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0_158萬章 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0_158萬章 下

【萬章 下】

凡九章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内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使是君而為堯舜之君,則無不可事之君矣;使是民而為堯舜之民,則無不可使之民矣。治而進,將以贊其治;亂而進,將以救其亂。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
愚謂清而不念舊惡,和而不自失己,此夷惠之所以為聖也。
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愚謂此當為‘聖,譬則巧也;智,譬則力也’,文錯而有誤也。蓋智者,力之所以至而為始條理;聖者,巧之所以中而為終條理。射必先至而後中,則至為始而中為終,即可見矣。朱子所為聖智之説亦曰:‘智者,知之所及;聖者,德之所就也。’及為至而就為中,此又不待旁引遠證而其義自明矣。此所言聖智,本因上文‘金聲玉振,始條理,終條理’演繹而反覆之,以明孔子之聖所以能集大成,則其所謂聖固將與向所言三子之聖者有不同其義矣。彼三子之聖猶樂之小成,皆各得九奏之一,夫安有所謂金聲而玉振者哉?若孔子者乃所謂備八音之全,合九變之和,有始而有終,及其終而為巧之極也,則時中而盡不測之妙矣。○注謂:三子則‘一節雖至於聖,而智不足以及乎時中’,又曰‘所以偏者,由其蔽於始,是以缺於終;所以全者,由其知之至,是以行之盡’,皆因舊文之誤而為之説,故所云者如此也。
北宫錡問曰:‘室班爵禄也,如之何?’孟子曰:‘其詳不可得而聞也。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也,嘗聞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五)〔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大國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次國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小國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百畝之糞,上農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為差。’
朱子以此章之説與周禮、王制不同,欲闕之。程子謂禮書皆掇拾煨燼,多出儒傅會,難於盡信其意。微似不同,然孟子所言大體已得,學者苟求其故,無失其意,只此亦可以正天下之治,明上下之分,又何必屑屑於周禮、王制同不同之間哉?
孟獻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樂正裘牧仲,其三人,則予忘之矣。獻子之與此五人者友也,無獻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獻子之家,則不與之友矣。
獻子與此五人者友也,能忘其富貴而無所挾,故五人者悦其賢而樂與之友。若使獻子而自有其家,挾貴以臨人,則此五人亦必恥與友矣。○横渠謂:‘獻子忘其勢,五人者忘人之勢。若五人有獻子之家,則反為獻子所賤矣。’此一段之義,宜多有如此説者。若孟子所言之指,竊恐其不如此也。此章本言友不可以有挾,則一章之内前後所言皆不外於此義。況此一義其所當先者,尤不在於其或有挾者,則彼賢者固將不肯屈辱其身以與之友乎?夫獻子不敢有其富貴以求與五人者遊,尚恐其不我欲也,又可論有求於獻子哉?若曰友與不友皆在獻子之所進退,則彼五人者亦無足道矣。
曰:‘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曰:‘尊者賜之。曰“其所取之者,義乎,不義乎”,而後受之,以是為不恭,故弗卻也。’
上文曰‘交際何心’,‘何心’之‘心’固為可疑,此又再言‘卻之’者,亦可疑。然雖存之,義亦略通,不必去矣。但此章上下多闕誤,其自‘孔子先簿正祭器’以下,全不涉所論交際之義。朱子謂‘不必强為之説’,信矣。
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擊柝。
君子之仕也,非不欲尊且富也,為君不用其言而道不行於時,不可尸位而素餐故也。居卑居貧,非適為難進而廉於取,其職易稱,無尸位素餐之責焉耳。
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
君子職思其居,則素餐固恥,出位亦罪也。
曰:‘君餽之,則受之,不識可常繼乎?’曰:‘繆公之於子思也,亟問,亟餽鼎肉。子思不悦。於卒也,摽使者出諸大門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蓋自是臺無餽也。悦賢不能舉,又不能養也,可謂悦賢乎?’
臺無餽,恐謂不復有所餽也。注言:‘繆公愧悟,自此不復令臺來致餽。’蓋以為停此臺餽,而有所謂繼粟繼肉者矣。然何以見其為必如此也?特以繆公能禮於子思,故以意斷之若是耳。詳玩上下文義,殆不然歟。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此蓋言賢士之相與友也,皆其德相似,而不相為高下也。注謂‘隨其高下以為廣狹’,恐未然。
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注之取義如上所云,似由於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近於求多之意故也,但亦有未必然者。士之取友常於求益,則雖所友者能得天下無雙之善士,豈可遽以此自足,而不復求之於古昔聖賢?講其出處言行,以為為仁之一輔助也。仲尼之門人亦未嘗不誦虞夏之文,論堯舜禹湯文武之世,則所謂尚友者,豈異事哉?亦豈難知者?

☚ 10_157萬章 上   10_159告子 上 ☛
0000223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5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