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集注人物性異論
【題 解】
論語集注人物性異論作者朴文鎬(一八四六—一九一八),字景模,號壺山或楓山老樵,本貫寧海,出生於忠清道懷仁郡訥谷里,十多歲入峿堂李象秀門下修學,終生絶意仕途,專注講學著述。自撰墓碑刻文‘楓山老樵寧海朴文鎬景模之墓’。遺作和著述有四書集注詳説、四禮集儀、續集儀、七書諺解劄疑、考亭人物性考、考詩類考、經注同異考、集學語編、東史略、女小學等,文集有壺山集七十八卷。
本書收録於壺山集卷五十九,選出朱子集注中有關人物性同異論的部分加以論述,指出‘物性為善’學説的虚妄,主張人物性相異論的正當性。尤其是對學而首章集注‘人性皆善’,强調朱子是專指人性,即説明只有人性才為善,充分反映了壺山在湖洛争論中的湖論立場。書名為編者所加。(黄義洌)
學而篇‘學而時習之’,集注:‘人性皆善。’
按:此一句乃先生為學之宗旨,而此書之開卷第一義也。夫繼善固萬物之所同原,而必謂之人性獨善者,所以扶人道而衛天常也。天下之人如彼其衆,扶而衛之猶恐不給,又何事於苦苦欲並扶彼物,而創為物性亦善之説哉?假令為此説而無害於人,有益於物,已不必然,況無益於物而有害於人者耶?何謂無益於物?物終不能行人之事也。何謂有害於人?人之禽心獸行、為梟為獍者益無所忌憚也。噫,世道之益汙,時變之叵測,其病源果安在哉?自今求艾,其亦庶乎有可及之期云。
里仁篇‘忠恕’,集注:‘至誠無息者,道之體也,萬殊之所以一本也;萬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萬殊也。’程子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忠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恕也。’
按:此二説合而觀之,則‘各正性命’即‘萬殊’之理也。萬物之性之各殊,不亦甚明乎?其‘天命’‘不已’,則一原之謂也。
雍也篇‘太簡’,集注:‘子桑伯子不衣冠而處,夫子譏其欲同人道於牛馬。’
按:人道即人理也,人理即人性也。蓋人之衣且冠,是性中之一事,禮是也。豈容有人道則不可同於牛馬,而人性則可以同於牛馬之理乎?
‘能近取譬’,集注程子曰:‘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
按:此論仁者之心云爾,非謂人與物更無分别也。使人物性之果同,則仁民、愛物不必分也。
泰伯篇‘狂而不直’,集注蘇氏曰:‘天之生物,氣質不齊。其中材以下,有是德則有是病,有是病必有是德,故馬之蹄齧者必善走,其不善者必馴。’
按:此以氣質不齊之性言之,人與人不同,馬與馬不同。
鄉黨篇‘“傷人乎?”不問馬’,集注:‘非不愛馬,然恐傷人之意多,故未暇問。蓋貴人賤畜,理當如此。’
按:人之可貴,物之可賤,是以其形耶?抑以其性耶?世之君子,幸為我下一轉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