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集注曰:‘三代夏商周也。禹湯文武,以仁得之;桀紂幽厲,以不仁失之。國,謂諸侯之國。’大全曰:‘興存以仁,廢亡以不仁。’
李都梁曰:‘興不止存,廢不止亡,其中仁不仁之等級雖殊,然未有興存不由於仁而廢亡不由於不仁者,故以亦然二字結之。’竊意:此章首以三代已然之驗明其得失所由,遂言不止天下。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趙注曰:‘保,安也。四體,身之四肢也。’竊意:此推説首節之意,言無不皆然。不仁則無論大小,隨其所有而皆不能保,甚明仁所係之重也。○有四海,有社稷,有宗廟者,亦皆有身,而至士庶人獨言四體者,各舉其所大者言,而亦本身統該之意。
竊意:三代皆然,則無古今;自天子至于庶人皆然,則無貴賤。無古今,無貴賤,未有不仁而不廢亡者,亦未有仁而不興存者,見人之必不可以不仁也,如此之明,而仁道之為人道之發,吾可知矣。
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惡,去聲。樂,音洛。是猶惡上同。醉而强上聲。酒。’竊意:‘死亡’承上不保身家國天下而言。惡死亡而樂其所以死亡者,豈不猶惡醉而强酒乎?‘惡醉而强酒’,言不智之甚也。
集注曰:‘此章承上章之意而推言之。’竊意:上章所言‘道二:仁與不仁’,仁當法堯舜,不仁當戒幽厲而已。此章又推廣説三代之皆然,天子庶人之皆然,即可見仁為得失之要,身又為仁之本,故下章言三自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