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4_029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4_029序

【序】

問:子思子。○答:此當曰孔子,而有仲尼,故加‘子’於子思,以别於孔子歟。
問:道學。○答:古無道學之名,傳説開口始説學字。所謂學者何事也?人倫日用之間,各有當行之道。夫學者,學此道也。朱子曰:‘程子以為今之學者有三,詞章之學也,訓詁之學也,儒者之學也。欲通道,則舍儒者之學不可。’所謂‘儒者之學’,是道學也。
問:聖神。○答: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問:繼天。○答:猶言代天也。
問:立極。○答:猶言建極也。注‘建,立也。極,猶“北極”之“極”,極至之義,標準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語父子則極其親,而天下之為父子者於此取則焉;語夫婦則極其别,而天下之為夫婦者於此取則焉;語兄弟則極其愛,而天下之為兄弟者於此取則焉。以至一事一物之接,一言一動之發,無不極其義理之當然,〔而〕無一毫過不及之差,則極建矣’。
問:道統。○答:統,韻會‘總也,緒也’。
問:允執厥中。○答:朱子曰,中只是恰好底道理,允執是真個執得。○胡氏曰:‘中無定體,儻不言執,人將視之如風如影,不可捕詰矣。’然‘之“執中”,不可以賢者之“固執”例論。’‘朱子論語“執中”無明釋,至孟子執中”始曰“守而不失”,意可見矣。’
問: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答:朱子説盡矣。然必究極其理氣之説,然後人心道心之所以二、所以一者,可得以豁然矣,栗谷集理氣説詳之可見。○胡氏曰:朱子以前多指人心為人欲。○朱子曰,‘危,未便是不好,只是危險在欲墮未墮之間’,‘微者難明,有時發見些子’。
問:惟精惟一。○答:‘惟精’屬知,‘惟一’屬行。蓋精者,精察人心道心二者而不雜也;一者,專守道心之正而無以人心二之也。
問:。○答:皆名也。檀弓注:以上有生號仍為死後之稱,更無别謚,之例是也。則死後别立謚。
問:益之以三言。○答:朱子曰‘只一句,已曉得’;‘〔告〕又添三句’,‘是〔〕教做工夫’[1]
問:必如是而後可庶幾。○答:‘必如是’指‘惟精惟一’,‘可庶幾’指‘允執厥中’。
問:小注勿齋程氏曰‘精一執中,皆是動時工夫’。栗谷以專屬動時為病。退溪以為當初時説人心道心皆就已發處言,故‘精一執中’皆因其發加工之事,未説到静時工夫,蓋其意以勿齋為是也。二先生之言何如?○答:竊謂聖人教人,每就發用處言之,則所謂‘中庸’之‘中’,‘執中’之‘中’,皆指‘中’之用處。然其精一工夫,則朱子曰,‘精是精察分明’,‘一是要守得不離’。是豈動時守得而静時不守?又豈動時不離而静時可離乎?日用之間,非無静時,而聖人但言其用處也。朱子又曰‘相傳’,就心上理會,‘只在日用動静之間求之’。然則朱子亦言静時求之也。且伊川釋‘允執厥中’,曰:‘中,怎麽執得。識得則事事物物上,皆天然有個中在那上,不待人安排。’由是觀之,執中不可以工夫言也。之命始言工夫,其曰‘惟精惟一’是也。然則執中者,之執中也,故章句序曰‘之一言,必如是而後可庶幾也’,‘庶幾’二字其意可見。勿齋並與執中而謂之工夫,未安,恐當以栗谷説為正。
問:蓋嘗論之。○答:韻會,嘗,口試其味也。
問:‘心之虚靈知覺’,小注勿齋程氏曰:‘虚靈,心之體;知覺,心之用。’此説何如?○答:説可疑。竊謂:‘心之虚靈知覺,一而已’者,統言人心道心之全體也。虚靈固心之體也,然大學章句釋明德曰:‘心之虚靈不昧,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具衆理,心之體也;應萬事,心之用也,而總言之曰虚靈不昧。朱子又曰:‘靈底是心,實底是性’,‘性便是那理,心便是盛貯該載、敷施發用底’。其曰‘盛貯該載’,非體乎?其曰‘敷施發用’,非用乎?張子曰‘心統性情’,朱子以為此説最精密,而乃言曰‘靈底是心’,靈兼體用而言,此亦可見。又如知覺固心之用,然未發之前知覺不昧者,非心之體乎?曰‘知既知(矣)〔之〕’,上‘知’字非體之謂乎?大學‘補亡’章曰‘人心之靈莫不有知’。朱子又曰:‘知元自有。纔要去理會(去),便是這些〔知〕萌露。’[2]又曰:‘静而常覺,動而常止〔者〕,心之妙也。’以此觀之,不可謂此心之體元無知覺也。愚故曰:‘“虚靈知覺,一而已矣”者,統言心之全體也。’
問:‘虚’屬理,‘靈’屬氣耶?○答:心兼理氣,故着靈字。若但言理,則不得謂之靈矣。蓋氣非理,則無以為靈;理非氣,則無以效其靈矣。
問:小注格庵趙氏曰‘知是識其所當然,覺是悟其所以然’,此説何如?○答:見經書辨疑。蓋嘗考朱子答胡廣仲書曰:‘所引孟子知覺二字,卻恐與上蔡意旨不同。蓋孟子〔之〕言知覺,謂知此事,覺此理,乃學之至而知之盡也;上蔡〔之〕言知覺,謂識痛癢,能酬酢者,乃心之用而知之端也,二者亦不同矣。’大學‘補亡’章又曰‘人心之靈莫不有知’。此文‘知覺’汎言人心之靈有所知覺之謂,非如孟子之言‘知此事,覺此理’也。格庵説果可疑。
問:形氣之私。○答:朱子曰,飢飽寒燠之類,皆生於吾之血氣形體,而他人無與焉。所謂私也,亦未便是不好。○真氏曰:私〔者〕,猶言我之所獨耳。今人言‘私親、私恩’之類。
問:‘或生、或原’,小注胡氏曰:‘生是氣已用事時方生,原是從大本上説來,就氣之中指出不雜乎氣者言之。’陳氏曰:‘有形氣之私,方有人心,故曰生;自賦命受性之初,便有道心,故曰原。’此二説何如?○答:愚謂二説恐皆未穩。朱子曰‘天命〔之與〕氣質亦相衮同’。蓋受形賦性即俱有人心道心,不可以先後論也。若曰人心,氣已用事時方生,則道心已生於氣未用事之前耶?若曰賦命受性之初便有道心,則其初更無人心耶?且謂‘就氣之中指出不雜乎氣者謂之道心’,則語似分曉,然不若朱子所謂‘只是一個心,有道理底人心即是道心’者為明且盡也。蓋心屬氣,不可離氣而言心也。人心從形氣而發者固氣也,道心從性命而發,則發之者亦非氣乎?故朱子曰‘心譬理,則微有迹;譬氣,則又靈’,又曰‘心是氣之精爽’。愚嘗推究其心性之原,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則天命〔之〕與氣質亦相衮同’是也。纔有天命,便有氣質,不能相離也。若論其心之體,則‘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理皆由此出,所謂‘天命之性’也。蓋‘沖漠無眹,萬象森然已具’。未發不是先,已發不是後,則君臣父子之理固具於未發之中矣,耳目口鼻之理獨不具於其中乎?是以喜怒哀樂之未發,吾以為兼人心道心之體而言也。且論其心之用,則喜怒哀樂之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天下古今之所共由,所謂‘率性之道’也。蓋‘或生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而所以為知覺者不同’,則其發也,感於聲色臭味而從耳目上去,固心之用也;感於君臣父子而從義理上去,亦非心之用乎?是以喜怒哀樂之已發,吾亦以為兼人心道心之用而言也。夫所謂‘心之虚靈知覺,一而已矣’云者,統言人心道心之體用也。所謂‘有人心道心之異者’,就其‘虚靈知覺,一而已’之中,特言其人心道心所以有異名之由耳。非謂虚靈知覺為體,而其用也,‘或生於形氣、或原於性命’,而始異其名也。以其二字熟玩則可見其語意之如此矣。吾故曰‘生、原’二字恐是互文,而但有淺深耳。○問:‘胡氏所謂“就氣之中指出不雜乎氣者謂之道心”者,語似無病,何如?’曰:‘“吾有所”云云者,非以胡氏此説為非也。恐人不知心之屬氣,而誤以道心專為理發,故姑於此發明其説耳。’
問:‘所以為知覺者不同’,小注陳氏曰:‘前言“虚靈知覺”,總心之體用而言。此單言“所以為知覺”者,專以心之用言也。體無不同,用始有不同。’此説何如?○答:大綱是。然‘體無不同,用始有不同’一段,語意似未穩。蓋天命氣質亦相衮同,人心道心本然全具,所感在於聲色臭味,而其知覺者從耳目口鼻上去;所感在於父子君臣,而其知覺者從義理上去。所以於‘虚靈知覺’體用具備之中,以言其有人心道心之異名者,以其所以為知覺之不同云爾。若如陳氏之説,則虚靈之時,人心道心合為一體而無異名,至於知覺之後,其用始有不同也。若以虚靈為心之體,知覺為心之用,而乃曰‘體無不同’,則是虚靈無不同也。又言曰‘用始不同’,則是知覺始有人心道心之異也。愚所以為未穩。勿齋程氏曰:‘氣未用事,未有人與道之分’,‘感物而動,始有人心道心之分’。語意略同説,則栗谷已駁之矣。○或曰:‘陳氏之説出於文之中,其曰“虚靈知覺,一而已矣”者,非“體無不同”乎?其曰“所以知覺者不同”,非“用始有不同”乎?’曰:‘不然。文所謂心者,即人心道心也,非此心之外别有個虚靈知覺之心也。“一而已矣”云者,只是一個心之謂也。“所以不同”云者,特言其人、道異名之所以然也。亦非以“一而已”者為體,以“所以不同”者為用。而程氏陳氏之説如此,不可不辨。’
問:二者雜於方寸之間。○答:雜者,非謂病也。朱子曰:‘道心〔卻〕雜出於人心之間,微而難見,故必須精之一之,而後中可執。’據此,所謂‘雜於方寸之間’者,亦謂二者混雜,自難分别也。○方寸,恐以心臟竅中之虚而言歟。
問:所以治之。○答:精之一之也。
問:人心聽命焉。○答:以心使心也,非如釋氏‘以心觀心’之説也。
問:動静云為。○答:四字各異義。○朱子曰:相傳,只就這心上理會,也只在日用動静之間求之,不是去虚空中討一個物事。○按:中‘人心每聽命’以上,是心上理會也。至‘動静云為自無過不及之差’,始言應物之處,所謂九經、三重等事皆在‘云為’中。
問:丁寧。○答:重囑也。
問:不過如此、加於此、既皆以此。○答:三‘此’字皆指‘執中、精一’也。
問:若吾夫子。○答,注疏:‘夫有相傳之德而可倚仗謂之丈夫。’注:‘子,男子之美稱,稱師曰子。’
問:不得其位。○答:君臣之位也。
問:曾氏再傳。○答:孔子傳於曾氏,一傳也,曾氏傳於子思,再傳也。
問:所聞父師之言。○答:蓋謂‘所聞(於)父師之言’者,凡章句所謂‘子思述所傳之意’,雜引孔子之言是也。○朱子曰:某舊讀中庸,以為子思做,又時復有個‘子曰’字。讀得熟後,方見得〔是〕子思參夫子之説,著為此書。
問:演繹。○答:陳氏曰,繹,‘如絲有端緒,尋求其端緒而思慮紬繹之也’。
問:如合符節。○答:孟子注‘符節,以玉為之,篆刻文字而中分之,彼此各藏其半,有故則左右相合以為信也’。周禮六節,‘門關用符節’。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
問:歷選前聖之書。○答:朱子歷選也。
問:提挈、開示。○答:‘綱維’言‘提挈’,‘藴奥’言‘開示’。
問:‘自是而又再傳以得孟氏,及其殁而遂失其傳。’或曰此以下為自著章句張本也,是否?○答:是。
問:子思之功於是為大。○答:蓋謂子思中庸之功,至程子而見,其為尤大也。
問:得其心。○答:其心,子思之心也。
問:石氏輯録,‘僅出於其門人之所記’。或曰此門人,石氏之門人也,是否?石氏何如人也?○答:門人,程子門人也。蓋程子之説,其門人上蔡和靖諸公嘗記之矣,其後石氏輯而録之,則其實程子之言,而特以門人有不能詳記者,故‘大義雖明,而微言未析’云爾。○石氏,字子重朱子友人。退溪曰:‘考字書無墪字。’
問:門人所自為説。○答:此門人亦謂程子門人也。石氏輯録中又收録其門人之説,故云。○蓋朱子以為若程子之説傳,則章句可無作。石氏之輯録又如此,故章句之作有不得已也云爾。
問:即嘗受讀。○答:受讀中庸之書也。
問:恍然。○答:猶彷彿也。
問:折其衷。○答:韻會‘衷,陟隆切’。折衷,斷其衷也。
問:以附其後。○答:其後,中庸章句之後也。
問:諸説之同異得失。○答:諸説,即上所謂‘會衆説’也。
問:文只言心法,而至於九經、三重等許多事全不舉論,何也?○答:中庸程子所謂‘傳授心法’是也,蓋此一篇皆從心上説。以首章言之,則其曰‘天命之謂性’者,朱子以為‘有是性,便有許多道理總在裏許’,在心嗅做性;其曰‘率性之謂道’者,朱子以為‘日用事物當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於心’;其曰‘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者,朱子以為‘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所以存天理之本然’;其曰‘慎其獨’者,朱子以為‘君子既常戒懼,而於此尤加謹焉,所以遏人欲於將萌’;其曰‘喜怒哀樂之未發、發而皆中節’者,朱子以為‘性情之德’,謂心之體用也;其曰‘致中和’者,朱子以為‘自戒懼而約之,以至於至静之中,無所偏倚’;‘自謹獨而精之,以至於應物之處,無少差謬’,亦謂心之體用也,故中言心詳焉。曰‘允執厥中’,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朱子蓋嘗論之。而文自‘心之虚靈知覺,一而已矣’至‘動静云為自無過不及之差矣’,無慮千百字,更無他語,而專説心之體用。若夫九經、三重等事,只在‘云為’二字之中耳。蓋聖賢之學以心為本,經書所載之訓,皆先治己而後治人,至於政事條目間,不屑屑言也。不欲廢彀率,故終身不遇。以下不知有此道,事求可,功求成,雖有一時之利,所得不能償其所失。若夫商鞅之佐,以法繩之,非教百姓為善也。家有富足之實,人有孝弟之行,至謂鄉邑大治,山無盜賊,則自以為聖王之治可以立致也。以其無本,故民面雖革,民心不改,及其法少弛,而瓦解土崩之患至矣。
問:栗谷先生就小注中以朱墨取捨之意可聞歟?○答:語在大學鄙説
小注,朱圈者五段,墨圈者二段。
問:‘可庶幾也’下小注朱子曰‘中只是〔個〕恰好底道理’一段朱之,何也?○答:‘生而知之’也,只一句‘執中’已曉得。至於,則不及乎者,故以做工夫處,所謂‘惟精惟一’是也。此段正釋所以‘益之以三言’之意,故朱之也。
問:小注‘只是一個心,有道理底人心即是道心’一段朱之,何也?○答:既曰人心道心,則似有二心矣。然有道心而人心為所節制,則人心皆道心也。此一段發明人心道心之所以為一者,辭約而意備,故朱之歟。
問:小注勿齋程氏曰‘人生而静,氣未用事’一段墨之,何也?○答:人心道心之體,所謂未發也;人心道心之用,所謂已發也。若如程氏之説,氣未用事之時,未有人與道之分,而但謂之心而已,則所謂心者,人心道心之外,别有一物在於氣未用事之時而但謂之心耶。此所以墨之歟。
問:‘一而已矣’下小注格庵趙氏曰‘知是識其所當然’一段墨之,何也?○答:此知覺者,只是心之虚靈有所知覺之謂也。‘知其所當然,覺其所以然’者,本出孟子注,趙氏誤引而附之於此,所以墨之也。
問:‘或原於性命之正’下小注‘問形氣是耳目鼻口四肢之屬’一段朱之,何也?○答:其曰‘所謂私〔也〕,亦未便是不好’,則形氣之私、人欲之私不同也。其曰‘上面便有個私底根本’,則人欲之私出於形氣之私也。此段釋私字之義詳備,故朱之歟。
問:小注西山真氏曰‘私,猶言我之所獨耳’一段朱之,何也?○答:此段釋私字之義尤襯貼,故朱之歟。
問:‘所以為知覺者不同’下小注‘朱子曰’一段朱之,何也?○答:其曰‘只是這一個心’者,所謂‘心之虚靈知覺,一而已矣’。其曰‘知覺從耳目上去、從義理上去’者,所謂‘以為有人心道心之異也’。此段所以發明人心道心之義尤明白,故朱之歟。

☚ 14_028中庸答問   14_030篇題 ☛
0000337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