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之實章】
事親從兄。
語類 事親是孝,從兄是弟。‘堯舜之道,孝弟而已。’今人將孝弟低看了。‘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直是如此。德明。○問:‘事親從兄有何分别?’曰:‘事親有愛底意思,從兄有嚴底意思。’又曰:‘有敬底意思。’問:‘從兄如何為義之實?’曰:‘言從兄,則有可否。’問:‘所以同處如何?’曰:‘不當論同。’問:‘伊川以為須自一理中别出,此意如何?’曰:‘只是一個道理,發出來偏於愛底些子便是仁,偏於嚴底些子便是義。’又曰:‘某怕人便説“理一”。’節。○問:‘事之當為者,皆義也,如何專以從兄言之?’曰:‘從兄乃事之當為而最先者。’又問:‘事親豈非事之當為,而不歸之義,何也?’曰:‘己與親乃是一體,豈可論當為不當為!’柄。○問:‘義之實,從兄是也?’曰:‘義是那良知良能底發端處。雖小兒子莫不愛父母,到長大方理會得從兄。所謂“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此義發端處。’植。○問:‘父子兄弟皆是恩合,今以從兄為義,何也?’曰:‘以兄弟比父子,已是争得些。’德明。○淺説 天下之道,惟仁與義而已。故仁之為道,其用至廣,凡所當愛者無不愛也。然是愛心之發最為切近,而精實者惟在於事親,能事親則仁民愛物,特從此而推廣之耳,是事親為仁之實也。義之道,其用亦至廣,凡所當敬者無不敬也。然是敬心之發最為切近,而精實者惟在於從兄,能從兄則敬長尊賢,特從此而推廣之耳,是從兄為義之實也。可見天下之道皆原於孝悌矣。
‘實’字義
或問 ‘實之為精實,何也?’曰:‘是有數義,有以實對虚而言者,有以實對僞而言者,有以實對華而言者。此所謂實,則以對華而為言耳。’曰:‘何也?’曰:‘以實對虚而言者,則仁義理也,孝弟事也,理虚而事實,此孝弟所以為仁義之實也。然以事為實可矣,謂理為虚,則理豈虚而無物之謂乎?以實對僞而言者,則曰莫非仁義也,惟孝弟發於人心之不僞,此孝弟所以為仁義之實也。然謂孝弟為不僞可矣,謂凡惻隱羞惡之發,皆人之所僞為可乎?惟以實對華而言,則以為凡仁義之見於日用者,惟此為本根精實之所在,必先立乎此,而後其光華枝葉,有以發見於事業之間。此説為得之耳。’○大全 仁義只是理,事親從兄乃其事之實也。答石子重。【眉批】 按:答石書與集注似異。○語類 問:‘實者,是事親得其歡心,當此時,直是和悦。此是實否?’曰:‘不然。此乃“樂之實,樂斯二者”之事。但事親、從兄是仁義之根實處,最初發得來分曉。向亦曾理會(些)〔此〕實字,卻對得一個華字。親親,仁也;仁民、愛物,亦仁也。事親是實,仁民、愛物乃華也。’德明。○蒙引 仁之實如穀實、果實。實之有生道焉,故曰‘天下之道,皆原於孝悌’。
義字訓,義隨事不同。
語類 問:‘孟子言“義之實,從兄是也”,中庸卻言“義者,宜也,尊賢為大”,甚不同,如何?’曰:‘義謂得宜,“尊賢之等”,道理宜如此。’問:‘五典之常,義主於君臣。今曰“從兄”,又曰“尊賢”,豈以隨事立言不同,其實則一否?’曰:‘然。’德明。○問:‘孟子言:“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又曰:“義之實,從兄是也。”不知羞惡與從兄之意,如何相似?’曰:‘不要如此看。且理會一處上義理教通透了,方可别看。如今理會一處未得,卻又牽一處來衮同説,少間愈無理會處。聖賢説話,各有旨歸,且與他就逐句逐字上理會去。’木之。
知斯二者,節文斯二者。
語類 問:‘性中雖具四端五常,其實只是一理。故孟子獨以仁義二者為主,而以禮為“節文斯二者”,智為“知斯二者”。柄謂仁義二者之中又當以仁為主。蓋仁者愛之理,愛之得其當,則義也。’曰:‘義即是當愛不當愛。’柄。○專言仁則包三者,言仁義則又管攝禮智二者,如‘智之實,知斯二者;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德明。○問:‘孟子言“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智之實,知斯二者”。禮、智似無專位。今以四德言,卻成有四個物事?’曰:‘也只是一處如此説。有言四個底,有言两個底,有言三個底。不成説道他只説得三個,遺了一個,不説四個。言两個,如扇一面青,一面白,一個説這一邊,謂之青扇,一個説那一邊,謂之白扇。不成道説青扇底是,説白扇底不是。’節。○節者,等級也;文,不直,回互之貌。節。○節謂等差,文謂文采。等差不同,必有文以行之。○説統 節文不是把禮去節文,只就此孝弟行去,有個矩度是節,有個條理是文,此天理自有之節文。○李衷一曰:‘樂斯二者不是用此心去樂孝弟,孝弟行來無勉强有自然樂地耳。’○蒙引 言智而後及禮,必知之明而守之固了,然後方可從上面加節文仔細工夫。
樂則生止手之舞之。
精義 伊川曰:‘樂則生,生則惡,可已也,須是熟,方能如此。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又曰:‘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至於如此,則又非止不知足蹈手舞之事也。[1]’○語類 ‘樂則生’,如水之流,撥盡許多擁塞之物,只恁底滔滔流將去。賀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