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15_548中庸全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15_548中庸全圖 中庸全圖【題 解】 中庸全圖作者河友賢,生平事迹見改定中庸命性圖題解。本書收録於豫庵集卷三,是為便於後學理解而對中庸内容所作的圖解。(李明學) 雲峯胡氏曰:首三句重在一道字,天命謂性是道之體,修道謂教是道之用,所以於此獨提起‘道也者’三字,下文各分為兩節言之。 案:雲峯胡氏以‘道也者’三字各屬於‘不可須臾離’,‘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兩節之上,而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又曰‘道也者,莫見乎隱,莫顯乎微’,蓋此説亦精。然朱子既以道不可離作統體説,屬之戒懼。至於‘隱、微’兩字,則以為無不戒懼之中尤加謹之義。此固為定論,故圖從朱子説。 番陽李氏曰:‘言性於道之先,言教於道之後,而下即繼之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子思子立言之旨,可得而識也?’朱子曰:‘既言道不可離,只是精粗隱微之間皆不可離,故言戒懼不睹、不聞以該之。此兩句是結上文“不可須臾離”之意。下文又提起説無不戒懼之中、隱微之間、念慮之萌,尤不可忽,故又欲於其獨而謹之,又結上文“隱、微”之意。此分明是兩節事,前段有“是故”字,後段有“故”字。且兩提起“君子”字,若作一段説,亦成是何文字?’問:‘如此分兩節工夫,致中、致和工夫方各有着落,而天地位,萬物育,亦各有歸着。’曰:‘是。’又問:‘戒懼是體統做工夫,慎獨是又於其中緊切處加工夫。’曰:‘然。’ 章句曰:自戒懼而約之,以至於至静之中,無所偏倚,而其守不失,則極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謹獨而精之,以至於應物之處,無少差謬,而無適不然,則極其和而萬物育矣。此學問之極功,聖人之能事,初非有待於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 陳氏曰:致中即天命之性,致和即率性之道。及天地位,萬物育,則修道之教在其中矣。 葉氏曰:末章再敍入德、成德之序也。 北溪陳氏曰:首章先説戒懼,後説謹獨,是從内面發出來。末章先説謹獨,後説戒懼,是從外面説入。 雲峯胡氏曰:‘篤恭而天下平,即首章致中和而天地位、萬物育也。特首章是致其中而後致其和,此之謂篤恭者,已致其和,而益致其中也。’又曰:‘首章言道,末章言德。道字説得廣濶,德字説得親切。德者,得此道於心者也。’ 案:中庸一書,始則自天命之性言戒懼慎獨,以至於天地位,萬物育。末則引詩,復申慎獨戒懼之意,而至於不顯之德,篤恭之妙,無聲無臭而終焉。皆程子所謂實學也。學者苟能因是言而致力於存養省察之地,用功於不疚敬信之間而極其道,則所謂‘中和位育’之化,‘篤恭而天下平’之妙,亦可以馴致其萬一矣。程子又曰:‘善讀者,翫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然求其所以致力用功之道,則又不過敬之一字焉耳。故曰:“敬者,聖學之所以成始成終者也”。’ 又案:中庸首尾皆言一天字,言道本乎天而又歸乎天也。自體而用,則有一理萬殊之義矣;自用而體,則有萬殊合一之妙矣。所謂首章‘天命之性’,無極而太極也。末章‘上天之載’,太極本無極也。故朱子嘗曰:‘無極也者,無聲無臭之妙也。’ 讀者問:朱子曰‘始言一理’,指天命謂性;‘末復合為一理’,指上天之載。而今圖則以‘末合’二字著之於‘不疚敬信’之上,恐與朱子説不合。 曰:朱子之説固然,然程子本意,則統指末章而言矣。蓋末章復申首章之意,而其理相應,則所謂末合者,豈非統指而言乎?若朱子之説以兩‘天’字而言之,故然耳。且‘篤恭而天下平’,只是‘不疚敬信’之效,而‘上天之載’又只是篤恭之妙,則其所以著之於‘不疚敬信’之上者,有何疑哉? 又問:‘用敬之義,則首末兩章恐無不同,而今圖不揭於下,何也?’曰:‘末章則本文固言之矣,其曰“不動而敬”,則其意可知也。且末章只是應首章之義,則雖不表揭其用功之道,亦蒙上可知也。’ ☚ 15_547改定中庸命性圖 16中庸卷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