有體用之分,故朱子之言如是否?
南軒雖説狀性形道之不同,而卻似謂性道之中各為一物,不相涉入。故朱先生程子所云‘只一個中字,但用不同’之語,以明中只是一般道理,而但因其未發已發而有狀性、形道之不同,初非有兩個中也。但此書以不偏倚、無過不及通言於未發已發,與章句、或問之意少異,此當活看。答卞舜左
自中而看,則纔倚亦偏,纔過亦偏,不及亦偏,程子之釋‘不偏’已盡矣。今朱子加稱‘不倚、無過不及’,何也?
大概説,則訓皆可通。然此處極縝密,不可草草了勘,故朱子於此更著多少字。蓋偏者,偏斜於一邊之謂也;倚者,依倚於一物之謂也。未發之時,固有偏而不倚者,如常人之不提撕戒慎而心體委靡者,雖無所倚於一物,而偏斜而離中矣;固有倚而不偏者,如道家之收拾精神、存想内丹者,雖無所偏於一邊,而依倚而失中矣。若其已發之後,則喜已偏於喜,樂已偏於樂,不可謂無所偏也;喜父則倚於父,喜君則倚於君,不可謂無所倚也。只當以‘無過不及’為中而已。須如是看得,方見朱子訓此,一字是一字,不容可少。答郭聖緒
朱子之謂‘不偏不倚’則專指未發,程子之謂之‘不偏’則兼指已發者,何歟?
單言‘不偏’,固該動静,而但不若朱子之為備而當耳。蓋已發則喜者偏於喜,怒者偏於怒,不可以‘不偏’斷之,只可以‘無過不及’釋之。無過不及,乃其不偏者之實用也。此直上直下之妙。答金貫五
名篇之義,朱子以‘不偏不倚、無過不及’釋之,程子亦言‘在中之義’、‘中之道’焉,此固與朱子無異。而此特取‘不偏之謂中’,有所不備之説,何也?
程子之‘不偏’,本亦該動静而道其全爾,但語勢稍寬,不若既道‘不偏’,又須道‘不倚’乃詳備。又須以‘不偏不倚’屬未發之中,更説‘無過不及’以别已發之中。故朱先生極言之如此。答宋景直
程子以‘不偏’二字訓中字,而通未發已發而言,故謂之兼舉動静。至朱子而猶謂其未盡昭詳,故以‘不偏不倚’釋未發之中。是以謂之單舉‘不偏’。字雖同,而之所指有兼、單之别。答申舜佐
中庸,程子則分為兩項,朱子則緣中而釋庸。
兩項者,字義也,其究則一理也。答權極瑞
以孝言之,則凡子之孝於父是定理,冬而温、夏而凊是正道否?
良是。答郭聖緒
庸字之義,程子以‘不易’言之,朱子以‘平常’言之。‘不易’字固不若‘平常’之可包得‘不易’之義,然惟其不可易者,故可得以平常;惟其平常,故可得以不易。二説交互發明否?
是。答宋景直
或問:朱子‘平常’之庸,程子‘不易’之庸,有同異優劣之可言?竊惟平常者,依本分、不怪異之謂;不易者,亘古今不差變之謂。有詳略之分則可,有同異優劣則恐未然。惟平常,故不易;惟不易,故平常。就這頭看,則平常;就那頭看,則不易。
‘平常’是庸字正訓,‘不易’則乃平常之證驗。‘平常,故不易’,則然矣;‘不易,故平常’,恐有商量。答李而寬
或問以‘禪授、放伐’皆為平常,則‘平常’祇是當然之理。而小注曰‘所為都不是庸了’,其不自相矛盾乎?謂為怪異,得乎?
禪授、放伐,固皆天理之當然。至若之與鄉人處[1],如以朝衣坐塗炭,其冠不正,望望之去之,是疾惡太甚而過於當然之則矣,不可以此為平常也。其謂之不庸,正指此等處言,非以其恥於宗周、不念舊惡等事混謂之也。答宋景直
小注朱子云‘所為都不是庸了’,之清,孟子之所謂聖,而又謂之百世之師,謂之非庸可乎?都字恐過了。
都字只是大概之謂。蓋一於清而不和,則卻有不平常處。聖者,造其極之稱。就清德上看,則已造其極;自時中之道看,則之偏向清處做了,大概多不是庸處。孟子亦曰‘伯夷隘’,‘君子不由也’。答洪巨源
見詢之不庸,尋常可疑,世豈有中而不庸者乎?不庸則非中矣。此恐記録之誤也。夫子而在武王之時,則其出處如何,非常人所可[2]。向清處做了,大概多不是庸處。孟子亦曰‘伯夷隘’,‘君子不由也’。答洪巨源
程子大學有表章之功,於此書有據之而斥二家,考之而續千載者,故兩書篇題皆稱‘子程子’否?
中庸亦是程子表章底。同上。
程子所謂子思‘筆之於書,以授孟子’者,抑有據歟?果爾,則孟子七篇中略無一言及中庸者,可疑。
孟子‘性善’之旨,實本於‘天命之性’;而其餘‘明善、誠身’及‘性之、反之’之云,何莫非得於中庸者?答裴汝鸞
篇題‘末復合為一理’,懸吐當云何?小注胡雲峯體用之説果無病否?
尋常讀作為也吐,未知是否。雲峯説恐無可疑。答河啓聖
中庸是説理之書,放以看,則滿天地流行之理,是‘彌六合’之謂也;卷以看,則只是主宰者一而已,是‘退藏於密’之謂否?
大概得之。答郭聖緒
大概則然矣,細言之則將云何?
就一篇中觀之則可見。如‘天地位、萬物育’、‘天下莫能載’、‘盡人性、盡物性’、‘贊化育而參天地’、‘建天地、贊鬼神’、‘考三王、俟百世’之類,所謂‘彌六合’也;如‘戒慎不睹’、‘恐懼不聞’、‘慎其獨’、‘反求諸身’、‘行之者一’、‘風之自’、‘遠之近’、‘不顯’、‘篤恭’、‘無聲無臭’之類,所謂‘退藏密’也。同上。
密,只是秘微之意,即此心之寂然時也;不動者,無思無慮之謂,那時氣象只是湛然肅然而已;藏,亦只是收蓄而不發露之謂。答申舜佐
密字以心言,何如?
以心之未發言則恐得。蓋‘退藏於密’是引用易大傳語,而朱子謂‘“退藏於密”只是未見於用,所謂寂然不動也’。答鄭舜一

☚ 16_192序   16_194第一章 ☛
0000446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