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1_021公孫丑 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1_021公孫丑 上

【公孫丑 上】

【第二章】
集注所謂‘有所恐懼疑惑而動其心’,中間雖着而字,非有層節。疑懼即動心之目,動心即疑懼之總稱。許氏謂‘心因疑懼而動,〔而〕疑懼非心之所動也’,非是。胡氏則以懼為心之動,疑為心之所由而動,尤不可。
饒氏曰:‘“無是,餒也”,〔是〕無氣則道義餒;“行有不慊則餒”,〔是〕無道義則氣餒。[1]’其説大段差謬。竊謂‘無是,餒也’,是字指浩然之氣,餒字謂體之不充。體充二字,自上文‘氣,體之充也’來。其義如曰,無浩然之氣,則體便不充而餒然云耳。道義是本來完全、攧撲不破者,豈有餒不餒之可言耶?‘行有不慊則餒’,亦謂其所行不快足於心,則其氣不能浩然,而體便不充也云耳。二餒字,未見有不同。
陳氏亦謂:‘心不慊,則此氣餒。’體之餒固由於氣之不充,而直以氣餒言,則非矣。語類曰:‘行有不慊於心,氣便餒了。’説似本於此。然與章句及他説不合,或是記差。
義襲是集義之反,正與助長是集義之差了節度者,二義頗異。饒氏以義襲為正與助長,胡氏以義襲為有所作為害之,二説皆未精。大全吴伯豐問目曰:‘集義,有事與勿忘也;義襲,正之與助長也。’朱子曰:‘得之。’與此説同。更詳之。
胡氏又以正、忘、助為義襲與害。正、助不可為義襲,況以忘為義襲乎?集注於‘無害’以‘無所作為’言,於‘助長’以‘妄有(所)作為’言,語類曰‘助長是害處’。以正與助長為害則是矣,以忘為害則不成説矣。
持志、養氣固相須而成,其工夫則自不同。持志工夫在於敬,養氣工夫在於集義。是以程子曰:‘敬是涵養一事。必有事焉,須(當)〔用〕[2]集義。只知用敬不知集義,卻是都無事。’朱子集注於‘持志’以‘敬守其志’為言,其工夫之各有所主可見,而饒氏卻混而一之,非是。
朱子嘗以程子‘“必有事焉”〔為〕有事乎敬’之説為非孟子本義,而南軒程子説為無異於孟子,其説與朱子不合。然南軒亦曰‘非持其志,其能以集義乎’,則是亦不直以集義為持志工夫,而與説不同。朱子答楊子順曰,‘“必有事焉”乃承上文“集義”而言’,‘即無敬字意思。明道之語卻是借此四句移在敬字上説,非解此章文義’。當以此説為正。
之為詖,其初雖由於為仁為義,既為詖,則已與仁義相背,全然非道理矣。而饒氏謂‘詖尚有一邊是道理’,天下豈有一邊是道理,一邊非道理者乎?以人而言,則一人而或此事是,(此)〔彼〕[3]事非者,固有之;以事而言,則一事而為半邊是,半邊非者,則無之矣。且以詖、淫為陽,邪、遯為陰,未見其必然;以詖淫邪遯、意必固我對元亨利貞、仁義禮智説,亦無意義。
語類曰:‘某舊説孟子先説知言,而公孫丑先問養氣者,承上文方論志氣而言也。今看來,他問得卻自有意思。又一條云:‘乃是公孫丑會問處。’蓋知言是那後面合尖末梢頭處,合當留在後面問。如大學所論,自修身正心卻説到致知格物,蓋致知格物是末梢尖處,須用自上説下來方有序也。’又一條言:‘正心修身只合殺在“致知〔在〕格物”一句,蓋是用工夫起頭處。’此説雖與集注不同,其語意似是為定論,未知如何?孟子言:‘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而其下不言‘不得於言,勿求於心’,而卻言‘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孟子言:‘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而公孫丑不問知言,卻問浩然之氣,到下梢方問知言。孟子言詖、淫、邪、遯之生於其心,始合‘知言’與‘不得於言,勿求於心’説。此似有意義曲折,不但為承上文之故而已。
告子之外義,是以義為外而不之求也,非以義為外而求之於外也。然則所謂‘義襲’,非直言告子之事;所謂‘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亦非以義襲而言也。集注釋‘行有不慊於心’,以‘義豈在外哉’結之,其義可見。而諸儒以‘義襲’為指告子,皆未然。
集注曰:‘告子不能集義,而欲强制其心,則必不能免於正助之病。’此非謂告子為集義而生正助之病,謂不集義而强制其心生正助之病耳。集義是養氣底事,告子既勿求於氣矣,初何有集義之可言乎?然則此正助二字,只是推説到心上者,而與本文所指自不同。諸儒之以揠苗助長為指告子者,皆不然也。
集注所謂‘其於〔所謂〕浩然者,蓋不惟不善養,而又〔反〕害之’,非謂告子能養氣,而但不能善養而害之,蓋謂强制其心而有正助之病,則其於氣亦必不善養而反害之云耳。如此看,方與上文告子‘仁内義外’、‘不復以義為事’、‘必不能集義以生浩然之氣’之説不相戾矣。
【第六章】
語類曰:‘惻隱羞惡〔也〕有中節不中節。若不當惻隱而惻隱,不當羞惡而羞惡,便是不中節。’此恐是推説者,本文則只説仁之端、義之端而已,何曾説到不中節處乎?或者以此而謂四端亦兼理氣言,非矣。
集注‘本然全具,〔而〕各有條理’,是合性情體用言,未必有分屬之意,胡氏説未然。朱子曰:‘未發也,性雖寂然不動,而其中自有條理,自有間架。’是於性亦言條理矣。
蔡季通曰:‘“心統性情”,不若云“心者,性情之統名”。’此語亦好。然學者誤認,則恐或有以心為性之弊,愚意終不如横渠本語説得有分合之妙。
【第八章】
輔氏以‘子路’‘告之以有過則喜’、‘聞善言則拜’為賢者聖人之别,此未然。聖人雖無過,責躬之際宜不自以為無過。如此,則於聖人分上豈不可言改過一事?集注言事,以‘己未善,則無所係吝’為言,此可見也。

☚ 11_020梁惠王 下   11_022離婁下 ☛
0000230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