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疾書
【題 解】
中庸疾書作者李瀷(一六八一—一七六三),字自新,號星湖,本貫驪州,大司憲李夏鎮之子。一六八〇年(肅宗六年),西人驅逐南人的‘庚申大黜陟’時,其父被流放於平安道雲山。翌年,李瀷出生於此。一六八二年(肅宗八年)隨父還鄉,遷居京畿道廣州郡瞻星里。星湖受學於仲兄潛,一七〇五年(肅宗三十一年)在增科文科中落榜。次年,兄潛以上疏之事被杖殺,星湖遂斷念科舉而專研學問。他繼承磻溪柳馨遠的學風,被稱為朝鮮實學的‘中興之祖’,經世致用學派的巨匠。一七二七年(英祖三年)以學行被薦任繕工監假監役,不就。一七六三年(英祖三十九年)以老人職除授僉知中樞府事,卒於此年冬。
星湖博覽經典,反對把程朱學觀念化、權威化的傾向,主張益於自身和實用的學問,注重本國史地禮俗的研究,方法上重視實證。星湖屬於以退溪李滉、寒岡鄭逑、眉叟許穆為主脈的近畿學派。近畿學派都屬於退溪學統,與葛庵、大山等嶺南學派的性質不同,重視現實問題,把經世致用當作做學問的目標。星湖雖然確立了近畿學派經世致用的學風,但不是純粹的政策開發論,而是以深奥的經學為基礎倡導的理論,成為實學發展興盛期的主要代表人物,開創了思想史上的新紀元。政治上推崇栗谷,提出了多方面的社會改革方案,主張均田法,平分土地以解決貧困。在哲學上,他把氣解説為宇宙的起源,四端七情論辨他擁護退溪而批判栗谷,肯定退溪的先知後行。在學問上重視自得,重視親身體驗,認為驗證和確認即謂‘致知’,‘致知’所得即‘知識’。後輩弟子繼承和發展了他在經學、歷史、地理、算術、西學等方面的思想,對後代利用厚生學派和實事求是學派産生了深遠的影響。著有星湖僿説、星湖文集、藿憂録等。為便於後學,星湖整理了一些中國經籍,編寫了星湖疾書,内容包括四書、三經、小學、家禮、近思録、心經等,倣照朱子張横渠畫像讚的‘妙契疾書’,把自己的這些著述稱為‘疾書’,意思是在研讀學習時有得即録。
中庸疾書由序文、篇題、正文三十三章的説明和後説組成,指出繼承中庸要反對異端,中庸的意義乃為平常之理,强調日用行事、五倫秩序。後説闡述子思著述中庸的動機及程朱發揚的貢獻,並針對迷信朱子、盲於章句要領的傾向,闡明了自己的意見。(崔錫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