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心 下】
孟子‘於武成取二三策’,而不取‘血流漂杵’等語,可見於此章。此引秦誓之意,蓋此兩章之言,為時君不行仁政,徒尚戰功而發也。
孟子以前,未有不仁而得天下者也;孟子以後,或有之,而亦皆一再傳而失之,則猶不得也,故鄒氏引之以實孟子之言也。
‘變置社稷’,謂移其所設之壇,而非謂移其所祀之神也。
仁以為人,故曰‘仁也者,人也’;人當行仁,故曰‘合而言之,道也’。程子以率性之道釋之,其於道字之義盡矣。而但訓誥之體,當釋‘合而言之’之義,故集注先從‘合而言之’之義釋之,而後引程子説也。
‘亦不隕厥問’,本注曰:‘問、聞通,謂聲譽也。’然則集注‘聲問’亦當以聲聞看也。
以理義之心喻路,而以私欲喻茅,理義之心少有間斷,則私欲充塞,如路之為間不用,則茅草充塞也。
‘性也,有命焉’,‘命也,有性焉’,兩‘命’字皆取氣稟上言也。以命言,則因其所稟之有厚薄清濁。仁之於父子也,或至或不至;義之於君臣也,或盡或不盡。禮以下放此。集注所謂‘薄而濁則反是’者,蓋承張子所謂‘晏嬰智矣,〔而〕不知仲尼’之意而言也。
‘為竊屨來’、‘來者不拒’,兩‘來’字意實相承。而或者解‘為竊屨來’之義,曰為竊屨而來上宫,誤矣。
‘無受爾汝之實’,‘實’為實情也,雖或有所貪昧而忍受爾汝之稱,然其實情則必不肯受,是乃羞惡之本心也。
‘説大人,則藐之’之説,必為内無所守、枉道殉人者發,蓋亦曾子‘彼以其富、我以吾仁’之意也。不可以有為而發者,遽疑其氣象,楊氏説恐過矣。
或疑‘鄉原’注‘非有識者’,止合為鄉字解,而於‘原’字不着,‘原’字解乃自下文始,此並言鄉原,是錯賺帶了。愚謂鄉字之解,曰‘鄉里’可也,曰‘鄉曲’可也,何必曰‘非有識者’耶?鄉原同流、合汙,好惡不明,不可謂有識者也。蓋鄉字多出於前篇,故不復解之,其下但解原字,而又其下更合鄉原二字而解曰‘鄉里所謂原人’,則其在訓詁之體,可謂置水不漏也。
歷敍堯舜以來見知、聞知者,以明天理民彝不可泯滅,而又言‘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是乃所以自見其有不得辭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