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按:變‘中庸’而謂‘道’者,所以見道即是中庸,而且以應首章‘道也者’之意也。即又以‘過、不及’為言者,所以見道之為‘無過不及’之中矣。‘無過不及’之中,乃時中而至矣者也。‘知賢之過’、‘愚不肖之不及’,即‘鮮能’之事,而亦所以反結‘至矣’之意也。然勿論知愚、賢不肖其所以過不及者,全由於不能真知其有中,此便是飲食而不知其味者。若使真知其味,則寧有不中之理?若舜顔之所以中,則由於真知其味矣。
章句‘道之所以常不明也’,小注雙峯饒氏説。○栗谷曰:‘饒説有病,道之行不行、明不明,皆由於人也。’退溪曰:‘饒説精當,不可非之。愚謂饒説終可疑。’經書辨疑。
按:饒説此段固可疑,而其上段所謂‘中即所以為庸’者亦有病。其下雖有‘非有二也’之語,而終可疑。
人莫不飲食。
按:‘人’字應上‘民’字,以飲食比日用,以味比理,‘鮮能知’者即上‘鮮能’。而但主‘知’而言,此所以引起下文之法也。○又按:知、行,即是相資而互進者也。故上文之文互為説者,所以見其相資處。此節及下章亦所以見相資,此非但文章粲然,尤可見義理的確。
章句‘過不及之弊’,小注晏氏説。
按:本文及章句元無‘或’字意,此當活看。○又按:此章‘知者過之’之知是不是真知,及到舜之知,始為真知。‘賢者過之’之賢是不是真賢,及到顔之賢,然後始為真賢。此又其文理密束處,即義理緊切處,讀者切不可汎看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