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7_141子路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7_141子路篇

【子路篇】

子路’章
名不正之弊,至於‘民無所措’,而畢竟則專歸於‘苟’之一字。凡天下之不是者,皆從一‘苟’字出來。心苟則言苟,言苟則事苟,事苟則便無所不至,可不懼哉?‘於其言’之言字,當兼心與事看。
來説所謂‘言字當兼心與事看’者,無甚别白。
樊遲請學稼’章
農圃雖是小人之事,而其理則雖大人亦不可不知。虞舜耕稼,而承帝堯之德;后稷樹藝,而開家之基。此無他也,知其理而躬其事,則不必以小而害大也。樊遲遊於聖人之門,必不欲專其事而遺其理,又不欲饔飧而治,如許行之為,則夫子之若是拒之者,何歟?
子曰云云,吾亦欲於子云。然子方以聖人之書講説亹亹者,所欲學何事?今若將穡經、菜譜問難如魯論之為,則小人乎?大人乎?子必有所以自知者矣。
‘子謂公子’章
有公子之心,則循序有節,固不以盡美為意。無公子之心,而凡於居室第宅,若以苟美為心,則必將以為恥,而至於盡美而後已。苟美之言同也,而安於苟而言,則為善;恥於苟而言,則為不善,故君子不貴其言而貴得其情。
惟其世無公子,故夫子之稱善獨發於子荆。苟者,聊且粗略之意,則無子荆之心者,何嘗知‘苟美’二字乎?晏平仲之湫隘未聞,獻文子之輪奂相望。其心莫不欲極侈,其言未嘗到苟美,則子所謂‘苟美之言同也’者,未知指何。‘不貴其言而貴得其情’者,亦未知為何説也。朱夫子有言:‘掀卻卧房露地睡,是真正大英雄。’以此而言,則公子猶落第二義,子以為如何?
‘子曰苟有用我者’章
善人百年,王者三十年,皆指其功化淺深而言。然則夫子‘三年有成’雖未及於王者之仁,而當優過於善人之‘勝殘去殺’耶。如使夫子為政於天下,若其仁,則亦必待三十年耶?百年、三十年不必作期限看,而只作大綱説耶?抑必字重,還是作期限看為得歟?
此等年數,聖人必有所度。而著訓者不必切切較看尋討期限。若以集注程子之説思量推究,則學者當有所益。吾夫子蓋嘗為司寇,而三月大治,則‘期月可也’之訓,此已為如合符契。以此推之,則自三年至一世,亦必有可以言者。夫以之治猶必世而後仁,則夫子之不待三十年,何必質言有若軒輊者然哉?然而子貢曰:‘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此言與孟子稱‘放勳曰’以下八節無不脗合。其曰立之斯立,即‘勞之來之’之謂也;其曰道之斯行,即‘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之謂也;其曰綏之斯來,即‘使自得之’之謂也;其曰動之斯和,即‘又從而振德之’之謂也。觀乎此,則夫子之治天下,便一放勳,自當有神化不測之妙而捷於影響。王者世仁,抑有不足言者存歟?‘三年有成’之‘未及、優過’云云,且置之。
葉公問政’章
葉公問政之答,專言效而不言事。諸子問政之答,專言事而不言效。語録以此為問,朱子以為葉公老成,必能曉解其施為次第,豈諸子之未能而葉公乃能之耶?臣意此如孟武伯問孝,夫子之先言效,欲發葉公之更問,而葉公未免汎問汎聽,故更不問之,直是不及耳,非能曉解也。語録所記雖丁寧,而臣意則終是如此,未知如何?觀於葉公證攘羊為直躬之説,其不能曉解亦可推知。
雖只是言效,所以致是效者,自在不言中。既曰‘近者悦,遠者來’,知其將行何而致之耶,亦惟曰仁政而已。葉公為名臣,豈於夫子此言有不能領會者乎?故朱子之訓如此。子獨信小注吴氏之説,謂以‘不及’,故不復問。至於朱夫子丁寧之訓,不欲信之。何也?‘證羊’云云,適其所見偏暗於此,亦不必以此致疑於朱子必能曉解之訓也。白公之亂,葉公免胄入城,此可見‘近者悦’,安知其不由於聞夫子之言而能知施澤,致此國人之親愛也?
子貢問曰何如’章
‘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這是‘宗族稱孝,鄉黨稱弟’也,閔子亦止於士之次歟!朱夫子以為僅能無過而無益於人國,守其私行而不能廣其良心。臣於此未能無疑。蓋人有孝悌而人知之,則這是著見;知之而至於稱道,則這是觀感著見。觀感而不能益人國、廣良心者,未之有也。且宗族稱之而及於鄉黨,鄉黨稱之而及於一國,自然風動之理也。興仁、興讓,必自一家始,則而況宗族鄉黨之所稱道者乎?或曰此是自守之人,非才有餘而有為之人也。此則不然,有為必自自守中出來,夫豈有不能自守而能有為者耶?曰:‘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孝弟之人為政,則必有過於人者,才之足不足,不必論矣。朱夫子之教,豈敢不篤信?而反覆究解,終不釋然,竊願明示指教焉。
若如子説,則孔子何不以此人置諸上等,而卻置在其次耶?是非獨以朱子為疑,並與孔子而不信,豈非大不可乎?世固有一種人,篤於孝友而材學全然不足者,惟其有實行,僅可以為士之次。故之論如此,可謂移易不得,何可别生議論,拖長為説?便若有突過底意思,極未安。孟子之道,君陳説施政之體,此皆推原之論。若以此謂有孝弟者便可以行國政,任世道,無所處而不當,則恐無是理。自守云云,又何其窒也。固未有不能自守而能有為者,亦豈無能於自守而不能於有為者乎?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章
明於己之善惡,然後可以知人之善惡。知人之善惡,然後可以知其人之所與。如欲知人,盍先知己?
所論則是矣,與本章之旨太遼遠。若如來説,則知其人之所與,乃是隔兩重以後事,當煞費工夫。明於己善,然後方始察鄉人之善不善。察鄉人之善不善,錙銖不差,然後又方始觀其所好所惡之為何如人。然則知人之善惡,何時可定乎?惟當就一鄉中善不善之素所顯著者,而觀其所與,便可以知之。來説則姑為留置,汎論於知人處可矣。
‘子曰剛毅木訥’章
集注曰:‘四者,質之近乎仁者也。’此是四者各自近仁之謂耶?抑合四者而後始可近仁之謂耶?抑只剛毅足謂近仁而不必兼木訥,只木訥足謂近仁而不必兼剛毅歟?剛者必毅,木者必訥,不可離看,如‘仁者静’,‘知者動’耶?抑不必然耶?
夫子嘗曰‘吾未見剛者’,剛能無慾,此則剛近於仁;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此則毅近於仁;夫子嘗責宰予曰‘朽木不可雕也’,木朽則失其質,而人如朽木,教無所施,此則卻是不木而遠於仁。司馬牛問仁,夫子答以‘其言也訒’,訒是訥,此則豈非訥之近於仁者乎?觀乎此數者,則剛毅、木訥之各自近仁,不難知也。集注程子説雖若合四,而細究則不然,分明是各自近仁。若謂合四而後始可近仁,則木訥姑舍,何貴乎剛與毅乎?至於楊氏,可備一説。而子欲以仁静知動一般,看則太泥。

☚ 07_140顔淵篇   07_142憲問篇 ☛
0000177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