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靈公】
子曰:‘賜也,女以予。’集注曰:‘彼以行言,〔而〕此以知言。’
按:曾子之一貫雖以行言,而知在其中;子貢之一貫固以知言,而恐不能兼行。
子曰:‘由!知德者鮮。’集注曰:‘自第一章至此,疑皆一時之言。’
問:‘此章與“子路愠見”固可謂一時語,而至於上章告子貢一貫,何以知其為一時語也?’
誨曰:‘夫子見圍於陳之時,不火食至七日,猶浩然泰然略無戚戚容,蓋萬用都無施處,政好看一本出。又子貢之學到得此時足以有得,故所以呼問而告之者,疑出於此,此所以為一時之言也歟。’
‘子張問行’,集注:‘猶,問達之意。’
按:以行字、達字言之,則問行為先;以夫子所告之切,子張書紳之服,則問行似在後。
言忠信,行篤敬。
按:忠信、篤敬雖可言於衆人,而尤切於救子張之失。
子曰:‘志士仁人。’
按:成仁取義。小注朱子以體用言,陳氏以心身分,其實一義也。愚亦曰:‘仁以德言,故曰成;義以事言,故曰取。然體用一理也,故比干之為三仁,以其諭於義;夷齊之為義,人以其求仁得仁。
‘顔淵問為邦’,集注:‘問治天下之道。’
按:顔子之量必不問為邦,且夫子所告是治天下之事,故朱子云然。
行夏之時。
按:不但以代而先夏也,且以時重於制度也。輅先於冕,以代為次也。以韶為後者,恐是成於樂之義,而以其重樂也,故不曰‘舞虞之韶’,而特曰‘樂則韶舞’。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按或問:‘以事之遠近、地之遠近合而言之,蘇氏説雖欠事與時,而取諭甚切,故集注特取之。’既言地之遠近,則時與事在其中。
子曰:‘躬自厚。’
大山曰:‘遠怨兼躬自厚而言,責己厚亦遠怨之道。’
子曰:‘羣居終日。’
按:此二句,愚之最憎惡而内自省者,故讀論語每三復於此。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
問:‘小注輔氏曰“止是由外説入内”,此説恐近於義外之意。義雖是處物者,而所以為質則在心。先儒所謂義形而外方,而禮行孫出,便是説出外也。輔氏説似未安。’
誨曰:‘義固不外乎心,然此質字是就制事上説,而為在外底物事。禮行孫出,是我去那上面行之,而漸向裏來,直到信以成之,則信又我中心之誠,故輔氏謂“由外説入”者此也。此説似無未安。然如來諭看得,亦自成説。要之,是一串物事,故反復説俱當。最是將此章來切己受用為至要,未知嘗體驗而得其效否?’
按:‘躬自厚’,則必曰‘如之何如之何’。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必終日言不義、行小慧。義以為質,所以戒‘言不及義’;禮以行之,所以戒‘好行小慧’。此四章意實相承,恐亦記言者之意。
子貢問曰:‘有一言。’
按:所問者行,故答之以恕,如子張問行,而忠信、篤敬皆所以施於人。
語類答劉韜仲曰:‘被排擊,遭按退,決非己心之所欲,今乃施於人。[1]’南塘曰:‘豪强、姦慝、贓吏、小人之事,皆是己心之所不欲止己惡之人亦惡之,故排擊按退以去人害,是亦如心以施於人也。’
按:排擊按退之為恕,如大學之放流媢嫉所以為絜矩。
子曰:‘知及之。’集注曰:‘氣習之偏。’
按:不曰‘氣質之偏’而曰‘氣習之偏’者,蓋以臨民上亦有習之之工。
禮,謂義理之節文。
按:不曰‘天理之節文’而曰‘義理之節文’,專以禮之用就使民上言,若天理之節文,則已在仁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