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御製條問曰:‘民鮮能’之民字可疑。夫中庸之德至矣,苟非義精仁熟,無一毫私欲者,不足以體之。故雖以均天下之知,辭爵禄之仁,猶有所不能,則況於百姓之日用不知乎?且中庸‘鮮能’何間於君子小民,而夫子之嘆獨在於在下之小民,不在於在上之君子,何也?若謂‘民不興行’專由於教之不立,則曷若直稱曰‘人鮮能’之可以包括上下耶?
臣熙洛對曰:‘民鮮能’之民字通上下言,如‘天民、烝民、降衷下民’是也。中道至大,雖有可均、可辭、可蹈之能,而中不可能,則堯之執中,舜之用中,顔之擇中,不可復見於斯世。而斯嘆也,一則在上之民,一則在下之民。下文曰‘人莫不飲食’,又曰‘人皆曰予知’,此‘民’字正是此兩‘人’字義。然細看了,‘人’是汎稱,‘民’較親切。章句亦以‘世教’之教帶民説去,而下文‘子庶民’、‘徵庶民’、‘民莫不敬信’等語,皆是包括上下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