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云禮云章】
禮樂。
精義 伊川曰‘先儒解者多用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此固是禮樂之大用也。然推本而言,禮又是一個序’云云。見集注。又問:‘如此則禮樂卻只是一事。’曰:‘不然,如天地陰陽,其勢高下甚相背,然必相須而為用也。有陰便有陽,有陽便有陰。’○范氏曰:中心斯須不和不樂,雖有鍾鼓,非樂也;外貌斯須不莊不敬,雖有玉帛,非禮也。故君子禮樂不可斯須去身,唯在於敬與和而已。○尹氏曰:禮之本在於敬,樂之本在於和。寓禮於玉帛,寓樂於鍾鼓。事其末而不知其本,豈所謂禮樂也哉!
或問 ‘程子之言至矣。樂記所謂“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行焉”者,正謂此也。詳味而深體之,則於禮樂之本,其庶幾乎?’曰:‘范尹之言禮也以敬,其異乎程子者,何也?’曰:‘程子以理[1]言禮之體也,二氏以人言禮之用也,二説雖殊,而各有所指。但此章之旨,則當以程子之説為當。’
衍義 西山真氏曰:敬者,禮之本;制度威儀者,禮之文。和者,樂之本,鍾鼓管磬者,樂之文。禮樂二者闕一不可。記曰:‘樂由陽來,禮由陰作。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焉。天尊於上,地卑於下,萬物散殊有大有小,此節制之所由起,蓋禮主于别故也。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陰陽二氣流行於天地之間,未嘗止息,二氣和合而化生萬物,此樂之所由興,蓋樂立乎和故也。所謂陰陽二氣者,日月、雷霆、風雨、寒暑、之類皆是,二氣和合方能生成萬物。故禮屬陰,凡天地間道理一定,而不可易者皆屬陰。樂屬陽,凡天地間流行運轉者皆屬陽。禮樂之不可闕一,如陰陽之不可偏勝。一歲之間,寒暑之相易,雨露霜雪之相濟,方能氣候和平物遂其生。陽太勝則亢而為旱,陰太勝則溢而為水。有陰無陽則物不生,有陽無陰則生而不成。禮勝則離,以其太嚴而不通乎人情,故離而難合;樂勝則流,以其太和而無所限節,則流蕩忘返。所以有禮須用有樂,有樂須用有禮,此禮樂且是就性情上説,然精粗本末亦初無二理。○禮中有樂,言嚴肅之中有自然之和,此即是禮中之樂。樂中有禮,言和樂之中有自然之節,此即是樂中之禮。朱文公謂‘嚴而泰,此即禮中有樂。和而節’。此即樂中有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