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1_034滕文公 上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1_034滕文公 上篇

【滕文公 上篇】

‘道性善’章 格致。
問:孟子之君,都無一言及於性善之論,而獨於滕文公諄諄以告若此者,何也?
曰:聖人之教,隨其人而各有不同。蓋王之問在乎利國之術,則便對以仁義二字;王之問在乎伯者之事,則便告以王之一字,而又推本王道之所以,遂説出不忍之心。仁義與不忍之心,即是所謂性也。其於之君,雖不可謂全然不告之以性善之理也,然其直説性善字,而以實之者,則未有若此章之詳切者。是則滕文資質甚好,足以與聞此道也。聖人施教之不同,各有攸當,今復何疑。
問:聖人教人本無躐等凌節之弊,故門諸人,雖以子貢之穎悟,及乎晚年工夫最高,而始得聞性與天道。雖滕公資質實有過人者,然平日既未能學問,則孟子遽告以性善,理者無或過當否?
曰:以學者為學之序,則不可躐等。而至於孟子之時,邪説大作,往往以性為不善,故孟子明言其性善之理,而使知其本原,又舉以實其性善之必然而不可誣,則其意深矣。然孟子之告滕文者,只是要他為善必力、去惡必勇,而説得大概而已,正不須如孔子所以告子貢者也。
問:雖以為學之序論之,不可不先知大綱領,是以大學首言明德,中庸先説天命之性。進學雖有次第,而致知不可不先也歟?
曰:是大綱説。大綱不可不先明。若不先知性之本善,則何處做得工夫乎?以自期者,是立志之最初也。
問:人性之所拘蔽者,氣質物欲二者。而此集注獨言私慾之汩,而遺卻氣質一事者,何也?
曰:私慾之汩,何嘗不由於氣質之偏耶?物慾字固已該得氣質在其中,且對言‘衆人’、‘’,則其分都在於氣質之不同,即此衆人、上亦可知其言氣質矣。
問:理無不善,故性無不善。其理之所以本善者,如何?
曰:此正是義理築底处,只在自家之體認得,不可容言議於其間也。又曰:此須於發处驗得。因説‘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一段,曰:此处若知得分曉,其理之所以本善者,自可見得也。
問:此章性字、道字,字既相變,則義亦可異。而集注不曰‘本同一道’,而必曰‘本同一性’,未知此性字、道字,同耶?異耶?
曰:性以所稟於天者言,道以循性自然者言,其實則一而已。然不言性而曰道者,取其行处而言。蓋世子之復來求見者,疑其有一般易行之事,則孟子之迎以告之者,亦不可不以其行处而言之,此所以必曰道者也。集注之不曰道而曰性者,只是承上性善字而推本言之,以明道之所以一而已者,只由於本同一性故也。大抵性外無道,道外無性,性既一也,則道亦豈有二哉?
問:成覸所謂‘彼’者,即指聖人而言。則‘彼丈夫’、‘我丈夫’云者,無或近於麤疏否?其必此以言為首者,何也?抑此二説,果有次第輕重之序否?
曰:成覸之言,麤則固麤矣,然其使人有奮迅興起之氣,勇往直前之志,則其言最有力,終不可無也。此其所以為首。而然猶無所下切处,故取顔子之言以次之。蓋‘何人’、‘予何人’云者,與‘彼丈夫’、‘我丈夫’者無甚同異,而但‘有為者亦若是’一句,是成覸所不言之言。而公明儀之言則尤好。夫所謂‘師’者,是學者之標準也,其一動一静皆可為法。以文王為師,學而至之,則是亦文王也。其於三説最為精深,而又引周公以為可信之證,則人之信向尤有力。此所謂由麤入精、自淺至深,其序恐不可亂也。
問:‘今’以下至‘善國’,此一言似不合於‘道性善’之結。而‘藥不瞑眩,厥疾不瘳’者,是可但屬‘善國’而看否?
曰:既與世子問答,則語及‘善國’固然。雖與‘性善’之善有大小輕重之不同,然實相照應。‘若藥’以下一段,是承三人之言以厲其志,恐當通看一章矣。因曰:人若不志于學則已,學則必須先以三人之言立志,服此瞑眩之藥以為用力之方,如此始可有真實得力处。聖賢不是悠悠可做得也。
問:‘猶可以為善國’云者,以其國小而不能有天下之故耶?
曰:聖人之言切實,故不曰‘可以王’,而只曰‘為善國’矣。余於滕文公之事每發嗟惜,之滅亡似在於文公之時,嘗欲考諸古史而不忍也。蓋滕國,當是時,間於,十分危岌,而孟子乃以之道期待文公。以流俗之人見之,則豈不以孟子之言為迂闊?且以陸秀夫舟中講大學言之,大乾坤只載一葉扁舟,而猶以大學之道懇懇為君而講討。此於流俗之見,實為無益可笑之事,而在秀夫之道,當此時不為此而亦何為哉?萬一天祐祚,幸得重恢,而帝昺為主,則不知修己治人之道,而何以致治平哉?秀夫所以講大學者,此也。忠臣之至誠惻怛,自如是矣。
滕定公薨’章 修身。
問:‘於心終不(能)忘’者,指其德容之盛耶?在於性善、之訓耶?
曰:本文既曰‘與我言’,則其當歸重於性善之訓,無疑。
問:‘聽於冢宰’,是指未葬前耶?三年皆當若是耶?
曰:以‘諒陰三年’觀之,則三年皆當聽於冢宰也。
問:‘反之,不可’之‘反’。
曰:此有二説,一則復古之禮,一則背先君之制。下説似得矣。
問:‘曰,吾有所受之’,曰字。
曰:曰字,父兄百官之不欲者引之言而自釋其所以如此之意也。
文公之問喪,然友之傳命也,文公之意,孟子然之;孟子之言,文公亦然之。言不逆心,如水浸綿,故不為異議所奪,終致‘弔者大説’。推此觀之,學者於師友之間,有善言則能自虚受,如文公之於孟子,然後能不為流俗之摇奪,而可有實踐之效。至於君臣之啓沃,亦何以異是?
‘問為國’章
問:‘民之為道’,指生産作業耶?
曰:單指生産作業而言,則似狹,當闊看。
問:時民受田五十畝,而則加二十畝,則又加三十畝者,何也?
曰:理勢固然,文章制度即隨時損益者。之五十、之七十、之百畝,皆因時得宜之制,雖使後世更為井田,而亦似有損益之道,不可專拘於法也。
問:集注所謂‘鄉遂用貢法’、‘都鄙用助法’,何也?
曰:鄉遂乃王畿至近處,行九一不得;都鄙乃郊外,行什一亦不得者,勢固然矣。其要只在五五相連,與八家相比之不同耳。
問:龍子之説極為張皇,孟子取引亦似支離,未知如何?
曰:龍子説止於‘莫不善於貢’,其下乃孟子説也。栗谷已有定論。
問:孟子對為國之問,以‘王者師’勸之者,何也?集注所謂‘至公無我之心’,何以見之耶?
曰:仁政固文公之所當自勉,而其不可施之於天下,則以其國小勢弱也,故但以‘為王者師’告之。此聖人斟酌事勢,不為苟大之言也。蓋仁政雖不自我行之於天下,而人來取法以及於天下,則天下之蒙其澤,一也。此非‘四鄰耒耜出’之意耶?
問:在上,相遇,則雖不行井田之法,而使萬民各得其所耶?
曰:相遇,則豈有不行此法之理耶?若不行此法,則雖有他仁政,而烏得使萬民各得其所耶?此是萬古不易之良法,一舉而萬目皆備,學校之設、兵制之數、班禄之規,皆在其中。此仁政之大者,是以孟子之言政必以此為本,其旨深矣。後學得其本旨,則以萬物為一體。而伊尹所以使一夫不得其所,則若撻于市之意,可以見得矣。
問:我國山川多而平地少,終不可行得此法耶?
曰:山川險阻,計畝雖難,而苟以至公至仁之心因時制宜,亦豈無可行之道乎?溝洫阡陌,雖不能一如古法,而隨其土地之肥瘠高下,只均其什一之税,則是乃不失乎先王井制之本意耳。
許行’章 格致事。
問:‘分人以財’應上‘樹藝五穀’,‘教人以善’應上‘教以人倫’,‘天下與人’應上相傳否?
曰:歷舉此數事,以歸重於‘為天下得人’一句。不須强為牽合,反成破碎也。
問:‘比同’之‘比’,集注訓以次字。比字、次字,俱未詳其義。
曰:比,猶‘比屋’之‘比’;次,猶‘鱗次’之‘次’。蓋什百千萬,其間懸絶,而今强為牽合,相為連次,此所謂比也。
問:‘巨屨小屨同價[1]’與‘屨大小同’云者,同耶?異耶?
曰:‘屨大小同’者,以精粗而言也;‘巨屨小屨’,以大小而言也,所指果不同。而其大小精粗之不可以同賈,則實亦未嘗有異也,故因此大小之不可以同價者,得以明精粗之不能以同價。蓋許行之説‘屨大小同’云者,雖不識精粗之不同,然其大小之别則固已知之矣。孟子之所以不辨精粗之不同,而特明大小之不同者,蓋引其所已知者以喻其所深蔽也。
夷之’章 格致事。
問:‘尚病’云者,其語勢若夷子前亦請見,而孟子辭以疾不見,然矣?
曰:‘尚病’之‘尚’,與‘固願見’之‘固’字相照管。蓋自序其本欲見之,而久以病未見之意耳。
問:‘吾今則可以見矣’,夷子再來而其意已誠,故云然耶?
曰:昔疾今愈,可以相見之意也。若以為夷子之再來,意已誠而可見云爾,則文勢似有不然矣。
問:‘不直,則道不見’,此道字未瑩。
曰:以此章言之,儒之辨便是。
問:不曰‘親其子’,而必曰‘親〔其〕兄之子’,何也?
曰:兄子雖曰猶子,而比己子猶不無差等。今以兄之子比鄰人之子,而有差等之顯焉,則況己子之於鄰子乎?其所以劈破‘愛無差等’之非者,益明矣。
問:‘命矣’一句,集注解之以‘已教我’也。此已字是本文中所不言之義,如何?
曰:已字,今看來甚好。蓋是不待入見以承面命,而今因徐子所得聞者,已是教誨也。

☚ 11_033公孫丑 下篇   11_035滕文公 下篇 ☛
0000231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