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章句‘推己以及人’,指武王而言耶,指周公而言耶?
答曰:十八章之第三節言周公成文武之德,而此節内追王上祀在周公為己所當為。‘斯禮也’止‘祭以大夫’,則制葬祭之禮以及於人也;‘期之喪’以下,則制喪服之禮以及於人也。然則推己及人四字當屬周公。洗襟録。
南塘曰:‘推己及人,尤庵先生謂指周公,恐未然。周之制禮者是周公,故注曰“此言周公〔之〕事”。然制禮本天子之事,而其用自天子出,故所謂推己及人,以天子而言也。蓋天子先行喪制之禮,而推之以及天下也,故曰推己及人。’塘説止此。愚意則南塘之説恐勝矣。北山録。
小注山陰陸氏曰:‘經不言“追王文王”者,以上言“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之意,文王與焉故也。’南塘辨之曰:‘章句言“推文武之意,及於王迹之所起”,“又推大王、王季之意,及於無窮”者,蓋據文王既受追王之典,度其心必欲追及於王迹之所起;據大王、王季既享天下[1]之禮,度其心又欲追及於無窮。故曰“推文武之意而追王大王、王季,又追大王、王季之意而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云爾,非謂文王在時已有追王之意,大王、王季在時已有追祀天子之禮之意也。經不言追王文王者,武王在時已追王文王,而未及於大王、王季,故至周公時始皆追王耳。“成文武之德”者,周之有天下雖在於武王之滅殷,而其基業則已隆於文王之時,故論其有天下之功德,必并文武而稱之也。非以追王之意歸之於文王,而至是方成之云也。若使文王在時已有滅殷自王之意,則豈所以為聖人哉?’愚按:南塘之説,恐為至精,不容改評矣。
於舜稱‘德為聖人’,而於武王則曰‘不失天下之令名’,恐顯有等第矣。
答曰:舜武之富饗保,未嘗有異,故其稱之也同。舜武雖同是聖人,而舜則生知安行,不費解説而可知其為聖,故曰‘德為聖人’,曰‘必得其名’。武王則纘文王之緒,未嘗有有天下之意,而紂惡貫盈,不得已有孟津之事。以臣伐君,其事不順,易失顯名,而人皆知其應天順人之舉,不以為利天下,故曰‘不失天下之顯名’。夫子之訓誠有斟酌,然畢境‘德為聖人’、‘必得其名’,又未嘗有異也。洗襟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