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子曰:‘武王止達孝矣乎!’
按:稱舜以‘大孝’,稱武王、周公以‘達孝’,先儒謂無分殊,然大者自然是大,達者有推及之意,恐不無性反安勉之分。孔子於舜武,每有等分微意。
夫孝者,善繼人。
按:曰志曰事,雖有在心在事之别,而亦不可截作兩件事。不繼志而何以述其事乎?但繼志或有未及述者,而述事便已兼繼志也。且以西銘所謂‘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言之,志當屬知,事當屬行。而中庸本意則皆就事為上説,不可分作兩事,故章句皆合言繼述,此不可不察。
春秋修其祖廟。
按:特言‘春秋’者,四時在其中,而如孔子作春秋之意。
問:朱子答‘官師一廟’之問曰,‘流澤淺,其理自然如此’。孟子以君子、小人之澤皆謂五世而斬,而此云以澤之淺而止一廟,二説似相牴牾。
誨曰:朱子之所謂澤,以功德之及言之;孟子所謂澤,以遺風餘韻言之,其意正自不同。
小注‘顯考無廟’。適士只立二廟,故曰‘皇考無廟’。皇考,曾祖也。今於適士稱‘顯考無廟’,顯字恐是皇字之誤。按:祭法本注顯字分明是皇字之誤。
‘宗廟之禮止昭穆也’。問:子孫之昭穆依祖考計之,而考為昭,則子為穆耶?别以生者計之,而父為昭,子為穆耶?
誨曰:子孫之昭穆,亦以祖考之昭穆計之。如有事於穆廟,則穆之子為昭,昭之子復為穆;有事於昭廟,則其例又如此。豈容以生者計之,而别為昭穆,致有與廟内不同之理耶?
序事,所以辨賢。
按:此賢字既以序事而言,則當以能字意看,而德在其中。小注陳氏、許氏專以德行言,若有德而不能於執事,則亦可任其事耶?
章句‘賓弟子、兄弟之子’。
按:賓未必兄弟俱來,故特稱其弟與子;主人則不得不兄弟俱參,故特言其子,而衆宗畢舉矣。
按:此章以繼述為主意,而此二節似無繼述之意。然言其禮,所以示繼述以禮也,是以下節之‘踐其位,行其禮’,是繼述之意。
附或問。‘祖功宗德之説,止功德有無之實,天下後世自有公論。若必以此為嫌,則秦政之惡〔夫〕子議父,臣議君,而除謚法者,不為過矣。’
按:祖功宗德與謚法以天下之公論,而決於羣臣之定議,則雖在當世,而不為議父、議君。而朱子以後世言之,雖在子若孫之世,亦以後世言耶?
郊社之禮、禘嘗之義。
按:祭(儀)〔義〕[1]有‘春禘秋嘗’,‘禘有樂、嘗無樂’之文,郊特牲亦如之,注禘讀作禴。蓋以禴祀烝嘗,禴為春祭故也。愚恐此禘字亦讀作禴之禘,而只言禘嘗,亦舉春秋該四時之意也。且此禘嘗所以明宗廟祀先,則以禘嘗為四時祭,然後合於宗廟祀先。若言‘不王不禘’之禘,則追遠之意雖極,而於宗廟祀先四字恐不如四時祭之為備。且四時祭獨言秋嘗,亦無義例。但治國示掌之訓,同於論語問禘之答,則可知此禘為‘禘祭’之禘。而五年一禘之禮,亦必行於春,則兼春字意看,恐有合於對嘗而言。程夫子亦曰‘四時之祭有禘之名,只是禮文交錯’云。然則此禘之以春祭言,恐亦無妨。
按:以祭言治國,有兩個義:一則盡誠孝於祭祀,而民自化之,故可以治國也;一則知祭義則知無不明,誠無不格,故可以治國。如論語知禘之説,則可以治天下也。小注潭氏‘推此心以治’之説,饒氏‘治具在此’之説,皆有此意,而於知無不明之意全闕,可恨。
治國示諸掌。
按:此國字兼天下而言,為下九經之張本,亦血脈貫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