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3. 全民所有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3. 全民所有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13. 全民所有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全民所有制的改革是所有制结构改革的重点。我国近30年来的传统观点是: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是成熟程度不同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全民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高级形式,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低级形式,而且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所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是国家所有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些经济学者开始把“全民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区别开来,论证国家所有制在社会主义成长新阶段的不可行性。 董辅𧘌批评了传统的国家所有制未能解决劳动人民作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未能解决生产资料的合理管理和有效使用等问题,主张取消全民所有制的国家主体形式,向新型的劳动者民主管理形式过渡。这一观点后来得到许多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赞同。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学者坚持认为: 不应该取消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形式,因为在国家消亡以前,除了社会主义国家,就再也没有别的组织可以代表全体人民占有支配生产资料。这是关于国家所有制形式的“否定论”和“肯定论”争论中有代表性的观点。
目前,围绕着全民所有制结构的改革问题,提出了四种目标模式:
一种目标模式是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完善国家所有制。它的依据是“两权分离论。”这种思路的特征是: 根据马克思论证资本主义条件下土地和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可以分离,借贷资本和股份资本中所有者和经营者可以分离,推论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分离。这种分离可以表现为国家享有所有权、并占有利益,而企业享有经营权及其经营利益。在此种情况下,企业身分是独立商品生产者,但它必然把收入中相当于占有利益的那一部分支付给国家以抵付国有生产资料的补偿费用。这个思路的特点是: 不根本改造全民所有制的占有框架,只是把“国有”与“国营”区别开来,主张实行“占有集权化(国家)和管理分权化 (企业) 相结合的有层次的经济管理”。
另一种目标模式是实行股份化,以股份经济即股份所有制来取代国家所有制。这种思路的理论依据是,股份经营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具体形式。传统的国家所有制把生产过程社会化单纯理解为集中化,忽视了社会生产分散化的一面,实行股份制能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一部分财产、资金应作价转让给企业,并吸收职工入股,国家成立控股公司,形成国家、企业和劳动者合办企业的模式。这一方案,并不根本改变国家所有制的性质,而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一种新形式。因为确定一个股份企业所有制性质,关键在于主要的股份掌握在谁手里。对于如何实行股份制,又有不同的观点:
从“股份”客体——财产、资金量分析。有两种看法:(1)全额股份制论。即主张对原国有制企业的财产,根据利益均衡和机会均等原则,实行全额作价按股出售给企业职工、待业人员、集体及国家; 当然要进行利、量、时等方面的全面权衡、分期分批实施。(2)有限股份论。主张只对那些不直接操纵国家经济命脉并且可以参与竞争的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和社会经济中闲散着并可用于新建的资金实行股份制,并且购股者只能是公有制企业和城镇个体经营者,不包括职工个人尤其是党政干部和文教人员,股票的发行不能面向全社会。
从“股份”主体来分析,有三种意见: (1) 以国家获股占主体。目前,全民所有制企业仍以国家代表全体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因此股份获得者应主要是国家,这样才能保证国家对经济的有效控制和有效解决国家出卖固定资产股权收入的使用问题。(2) 以企业集团获股占主体。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商品所有者也应是集体,如果购股者主要是集体就可以形成集体性竞争市场机制。这样既可以打破国家对生产资料的垄断,又可以减少由个人购股引起宏观经济难以控制与管理的困难,从而既会有“看不见的手”刺激企业生产的动力和效率,又可以使国家集中力量于经济发展和利益均衡方而的间接控制。(3) 以个人合股占主体。生产资料社会化的本质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在社会主义经济成长阶段,经济运行机制的最好选择是“集体经营”、个人占有。如果以个人为主体认购股份并按生产的技术、工艺性质和劳动方式组成的联合劳动为基础的集体经营 (这是主要方面),既可保障资源 (人、才、物) 的合理配置,又可以使劳动者个人直接受所有权的约束,感觉占有利益对他存在的意义,最终解决动力和效率问题。
第三种目标模式是“利益约束论”。这种思路是: 传统的二元公有制模式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没有解决对经济当事人尤其是企业领导人的经济约束问题。这种约束可以有两种选择: 财产约束和利益约束。从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来看,利益约束逐步取代财产约束,已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一般趋势。实行利益约束既能保证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又能保证企业内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抑制,还能保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因此利益约束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基础上改革我国传统的僵化模式的一种理想途径。这种思路的特点,是从所有权之外寻找高效和可控的公有制结构模式。
第四种目标模式是变全民所有制为企业所有制。这一思路的理论根据是,国家所有制必然会带来预算软约束,从而使企业生产者缺少积极性、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从国家所有制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经验看,它的弊端甚多,突出表现为缺乏竞争和经济活力。这些弊病难以在国有制模式下消除。因此,改革的方向应是变全民所有制为企业所有制,真正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实行企业所有、企业经营、自负盈亏。国家的职能就是运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这样才能真正确立企业商品生产者的地位,激发企业活力,使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和职工吃企业大锅饭这一“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

☚ 12.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14. 全民所有制经济能否实行股份制 ☛
0000051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