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
‘杞柳’,小注朱子曰‘棬杉合子’,又曰‘做合箱底柳’,‘合子’,疑即合箱也。又曰‘北人以此為箭’,‘北’,俗本多誤作‘函’。
又曰‘須拗他方善’,‘拗’,矯揉之也。
又新安陳氏曰‘義上脱一仁字’,‘脱’,俗本多誤作‘説’。
‘戕賊人’,蓋謂戕賊人性。
又:小注朱子曰‘辨倒着告子便休’,謂辨詰而壓倒之則止,不復詳言也。然如‘湍水’之辨,亦不可謂不説盡。
‘搏而躍’,集注‘非本無定體,而可以無所不為’,‘無所不為’,即告子所謂可以為善,可以為惡也。
又:小注南軒張氏曰‘蓋荀子謂人之性也’,‘也’,恐是惡字之誤。
又:西山真氏曰‘朱子章旨’,‘章旨’即圈下注,總一章之大旨者也。
‘生之謂性’,集注‘所以知覺運動’,所以二字非指所以然也,猶曰有知覺能運動也。
‘白羽之白、白雪之白、白玉之白’,文勢與下章‘白馬之白、白人之白’不同,觀於小注陳氏説及諺解可見。
‘犬、牛、人之性’,小注勉齋黄氏曰‘進退無所據’,即集注所謂‘自知其非而不能對’之意也。
又:朱子曰‘性之大全也’,‘大’,俗本多誤作‘太’。
‘食色,性’,小注雙峯饒氏曰‘到這裏又卻有仁而無義’。‘這裏’,指此章也。‘有仁無義’,指仁内義外也。
‘何以謂仁内義外也’,仁内二字是帶過説,實則單詰義外也。
又:小注朱子曰‘辨别那利害處,正是本然之性’,‘辨别’,謂隨宜裁之也。利害二字當活看,猶言兩端,如可長不可長,長之不長之,皆可以利害言。
‘白馬’,集注‘白馬、白人、長馬、長人’,此省文也,言白白馬、白白人、長長馬、長長人也。
‘弟為尸’,集注‘弟子[1]、祖考’,謂弟及子,祖及考也,弟當為祖尸,子當為考尸也。經文無子字,蓋以陪弟字。
又:小注趙氏曰‘裁以尊賓之儀’,‘儀’恐是義字之誤。
‘飲湯’,小注潛室陳氏曰‘以此折之,其辭簡而理勝’,‘此’指‘行吾敬’三字也。
‘無善無不善’,小注新安陳氏曰‘説好個性’,猶言説性為好個也,文勢倒。
‘文武興’,小注‘惟上所導’,‘惟’,俗本多誤作‘推’。
‘微子啓’,集注‘疑此或有誤字’,蓋書是當世之實録,必可徵信,而孟子乃異代之傳聞,容有疑誤也。
‘乃所謂善也’,謂乃所謂性善也。
又:小注新安陳氏曰‘可知其末流之先清’,‘末’,恐是未字之誤,更考。
‘非才之罪’,小注朱子曰‘乃自家使得才如此’,‘使得才’,猶言用才也。
‘惻隱’,小注朱子曰‘才是能去恁地做底’,‘恁地’,蓋指盡字也。下文云‘恁地滔滔做去’,亦此意。
又曰‘(卻)〔各〕[2]有面貌之不同’,‘面貌’,猶言色目也。
又:集注‘以著其本體’,‘本體’,即性也。方論性,故如是言之。
‘懿德’,小注蔡氏曰‘心之所好者德,即是情之發動者不外乎性’,言以心之所好者德推之,可見情之發動者不外乎性也。
又:小注潛室陳氏曰‘總起是三等氣質’,‘總起’,猶總之也。‘三’,俗本多誤作‘二’。
又:小注朱子曰‘孟子雖不言氣質之性,然於〔告子〕“生之謂性”之辨,〔亦既〕微發其端[3]’,‘其端’,指‘犬牛人之性’一節也。
又曰‘卻從那裏過好底’,言天地之性本無安頓,必從氣質中安頓,而得氣之清明不蔽,固此理順發出來方好。又曰‘如殺些醬與鹽,便是一般滋味’,言水本淡然無味,必和以醬與鹽,然後别是一種滋味。
又:雙峯饒氏曰‘認做兩件物事’,‘件’,俗本多誤作‘性’。
又:新安陳氏又曰‘文勢’,指張子説‘君子有不性焉’之文勢也。
‘天之降才爾殊’,言天之降性如此之異也,指富凶賴暴之不同也。
又:小注新安陳氏曰‘天賦以有為之才’,‘有為’,謂為善也。
‘聖人與我同類’,以上‘蹈溺其心’之文及下‘心〔之〕所同然’之文推之,似宜以心言之。而集注以性言之,何也?推心之所從來而言也。此正陳氏所謂‘提掇綱領處’也。又況上文‘降才’是指降性,下文‘易牙’節亦言性,而繼之以‘同類’字。蓋以同類,則合言性字;以同然,則合言心字。陳氏所謂‘以人心理義之同,〔而〕見人性之〔皆〕善’,是此章之大意也。
‘期於易牙’,集注‘皆以為美’,言以為美而取為準的也。
‘芻豢’,集注‘程子又曰’,蓋其上文已引程子之言,而間有己説故也。
‘夜氣不足以存’,説者多謂是氣存,獨朱子以心存為説。蓋足以二字文勢,其為‘心存’明矣。
‘苟得其養,無物不長’,集注‘山木人心,其理一也’,本文文勢蓋通萬物而言也,而以上下文皆説心,且首節有山木之喻,故集注以此斷之。覽者活看可也。
‘操則存’,小注新安陳氏曰‘徼[4]上上文’,言既結上文‘得養’之義,又結其上文‘夜氣’之義也。然‘上上文’文勢終覺臲卼,豈亦單指夜氣之文,而謂之‘上上’,猶言再上也耶?
‘無或乎王之不智’,集注‘疑指齊王’。蓋孟子居賓師之位而得事君,惟於齊宣有之故也。
‘弈秋’,小注新安陳氏曰‘羣邪寒之’,‘寒’,俗本多誤作‘塞’。
‘由是則生’,小注慶源輔氏曰‘是,蓋指秉彝之良心’。夫以‘是’字謂是直指秉彝之良心,則太涉突兀急迫。若曰此‘是’字指下文之‘是心’,‘是心’指‘秉彝之良心’,則可無突兀急迫之意矣。
‘是心’、‘本心’,集注皆以‘羞惡之心’釋之。蓋此章本文言心只此二處,而集注則全以心字發明之。始以‘秉彝義理之良心’總之,蓋承上‘秉彝’、‘義理’、‘良心’三章而言也。然則此四、五章,必是孟子一時之言也。既總之,繼言‘秉彝之良心’者二,義理之心者一,‘羞惡之心’者五,最多,以此章本為義而發也。然‘羞惡之心’乃‘秉彝義理’中一心耳,義心是也。
‘所識窮乏者得我’,集注‘感我之惠’,蓋我有以施之,故彼感之也。
‘鷄犬放’,小注朱子曰‘未有求而不可得’,俗本‘可’字多作‘了’字。
‘學問之道無他’,小注蔡氏曰‘此指陸象山’。此五字蓋非蔡氏本説,乃大全時補入者,即小注之小注也。
‘豈有他哉’,即無他之意也。而小注趙氏説‘豈待他人’云者,亦通。
‘失其肩背而不知’,‘不知’二字是帶過説,非歸重所在。下文‘狼疾’字,是喻失肩背,而非喻其不知也,觀於集注可見矣。又:人失肩背,則不能顧。
‘飲食之人無有失’,集注‘若使專養口腹而能不失其大體’。夫專養口腹而能不失大體,此必無之理。蓋本文是假説之辭,故集注添‘若使’二字以明之。
又:小注朱子曰‘此章言身,則心具焉’。蓋此章只言身字,而不及心字,故言此以明有身則斯有心,雖不言猶言也。
又曰‘口腹底他自會去討吃,不到得餓了’,言口腹之小事,則彼自知去索吃,不至於餓。
‘從其大體’,言以小體而隨大體,小注陳氏‘耳目從心’之説得之。‘從其小體’亦然。
‘耳目之官不思’,驟看之似以不思為耳目之官,故集注以耳司聽、目司視,各有所職而不能思為説,其義始明。又今俗多以‘不思而蔽於物’為一句,殊失其義,盍於集注‘是以’二字上着眼乎。
‘蔽於物,物交物’,上二物以外物言,下一物以耳目言。然耳目之視心,亦一外物而已。況既遂外物去,則此非一外物而何?集注‘亦一物而已’云者,正以下物字亦做外物之意也。若以名物之物論之,非惟耳目為一物,心亦一物而已。
又:小注或人問及朱子答語,似當移置於‘物來蔽之’之下。蓋其曰‘若能思,若不思’,既下若字,則此思字於心邊為覰著,詳玩之可自見。
又:集注‘注亦作此乃’,此所謂‘注’指今注,今注謂宋人之注。
‘與於不仁’,集注‘與,猶助也’,小注南軒説則以為‘同於不仁’。此説亦通,而終不若作助訓之為深切也。
‘五穀不熟,不如荑稗’,此語驟看,則恐有輕棄吾學,而去事他道之弊。故集注又推其言外意,而曰‘又不可以仁之難熟,而甘為他道之有成’。此等處正是集注忠於經文處。蓋經文本意歸重在仁熟,不在仁不熟不如他道。
又:小注雲峯胡氏曰‘熟無所容力,熟之在乎用力’,言已熟則無所容力,若其使之熟,則在用力。
‘志彀’,集注‘學,謂學射’,此以‘教、學’上下文勢然也。若其取譬之本意,則在乎聖人之學。下節亦然,故章旨之末下況字以歸重也。
‘取食之重者’,集注‘禮食親迎,禮之輕者’。夫親迎亦禮之重者,但較廢倫則為輕,此如涇以渭濁之意。
‘豈以不勝為患’,此謂勝堯舜之事也。
‘堯之行’、‘桀之行’,釋音‘之、行,並去聲’。此恐又脱之行二字,更詳。
‘疏之’、‘戚之’,皆指談笑涕泣者而言,觀於‘之’字可知。
‘不可磯’,言不可磯而磯也。添而磯二字意,然後文勢始通。集注‘遽怒’二字,是言外意也。
‘五十而慕’,集注‘當親而疏,怨慕號天’,言父當親之而反疏之,故子怨慕也。
‘秦楚構兵’,集注‘疏云’,此‘疏’恐是指莊子疏,非指孟子疏也。更詳之。
‘連得間’,謂間隙也。若是‘禹吾無間’之間,則當别有音釋,而今無,此可知也。
‘杞梁’,小注左傳‘親鼓而伐之’,俗本‘鼓’多誤作‘政’。
‘膰[5]肉’,小注新安陳氏曰‘夷、惠、伊尹’,俗本‘夷’多誤作‘庚’。
又曰‘末方以君子自擬’,俗本‘末’多誤作‘未’。
‘巡狩’,集注‘入自其疆,至則有讓,言巡狩之事’。按:其上‘省耕’、‘省斂’二句亦巡狩之事,而於前篇已明之,故此不復舉,而斷‘自入其疆’以下也。
‘言歸于好’,言,語辭也。
又:小注穀梁傳‘為見天子之禁’,見,音現。
又:慶源輔氏曰‘大者故居首’,俗本‘首’多誤作‘者’。
‘殃民’,小注慶源輔氏曰‘能如是而教’,‘如是’,指集注‘禮義’以下三句也。
‘宗廟典籍’,集注‘祭祀會同之常制’,會同二字是因祭祀而帶過説。
‘儉於百里’,小注朱子曰‘如此趲去,不數大國便無地可容了,許多國何以處之’,言如此遂去,則姑舍新封大國之無地可容,其舊封許多小國且何以處之。
‘大貊小貊’、‘大桀、小桀’之説,本出公羊傳,而孟子引之,蓋古之俗語耳。
又:小注雲峯胡氏云云,‘中正以通’、‘節以制度’,皆易節卦彖辭文。
‘好善足乎’,集注‘丑問也’,蓋指此一句也,非指此一節也。苟其上句自有曰字,不消復言‘孟子答’也。
‘予既已知之’,集注無説,小注慶源輔氏説以予字認作訑訑者之自予,與諺解之意不同,更詳。
‘朝不食’,小注雲峯胡氏曰‘亦之辭’,猶言亦之字。
‘動心忍性’,集注‘若要熟,也須從這裏過’。如欲熟於義,則須從義裏行過;欲熟於禮,則須從禮裏行過;欲熟於勞苦,則須從勞苦裏行過。
‘不屑之教誨’,集注則曰‘不以其人為潔而拒絶之’,此以不字只貫屑字而已;小注朱子説則曰‘不以其人為潔而教誨之’,此以不字貫至教誨字。今以本文‘之’字文勢求之,集注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