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0_151公孫丑 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0_151公孫丑 上

【公孫丑 上】

凡九章
何曾比予於管仲?
曾,猶乃也。
文王何可當也?
文王德雖盛,固不得而敵於也。
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於飢者則易於為之食,於渴者則易於為之飲,於憔悴之民則易於為之德,故德雖不及文王,而以王則無難,下文所謂‘半古而功倍’者以此也。
雖由此霸王不異矣。
公孫丑之於孟子,初亦不敢必管晏之功,故有前章之問。而孟子所答不侔,於是而自知向者之失,然猶不敢信其必如孟子所自期者,故其言如此,亦可見習俗之溺人而不知返耳。
孟施舍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是畏三軍者也。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
視不勝猶勝,言不以勝敗為意也。量敵慮勝,是先有憂不勝之心,故曰畏三軍者也。
孟施舍曾子北宫黝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
注言:‘子夏篤信聖人,曾子反求諸己,故二子〔之與曾子、子夏,雖非等論,然論其〕氣象〔者〕,各有所似。’之無懼,其於反求則近矣;之不挫,其於篤信則不類矣。竊意:子夏之學,蓋常以不及人為恥,奮發其志,思一毫或後於人則若撻市朝,其為勇也,有似者,故孟子云然。夫子嘗曰‘也不及’,又曰‘女無為小人儒’,豈其深用力於平日,奮乎有為而勉其所不足者耶?不挫者意在求勝,無懼者意在自守也。
吾不惴焉。
注:‘惴,恐懼之也。’饒氏又云:‘縮不縮(在)〔指〕理〔言〕,“不惴、吾往”(在)〔指〕氣〔言〕。[1]’故讀者皆以在我者苟曲,雖褐夫之賤,不敢懼之以力與威為義。嘗聞趙相國翼以為不然,曰:‘此乃言自反不直,雖賤如褐夫,吾其敢不惴惴然懼乎?自反而直,雖千萬人,吾不懼也。’此説正是惴為恐懼之貌,故曰‘惴,慄慄’。既不可用為恐喝之義,則惴亦猶是也。且曾子之意在於言勇,其懼不懼皆自吾心而論耳。若夫懼人以力與威,本非所可為,使其自反而縮,則於褐寬博固可以力威而怖之耶!
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不以自反之如何而唯以不懼為得,則見其所守者氣而已。若曾子之守,則期乎理直而義正,為更約也。○注:‘所守乃一身之氣。’又云北宫黝之守氣,不似孟施舍守氣之約,其讀守氣有微異,恐當從前説。
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不得於言,理有不辨也,察之於心而可明;不得於心,行有不慊也,驗之於氣而可知。今告子乃禁絶察驗之功,直閉明塞智,執定其心而已,是其所以為不動之術也。然志為帥而主於中,氣為使而充於體,心之得否有不由於氣者,則雖勿求之於此,猶云可也。若言以辨理,心以明理,理有不明即無以辨,初不能得之於言,而又不肯求之於心,是將終其身蔽蒙而不悟也。故曰:‘不可持其志,謂心存於正而毋撓奪也;無暴其氣,謂有以養之而又勿暴害也。’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喜怒之過,是志有不持而不得其正也;蹶趨之失,是氣有所暴而不得其平也。二者皆偏於一,故足以相動也。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所以不動心,正與告子相反。能知言,則理無不辨,而得於言者可見矣;能養氣,則行無不慊,而得於心者可知矣。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上言‘直’,此言義道其實一也。所謂是者,即指義與道而言。上文謂‘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故此與下文更反覆以明其意也,言此浩然之氣亦非有他,但得義與道配合而為之助,故其至大至剛而能浩然充滿也如此。若無此道義為其配助,則終於餒乏而已,安得有所謂浩然者也?又安得有所謂塞乎天地者也?然則欲使是氣得無餒乏而能浩浩然塞乎天地之間者,非‘直’與‘道義’以養以配,將無以致之歟。○朱子以‘無是’之‘是’為指氣而言,故曰:‘人能養成此氣,則其氣合乎道義而為之助,使其行之勇決,〔無所疑憚〕;若無此氣,則其一時所為雖未必不出於道義,然其體有所不充,則亦不免於疑懼,而不足以有為矣。’愚於此竊有所大疑者。曾子之言曰:‘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孔子之言曰:‘内省不疚,何憂何懼?’若如朱子之説,自反而縮者何得有吾往之大勇?内省不疚者何得不憂且懼乎哉?此一可疑也。上文言‘以直養則塞乎天地之間’,下文言‘行有不慊則餒矣’,若如朱子之説,以直養者未必其能塞天地,行之不慊者未必其能無餒矣,此二可疑也。程子之言曰:‘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一為私意所蔽,則欿然而餒。’又曰:‘内有私意則餒,無不義則浩然。’其為餒之説,未嘗不指氣而言,則與朱子之意固有不同,此三可疑也。且觀朱子所自為説,亦有所謂‘不知所以養〔焉〕而有以害之’,則‘其浩然而充者,且(將)為慊然(而)〔之〕餒矣。[2]’誠不審浩然而充者是為何物也?慊然而餒者是為何物也?言至於此,雖欲以餒者為非氣,恐不可得,此四可疑也。蓋朱子主氣為義助之論,故不欲以‘無是’之‘是’為道義而以為氣也。然若此,則又見所謂餒者當為道義,而道義即不可以為有餒,於是而不得不為氣不充體之訓,體有所不充之説,皆避所謂氣餒者而為此辛勤,抑不知體之不充即氣之不充,體之餒即氣之餒也。使天下有氣充而體不充,氣不餒而體餒者,則為是言也,猶之可也。果無是也,則其欲强以分之以避所謂氣餒者,是合於理乎?否乎?且上文言‘塞乎天地之間’,塞之為言,即猶充也。今使氣而不得其養,無以充乎天地,則其將曰餒者天地而非是氣歟?下文言‘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又將曰‘餒者,心歟?體歟?而不為是氣歟’?夫既以‘無是’為無是氣,其所謂餒者,亦但為體而止。是氣與體分,而餒又不可以兩屬也,則所謂不慊而餒者,初亦不涉於氣乎?注言‘不足於心而體有不充’,殆近於舍氣而言體,殊異乎孟子‘氣體之充也’之云,不知若此其可乎?愚則以為‘塞乎天地’,所塞者氣也;‘無是而餒’,所餒者氣也;‘集義所生’,即氣之生也;‘不慊而餒’即氣之餒也,皆所以反覆出入,以明夫養之之善與不善,而氣有能浩然與不能之故耳,非有餘義支説兼陳於其間。如此而讀是書,味其意,則當易知而不眩矣。
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
集義,謂事事皆由義也。生,謂從此發生,自然而無所强也。襲而取之,謂有意而為義,求以掩獲而邀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言事事由義者,其平日所行無不快足於吾心,故氣亦浩然充滿而未嘗有少缺,所謂心廣體胖者是也。若彼有意於襲取者,則其在内者先自不直,雖一時所行假借於義,自顧其心不得快足,故欲强張其氣而亦不可得,終於餒乏而已。謂告子之不知義,為此故耳。蓋集義所生者,誠也,内也;襲而取之者,僞也,外也。内外誠僞之分,其不可掩也如此。○上文言此浩然之氣必待行合乎道義而後得之,若無此二者,則氣即餒矣。此又反覆之云是氣也,雖由行義而得之,然所謂義者,亦有内外誠僞之分,唯誠者得有之,不誠者不能有也。據曾子言,則此氣固有不待積累而生者矣,然孟子所以為此言者,備曾子未言之指也。夫一時所為果能自反而縮,則其氣固亦無所屈矣。若不能事事由義,或至間斷,則氣即有時而餒矣,其可望能浩然而塞天地之間乎?由是觀之,曾子之言,舉一以見其餘也;孟子之言,備乎其所未備也。究其歸,無不同也,讀者不可以一而疑一也。○注:‘言氣雖可以配乎道義,而其養之之始,乃由事皆合義,自反常(縮)〔直〕,是以無所愧怍,而此氣自然發生於中。非由只行一事,偶合於義,便可掩襲於外而得之也。’又曰:‘所行一有不合於義,而自反不直,則不足於心而其體有所不充矣。然則義豈在外哉?’詳此,其可疑者亦猶前也。前則言‘氣配道義。無是氣,則體有所不充’,此則言‘氣由道義而生,行有不合於義,則體有所不充’,然則其為餒一也,而所從而致者有不同如此乎?何其反異之甚也。養氣之效乃由事皆合義,自反常直而自然發生,非由行一事偶合於義而得之云爾,則曾子之語勇也,乃反毅然較曲直於一時一事之間,以為懼不懼之實,何與今所云者異也?又是氣也,本由道義而生,則道義之配是氣居然可見矣。言其生也,則由乎道義之積;言其無也,則躬踐道義者尚病其欿,然此豈孟子之意哉?假若用此以為履道服義淺深之效,則雖非本指,尚云似矣。不然,而又為一説曰:‘夫是氣也,唯事皆合義,自反常直者方得有之;或不能然者,雖有一時一事直義不撓之善,亦不足以當此浩然充滿之氣’云爾,則與前説者稍間,其理最長。若夫氣為義助之説,非氣餒,是體餒之義,則求之此章恐無是耳。又尤有可疑者,注言:‘非由只行一事偶合於義,便可掩襲於外而得之。’如此則是亦為告子義外之説而止耳,豈不大可懼哉?夫一事之義即萬事之義也,萬不自萬,必待積一而得。一可為外,萬亦即外,未有在一之時未免乎為外,而至萬而方得為内者也。夫敬人之長一事也,嗜人之炙亦一事也,義之為内何待乎集?朱夫子非不素明于此,顧於是而獨取義如此者,蓋由於此前後三段,孟子所言之指似微有未契者,既失於前,則無怪乎不得於後,可勝嘆哉。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必有事而勿正,猶孔子所言先難而後獲也。心勿忘者,反復乎必有事之義也;勿助長者,反覆乎勿正之義也。心常存於斯,而行必由乎斯者,有事而勿忘者之事也。意先在於獲而恐見功之遲者,正而助長者之事也。一則集義之功,一則襲取之病;一則乃為己之誠,一則是為人之僞;一則内而一則外。其浩然而塞乎天地者在乎是,其不慊于心而餒者亦在乎是,皆所以明養氣之有善有不善也。彼人之苗,能助之長矣而亦不悟,旋踵而槁,童子猶笑其愚。然天下之不為人者寡,則私欲害之也。
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遯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蔽與陷,其誘在外;離與窮,其孽在内也。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非其君之君,道不合者也;非其民之民,義不可有者也。
宰我曰:‘以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
程子謂:‘語聖則不異,事功則有異。“夫子賢於堯舜”語,事功也。’然詳味下文子貢之言,其意似不但以事功論,蓋孔子之於堯,其德之高下殆非後世所可推知也。
以力假仁者霸。
假仁者,非心存於仁,特假其行仁之名以成其私耳。誠僞之實終不可掩,則人亦不服,故其有不從者脅之以力,此霸者之事,而必待大國之有力者而後能。
仁則榮,不仁則辱。
仁而榮者,堯舜是也;不仁而辱者,幽厲是也。
詩云:‘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
此引詩以明上文。及是時,明其政刑之意。
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福則榮,禍則辱,自由也。自己,猶云自我。
詩云:‘永言配命。’
言其所行者,常求合乎天道也。
廛無夫里之布。
注云‘戰國之時,市宅之民,已賦其廛,又令出此夫里之布,非先王之法’,此有不可詳者。所謂已賦其廛者,是謂一里二十五家各已賦其一家應賦之常數乎?又令出此夫里之布者,是謂於常賦之外,又令各出一家之布、一夫之税乎?不然,而令此二十五家其一家又各出二十五家之布乎?皆未可知也。抑當時列國雖暴斂無藝,若每家而收百畝之税,徵一里之布於其常賦之外,則亦恐其不至於是,豈因先王有勸督惰業之政而假借其名,增益條令以虐其民者故云耶?
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我為彼所仰如父母,彼為我所育如子弟。其君欲率而攻我,是率子弟而攻父母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言此以發下文之意。夫是心也,非衆人所無而先王獨有之也,唯先王能善推之,衆人則不能,故孟子欲使人人皆自知同有是心,在乎能推廣之而已。其以為不可能者,非自賊是,賊其君者也。中間數節,皆所以明夫此四端者,出於人心之本有,而非由乎勉强也。
孔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禦而不仁,是不智也。
得焉而物莫不尊,所以謂之尊爵;居焉而身獲其安,所以謂之安宅。命之在天,求之在人,故爵言天,宅言人。
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
由其無禮也、無義也,所以為不仁、為不智。如此者,棄其天爵之貴而甘乎人役之賤,所謂‘仁則榮,不仁則辱’者也。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此明為仁之方,初非有高遠而不可知者,唯在於反諸己,得其心之所安而已。
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
天下之善,己不獨有,必與人而共之,所謂公而不私者是也。己未善則無所係吝而舍以從人,人有善則不待勉强而取之於己者,其為説也美矣,猶未足以盡乎‘舍己從人、樂取人為善’之義。若向所言者,乃喜聞過、拜昌言者所能,非盛德之至,而為之所以大也。蓋天下事一致同歸,殊道百慮。其事一也,同也,有如是亦善,有如彼亦善。如是者我之所慮也,如彼者人之所慮也,乃於此未嘗不舍其所慮,唯人之所慮是從。夫然者不自有其善,而所樂者在乎取人而已。其為善也,唯取於人,是樂而已,則天下之人將無不各自以其善而來,争進之於我,助我為善。夫合天下之美,孜孜焉不知其已也,之為善也,不亦廣乎?其有大於前所稱者,以此也。
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
之聖,其平日慮事豈盡不如人?乃無不於人而取之,卒未有一善之出於己者,則其忘己好賢之誠有足以來天下之善如此。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與,獎與之也。夫舍己善而取人善,在己則以人之善而為吾之善,在人則以我之與其善而益勸於為善,君子之德,豈有大於使人人而勸於為善者乎?自‘善與人同’至此,皆一義而反覆之。如是者,欲學者深察而得其意也,非獨以著之聖也。○竊謂:人莫難於舍己從人,故善之大者亦無過於是。今有與人共事者,人為之畫其事,即曰:‘子之言果善矣,然吾所慮者亦無不可,盍姑從吾意乎?’唯恐善之不出於己。如是者三,則人遂吞其舌而不敢再有所言,聞者亦揺首而去之,此常衆人之失,而天下之善所以伏也。夫一人之智不如聚天下之智,一人之善不如合天下之善,彼徒恐善之不出於己,不知舉天下之善畢歸於己之為美,此惑之大也,而罕能改之。其或距人之甚者,雖有絶人之智,尚足以亡國敗家,況於下者乎?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不立於惡人之朝,則非其君不事矣;不與惡人言,則非其友不友矣。鄉人所押也,冠不正,小失也。其心不欲以一毫非義而近其身,故不待近就而徑去之,唯恐其相浼,見其惡惡之太過也。善其辭命而不受者,道苟不合,不以禮敬之不失而為之降志也。
柳下惠,不羞汙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隱賢,謂藏智不出,不盡其所有也。事汙君而不以為羞,處小官而不以為卑,苟在其位,必盡其道也。由由,和悦之意。不屑去,不以必去為自潔也。○注釋隱賢恐與本指微異,如以利自汙,以怯自處,尤未安。

☚ 10_150梁惠王 下   10_152公孫丑 下 ☛
0000223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