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觳觫若
退録曰:‘虚齋以若字為若人之無罪就死者云,其説牽强。蓋王自其不知何之之時,即有以見其觳觫之狀,便知為無罪就死之牛,故曰若。若者,追言其猜認之故也。一説“觳觫若”,猶言觳觫然也。’
是心足以王。
竊意:孟子到此不可言‘是事足以王’,只合言‘是心足以王’。何也?以其事則只是不忍一牛耳,固無足道者。然有因此可以見得其本心之不泯者矣。直到澤被天下,只是以此心辦得。而但宣王不免蔽塞於彼,而偶然呈露於此,故孟子反覆辨難,以開以重為輕之蔽,以明以此察彼之關,挑發引起之際,極力周旋,所以啓王心於陷溺之餘,剔理機於介然之境,不得不累累其説,而懇慻其辭也。直到‘蓋亦反其本’句,然後方正説仁政。許多閒話上,可見其一片苦心。
‘是乃仁術’節
竊意:齊王此心甚大甚盛,正見足庸為善底基址苗脈。而事止是一物上區處,尋常間過境,卻於君人事業、保民政理元不交涉,不但他人見來以為等閑,王亦未能自以為善。然正其開發本心、指示仁術處,卻在此件事上可見。故孟子特設個機軸翻問一段,‘百姓’句使王無以自解於其故,然後釋其無傷,而乃曰此合仁術。蓋宣王此事不但堇見仁心,其區處周旋之間,至與君子遠庖底仁術,無不暗合而得宜。夫君子者,以道法成德之稱。而此事者,即凡人偶然意起之事也。偶然意起之事,而不但與君子而心同,至其方便區處,無不暗合於君子,則君子之所為,初非有凡人所不能者矣。於是興發鼓動,使王心有以起念,肯向於此道理上。昔以為難者,今見其易;昔以為天上者,今見其目前矣。故下文所以得王之悦,而自為心有戚戚者,正為此也。
‘心有戚戚’節
竊意:王因孟子之言,方知自家此事自能由心之本良,而且能處置得到細,有不違仁者之為者,故悦也。悦而曰‘戚戚’者,其善心之萌乎?其一暴之驗乎?然而知止此不足為王道,故因問所以合於王之故。
‘不為非不能’節
竊意:所以決知王之不為而非不能者,以其於隱牛一事上可見其力足明足諒。彼於一微物上既能有惻隱之心,又能區處得恰合仁術,則況乎大於此而切於此處,顧有所難而不能之理乎?故所知其非不能而不為耳。
‘老吾老’節
竊意:及人之老,則老老之盡也;及人之幼,則幼幼之盡也。此之謂推恩。推者,推極也。善推者,曲盡其所以推之方也。然則古人所以保民及於四海之廣者,只是充盡吾老老幼幼之量而已,故曰‘無他,善推其所為而已’。注中或以推字作‘推隱牛而及保民’説,則謬矣。○古昔先王所以稱聖稱賢超越凡人者,無别法耳,只是能善推所為如右云云爾。此無非王所解做底。何以知者?為其不但有仁底心,能推到仁術區處,無不曲盡到極,則料此老吾幼吾之心,奚啻隱牛之切,而其於推到保民御邦之際,抑何有於曲盡到極之術乎?今王不能,則必有其故矣,故反覆再問以警醒之。○退録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在人斯心一而已。所以舉而加諸者,人孰無之?今王之斯心,發於彼而不發於此,必無是也。然而隱牛之仁術至,而親仁之推恩不能至於保四海者,特蔽與不蔽之間耳。下節所以請王之度者,直欲使以斯心度,而去其所以蔽者也。
‘王請度’節
竊意:凡物之輕重長短,非權度無由得知。而若權度了,則初無不可知底。至於此心,則更有分明者,殆不啻凡物之可明,故曰‘心為甚’,非言心之難齊甚於物也。○退録曰:‘凡物未有用權衡了不知輕重者,未有用尺度了不知長短者。至吾心輕重長短之分,則其明有甚於權度者,所以言其不可不度也。’竊意:何謂有甚於物?大凡人於用心上,輕重長短有不思耳,思則得之,莫不有天然稱量較吾目中。若使齊王一加着念,則必以隱牛之心隱吾百姓,而終可無興甲兵、危士臣之蔽矣。故先發此言,然後方及下節。
‘王之所大欲’節
竊意:齊王心下輕重長短之蔽,只在於此,故孟子抑揚發難,引出其所大欲之關,而終説其必不成之勢,以開其反本之路。夫王之為此也,其莅中國、撫四夷之念未嘗非也,而其蔽至危士臣、構諸侯而不悟者,只緣徒知服人之道在於用兵善戰,而不知外此自有個成天下、定四海之道耳,此所謂本也。何以為本?凡王所欲為底,無不由此可以成就得致,其非本乎?然則孟子所謂反本者,竟不曾脱離在齊王所大欲之外。但齊王未得其所以為之之道耳,是其蔽處也。今不察此,而直以齊王之欲此,便謂之私慾,而必待絶此於念頭,然後可以復天理之公,則吾恐見迂於齊梁者有以自致,孟子豈有是哉?
‘樂歲’節
退録曰:‘“樂歲終身飽”者,言若遇樂歲,則永可無不飽之憂也。’
吕晩村曰:‘孟子時,民困已極,故其告君論政,只重在制産足民。而教學明倫,雖定説到,亦只舉其大略。全書皆然。’竊意:凡言語之法,必有注意所在,又有先後次序。若言王化終到,則必以協和於變昭明嵬焕為準,此所謂勸王底注意。然若要致此,則必先制産,然後王化可期耳。故孟子告君論政,必以此為重,而其要歸未嘗不在於教學明倫也。故其論恒産也,必曰為恒心地制此,而言如此,則其從善也易;不如此,則奚暇治禮義?及論教民之制也,每每歸重乎孝弟之義、老者之安。語有先後,而注意明白,實未嘗專以足民一頭為重也。
一見梁惠,而争義利之分;一見齊宣,而嚴王伯之辨。非仲尼之徒之傳者,則不以進此開卷大旨也。韓退之言‘孟子宗孔氏,崇仁義,貴王賤霸’,可謂領其要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