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不偏不倚’,中之理也;‘無過不及’,中之事也,合内外之道也。中之兩旁謂之偏,偏著於物謂之倚,無偏於旁,無著於物,則中也。中是無形體方所之可指,而將以名言,則特下‘偏倚’字,明其道體之中也。吕氏只以‘不倚’名中,則可謂未瑩。故於‘不倚’之上加以‘不偏’,則中之義始備矣。
‘中庸’之庸,天下之定理也。就其平常上説,‘中立’之中,特立獨行,强者之事也。就其堅介上説,‘伯夷,聖之清者也’。語以中庸之道,則容有未盡,而概以中立之事,則蓋有裕然者。然則庸者可以包中立也,中立者未必能盡庸也,又非中之外復有庸也。朱子兩説各有攸當,而中庸之‘不可能’者,尤可見矣。
中庸只是一個道理。中是大中,故曰道;庸是常行,故曰理。道者以當行之統體言,理者以其中條理言,然朱子曰:‘緊要在正字、定字上。’然則‘道理’二字,可以互言而無害於義也。程子曰:‘中與正對言,則中固重於正也。然而曰天下之正道,則語意自别。’而可以盡中之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