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
‘富與貴人之所欲’章
按:此章三節文勢似不接續。‘富與貴’一節自為一章,而下文‘君子去仁’以下二節,又自為一章,恐穩。但集注説既如此。今不可考。
‘吾道一貫’章,朱子曰:‘“一”是一心,“貫”是萬事。’
按:‘一’是一心之理也,只云一心,則語意似或不備。蓋曾子乃聖門高弟,雖於未唯之前,豈不知此心之為萬事萬變之主哉?及其聞‘一貫’之旨,然後便識得聖人之心只是一理,而貫盡萬事之理也。集注既言‘聖人之心,渾然一理’,而此云‘“一”是一心’,又下段云‘這一心做來’,此蓋心與理更無分别,而聖人之心即是理也。又按:夫子告曾子以‘一貫’,而曾子告門人以‘忠恕’,何也?竊謂‘一貫’之旨,非門人之遽可易曉。若驟語其理,則是使學者躐等,而不教之以隨事力行也。若只告以難言,則學者將疑夫子之道高遠難行,而自畫者有之矣。所以特借‘忠恕’二字形容至誠無息,萬物各得之妙,而且使學者姑從事於盡己推己之學也。忠恕上雖有聖人學者之别,而其實‘忠恕’即‘一貫’,忠是一,而恕是貫也。蓋夫子告而即應曰‘唯’,門人問而即告以‘忠恕’,非曾子可如此耶?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章
按:論語是羣弟子各記所聞,故有是複出。蓋學而篇所記是一人所記,此又是一人所記,而文有詳略者,所聞各有詳略故也。凡複出者皆倣此。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章
按:雖不孝之子,豈有不知父母之年?雖孝子,亦豈可常常念念父母之年乎?集注‘常知’二字,驟看則深似未安,而惟為人子而侍老父母者,可以知此曲折矣。常知,猶常記也。蓋父母年老,則為人子者自不能無此心,而見父母輒萌此心,語及父母常有此心。此夫子所謂‘不可不知’,而集注所謂‘常知’也。
‘君子欲訥言敏行’章,胡氏曰:‘自“吾道一貫”至此十章,疑皆曾子門人所記。’
按:此十章之為曾子門人所記,何也?竊意:諭義而篤好,見賢不肖而思齊自省,事父母而敬不違,游有方而喜懼,訥於言而恥不逮,所守約而鮮失。觀其規模氣象,有似乎曾子之學。而曾子之篤實之志,養志之孝,所守之約,蓋亦深有得於夫子此言,而誦而傳之以詔其門人,故門人記之如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