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6_116章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6_116章句

【章句】[1]

第一章,‘性、道、教’三言,歸重當在天命之性也。體用當分於‘性、道、教’三者而看,性即體也,道、教即用也。
人與物俱可以五常言之也。五常者,即五行也。人與物雖氣有偏正通塞之異,而理則只是一般。蓋理之本體未嘗有兩樣,謂物無理則已,物既得理,則莫不具健順五常之全體。章句混稱,又何疑焉。今謂物,則賦得一性之外更無他理,天下無無性之物也。
先言氣,次言理者,以本原頭言之,則有理而後有氣;以稟賦言之,則有氣而後理各隨以具。故先言氣,次言理也。有是氣則有是理,無是氣則無是理,故氣先於理。蓋以本原稟賦細詳,則理氣先後可知。
性、道,人與物各有天命之性,各有率性之道,皆是雖同,而氣稟或異者,人與物之氣稟有清粹濁駁之故也。程子曰:‘性即道也。’然則性即道之全體。性是自然之理,道亦自然之理也。
修道之教專就人事上説,而就於物上亦似有品節。聖人使‘鳥獸魚鼈咸若’,此豈非品節耶?使萬物各遂其性,各得其所,此豈非教耶?所以為‘贊天地之化育’也。蓋修道之教,於人較詳,於物較略;於人較多,於物較少。
‘不睹、不聞’之為未發者,是也;‘戒慎、恐懼’之謂發者,非也。‘戒慎、恐懼’通貫動静,故不聞不睹,至静之中,宜可著得下存養工夫矣。若以‘戒慎、恐懼’看發處,則恐是‘戒慎恐懼’四字無異乎臘月扇子。不睹聞之未發,所睹聞之已發,固為二層也。
衆人之未發有無者,先儒或言有未發,或言無未發。然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觀之,則衆人亦有未發也。亦以天下二字活觀,則並言聖凡之未發可知。
氣質之性,豈可謂未發乎?發之者氣也,其不可謂未發也亦明矣。天命之性,未發也;氣質之性,已發也。
第一章章内,節則首章文第一節為一篇宗旨;句則‘天命’、‘率性’、‘修道’首三句,‘道不可離’、‘可離非道’二句,‘中和’、‘位’、‘育’三句,為一篇宗旨;字則天字為一篇宗旨。
第二章章内德行之中,此章第二節‘君子而時中’之中也;性情之中,首章第四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之中也。兩‘中’字當分於首章及二章之〔第二〕[2]節,而中則一般中也。栗谷曰:‘至善之體,喜怒哀樂未發之中,而天命之性也;至善之用,事物上自有之中,而率性之道也;止於至善者,時中之中,而修道之教也。’説中無過於此。以性情言之,則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則曰‘中庸’,故性情、德行所以分也。‘中和’之中者,性之德;和者,情之德。‘中庸’之中者,德之性;庸者,行之事也。以稟初之性情言之,則人人一般;以工夫之德行言之,則人人不同。黄氏説無妨。
論語添‘為德’二字,而無‘能’字;此章添‘能’字,無‘為德’二字,似有不同。而兩處文大同小異,論語有‘之為德也’四字,以中庸之德言也;此章無‘之為德也’四字,以中庸之道言也。以德言,則‘能’在其中,故論語下句無‘能’字;以道言,則有能知不能知,有能行不能行,故此章下句不可無‘能’字。論語言‘民鮮此德也’,此章言‘民鮮能此道也’,此是夫子本語,彼是子思檃括語。此是論語雙峯説,而此章小注格庵説亦此語也。亦以愚意見之,論語有‘為德’二字,而添‘能’字則不可以德言;此章有‘能’字,而添‘為德’二字則不可以道言也。
自第一章至十一章為第一大支,則開端當在首章第一節天一字也,歸重當在首章第一節頭‘天命之謂性也’,綱領當在首章第一節‘性、道、教’也,節目當在首章説‘中和’及第二章説‘中庸’,體用當在‘大本、達道’,工夫功效當分戒懼慎獨、天地位育,節之宗旨當在第一章第一節天命之性、率性之道及修道之教也,字之宗旨當在首章第一節頭天一字也。
‘鳶魚、飛躍’,不知其然而然矣。當飛當躍,氣也,所謂費也;所以飛,所以躍,理也,所謂隱也。‘吃緊為人處’,要人就此瞥地便見得天理之全體;‘活潑潑’,不滯於一隅也。程子之所見,都在欲人於道體動處用功,故曰為人吃緊處;所見又在道體自然昭著,故曰活潑潑地。
‘居易’之易字與‘行險’之險字相對。易者,譬如繫辭以易知’之易;險者,譬如卦‘上剛下險’之險。易者,中庸也;險者,反中庸也。居易,即釋‘素其位而行’也。‘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二句即此章之綱。居易俟命者,居於平地而樂天知命,為其所當為,待其分之所當得者,此君子之得也,樂也,是以君子無怨尤。行險徼幸者,其意智也,不當生而强生,當死而不(當)[3]死,取其不當取,得其不當得,求其所不當之理者,此小人之失也、苦也,是以小人多怨尤。
第十六章‘鬼神’章,中庸一篇之臍中也。此章前三章,以其費之小者言;此章後三章,以其費之大者言。此一章兼費隱、包大小而言之,故居大小費隱之間者也。‘兼’與‘包’不同,‘兼’是其中之所言者也,‘包’是不言而自在其中之意也。此是‘脈絡貫通、詳略相因’之妙。
第十五章,邇、卑者,指十五章前三章;高、遠者,指十五章後三章。
第十七章,‘鬼神’章下接以周公之孝(子)[4],固有義也。‘鬼神’章兼包前後六章費隱大小也,(又是)[5]周公大孝與達孝者,〔又是〕費之大者也,故所以接‘鬼神’章下。
古人言‘中庸以孝為主’,此一篇之中説孝處較多,故其言如此。
第二十章,‘九經’,第一節言九經之目也。首言修身者為九經之本,而次尊賢,次親親,次敬大臣、體羣臣,次子庶民、來百工,次柔遠人、懷諸侯。此九經治道綱與目,其序之義也。第二節言九經之效也,道立則道成於己,而可為民表。尊賢則不疑於理;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信任專而小人不得間之;體羣臣則臣視君如腹心;子庶民則民愛君如父母;來百工則通工易事,農業相資,財用足;柔遠人則天下之旅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德之博、威之廣,天下畏之者。此九經治道綱與目,其效之義也。第三節言九經之事也。所以修身也,所以尊賢也,所以勸親親也,所以勸大臣也,所以勸士也,所以勸百姓也,所以勸百工也,所以柔遠人也,所以懷諸侯者,此九經治道綱與目,其事之義也。第四節,此九經治道綱與目實義也。第五節,此九經治道綱與目之屬義也。
‘成己’者,既有以自成,則成物自在其中,而自然及也。‘成己,仁也’之仁者,體之存;‘成物,知也’之知者,用之發。
第二十六章,至誠之道,何可盡詳言?無虚假,無間斷,是至誠之道也;無息、不息、久徵、悠遠,是至誠之道也;載物、覆物、成物,是至誠之道也;‘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者,是至誠之道也;‘其為物不貳、生物不測’者,至誠之道也;‘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是至誠之道也;‘於穆不已、純亦不已’,是至誠之道也。
為物不貳,上應‘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生物不測,下應‘今夫天’以後日月星辰、華嶽河海、草木禽獸、蛟龍魚鼈也。
此章説天而兼言‘天、人’者,聖人之道與天地之道同體,故兼言‘天、人’。又聖人者與天地合其德,故兼言‘天、人’。
第二十七章,至德者,指上文‘其人’;至道者,指上兩節發育萬物、禮威三百三千。
第二十八章,‘同文、同倫’之理,不可不詳言。‘倫(者),次序之體也。次序,如等威節文之類;體者,如辨上下,定民志;君臣、父子、貴賤、尊卑相接之體皆是。天子制此禮,通上下共行之。故其次序之體,等威節文皆(一如)〔如一〕[6]也。’此朱子説。‘議禮、制度、考文之事者,即道也[7]。考文所以合俗,故“書同文”。’此亦朱子説。‘“書同文”與“考文”應,“行同倫”與“議禮”應。’此陳氏説。
第二十九章,議禮、制度、考文三者,惟天子在上,可以議也,可以制也,可以考也。禮則親疏貴賤相接之體,度則品制,文則書名。三重,則議禮、制度、考文也。聖人功用之大,氣象規模廣潤者,是三重之義也。有王者作,則改正朔、易服色等事一齊改换者,是三重之義也。其切近處,則自一念微而無毫釐之差;其聖神功化之大,則天地萬物一齊被他翦截裁成者,是三重之義也。國不異政,家不殊俗,而人得寡過者,是三重之義也。本諸身也、徵諸庶民也、建諸天地也、質諸鬼神也、以俟聖人也者,是三重之義也。其言行也、其法則也、其法度也、其準則也者,是三重之義也。
第三十一章承上章三十章‘小德川流’之義,故所以復引者也;第三十二章承上章三十章‘大德敦化’之義,故所以復引者也。此亦章章相承之意也。
第三十二章,大經者,五品之人倫也,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大倫。大本者,即所性之全體也。大經,即庸也;大本,即中也。大經、大本者,極盡其中庸之道,非天下至誠,其孰能為經綸哉!然惟至誠為能經綸而為後世法,然後天下亦皆可以為經綸矣。大經、大本,即中庸也。
第三十三章,古人以此章為‘小中庸’者,是黄氏説。若如此説,則朱子章句必似有照應。而略無此意,但曰:‘首章是自裏説出外面,蓋自“天命之性”説到“天地位、萬物育”處;末章(各)〔卻〕自外面一節收斂入一節,直約到裏面“無聲無臭”處,此與首章實相表裏也。’先儒又曰:又參之章句,則首章曰‘一篇之體要’,末章曰‘一篇之要’,其表裏之意尤可見矣。蓋首章自一本而散為萬殊,此章自萬殊而合為一本,始以天字,終以天字,非惟義理之至,亦見文章之妙矣。
中庸如‘誠明’似當分篇。而若分為二篇,而中有間架,則恐或文義不相接續,血脈不相貫通。

☚ 16_115篇題   16_117中庸條目 ☛
0000438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