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4_005中庸九經衍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4_005中庸九經衍義

中庸九經衍義

【題 解】
中庸九經衍義作者李彦迪(一四九一—一五五三),字復古,號晦齋紫溪翁,本貫京畿道驪州慶州府良佐洞成均館生員李蕃之子,朝鮮性理學家,與趙光祖金宏弼鄭汝昌等人合稱‘朝鮮四賢’,其‘理一元論’對李滉思想的形成起了很大的影響。晦齋十歲喪父,十二歲别親跟隨外叔孫仲敦(金宗直門人)赴其任地修學。中宗九年二十四歲文科及第,開始仕宦生涯,任仁同縣監、密陽府使。四十一歲擔任司諫時,因反金安老再起用論而免職,隱居慶州紫玉山七年,從事性理學研究。一五三七年被起用,歷任副提學,吏曹、禮曹、刑曹判書和右贊成等職。五十五歲‘乙巳士禍’中因敢為士林言遭權臣尹元衡一派忌恨而流放江界,六十三歲時在謫所去世。現存晦齋集十三卷,重要的哲學著述有書忘齋忘機堂無極太極説後答忘機堂書。當初文集中没有收録的文章有大學章句補遺中庸九經衍義中庸九經衍義别集求仁録奉先雜義等,現在全部收録於一九七三年成均館大學校大東文化研究院出版的晦齋全集中。
晦齋反對曹漢輔(號忘機堂)把太極解釋為‘空虚’、‘寂’,提出太極是‘道之本體、萬化之領要’,理和氣雖不可分離,但‘有理而後有氣’。他認為太極則理,道只不過是人事的理而已,離人事而求道,未免陷入空虚之境,這決不是儒家之實學。他所説的道、理包含着三綱五倫和日常生活的行動準則兩個方面。他更强調日常生活的道德準則,認為天理離不開人事,必須從日常生活做起,纔能達到天理。合乎天理的行為則善,按照人欲行動的是惡,應棄人欲達天理,此即他的善惡論。其理欲説,從束縛、壓制人民的欲求和利益而言是保守的;而從抑制循舊保守勢力的貪多無厭而言,是有進步意義的。
在政治上,晦齋所處朝鮮社會,正值集權勢力土地兼并猖獗時期,國家對土地喪失統治權,兵農制度遭到破壞,兵役税加重,貧窮兵士苦痛不堪。腐敗蔓延,農民逋亡,抵抗加劇。學者堅持抗争,是為士林在歷史上發揮影響的開端。晦齋作為士林派知識層的代表人物,完成了士林派理論體系。他與寒暄堂金宏弼一蠢鄭汝昌静庵趙光祖退溪李滉又被稱作‘五賢’。晦齋繼承學,重在經世致用的實學,正確理解了當時社會現實和政治形勢,提倡‘中和’倫理,認為‘中和’符合‘天理’。他提出農民乃國家的根本,要減輕農民負擔。
中庸九經衍義手寫本十七卷(玉山書院清芬閣所藏獨樂堂本)是流配江界期間傾注憂國衷情完成的,對經世致用九大原則的説明是試圖進諫的内容,完整體現了他的政治經濟觀和實現所謂儒教的理想國家的意願。文章從總論‘為治之道’開始,針對第二十章‘九經’分别論述,但只完成‘修身’、‘尊賢’、‘親親’三個題目。(李雲九)

☚ 14_004中庸分節辨義   14_006目録 ☛
0000334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