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6_282顔淵問仁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6_282顔淵問仁章

【顔淵問仁章】

克己復禮為仁。
精義 伊川曰:‘克,勝也。勝己之私,則能有諸己,是反身而誠者也。凡言克者,未能有諸己也。一本云:凡言仁者,有諸已也。有諸己,則無不中於理。君子慎獨,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所以為克己復禮也。’又曰:‘人能克己,則心廣體胖,仰不愧,俯不怍,其樂可知。有息則餒矣。’又曰:‘難勝者莫如己〔私〕[1],學者能克之,非大勇乎?’○謝氏曰:禮者,攝心之規矩。
或問 程子云云。若曰‘有諸中則無不中理,慎獨敬義’,所以為克己復禮;若曰‘敬立則無妄’,無妄即禮;若曰‘敬則便是禮’,無己可克。凡或過而失中,或亂而無序,豈其記録之誤耶?惟克己為道之説,韓持國説:‘克己非道。’明道言:‘克便是克之道。’心廣體胖之説,發明深切,無可疑者。
語類 顔子平生只是受用克己復禮四個字。道夫。○克己復禮如通溝渠壅塞,仁乃水流也。可學。○孔子顔淵,只説‘克己復禮’,若是克得己,復得禮,便(是)〔自〕仁見分曉。如往長安,元不曾説與長安有甚物事如何,但向説向西去,少間他到長安,自見得。夔孫。○問:‘顔子如何尚要克己?’先生厲聲曰:‘夫子分明説“非禮勿視聽言動”,顔子分明是“請事斯語”,〔卻〕如何恁地説?象山説:“才是要克己時,便不是了。”這正是禪家之説。’義剛。○聖人只説做仁,如‘克己復禮為仁’,是做得這個模樣。上蔡卻説‘知仁、識仁’,煞有病。。○謝氏只管就見處,卻不若行上做工夫。夫子告顔子‘非禮勿視聽言動’,〔只是〕行上做工夫。去僞
南軒曰:克己復禮,自始學至成德皆當從事。
西山真氏曰:仁之一字見於經者,自仲虺之誥始,曰‘克寬克仁,彰信兆民’。伊尹繼之曰‘民罔常懷,懷于有仁’。前乎此者,如虞書所謂‘好生之德,安民則惠’,即所謂仁,而未有仁之名。至商書而始著然,其所言大抵皆仁之用。顔子之問,孔子之答,乃仁之體也。二帝三王,雖無己之可克,然所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成湯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以禮制心’,其用工初無異於顔子也。
克己,則禮自復。
精義 明道曰:克己則私心去,自能復禮,雖不學文,而禮意已得。
或問 程子曰:克己自能復禮,不必學文,豈其記録之誤耶?○伊川曰:視聽言動非禮不為,即是禮,禮則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入於私欲,雖為善事,亦是私意。
大全 克復之云,雖若各為一事,而其實天理人欲相為消長,故克己者乃所以復禮,而非克己之外别有復禮之功也。克齋記
語類 只克己,便是復禮。‘克己復禮’,便似‘着誠去僞’之類。蓋己私既克,無非天理,便是禮。大凡才有些私意,便非禮。若截為兩段,中間便有空闕處。’。○龔郯伯説:‘克去己私後,卻方復禮。’曰:‘“克己復禮”,一如將水去救火相似。又似一件事,又似兩件事。’時舉。○問:‘外書有曰,不能克己,是為楊氏之為我;不能復禮,是為墨氏之兼愛。’曰:‘“克己復禮”只是一事。外書所載,殊覺支離,此必記録之誤。向來所以别為一編,而目之曰“外書”者,蓋多此類故也。伊川嘗曰“非禮處,便是私意”。云云。此最的確。’。○問:‘“克己復禮”即仁乎?’曰:‘“克己復禮”當下便是仁,非復禮之外别有仁也,此間不容髮。無私便是仁,若真個一日打併得浄潔,便是仁。如昨日病,今日愈,便是不病。’伯羽。○克己,則禮自復;閑邪,則誠自存。非克己之外别有復禮,閑邪之外别有存誠。賀孫。○本注曰:此非定説。○問:‘如磨昏鏡相似,磨得一分塵埃去,復得一分明。’曰‘便是如此’云云。又曰:‘早間與亞夫説得那“克己復禮”,是克己便是復禮,不是克己了,方待復禮,不是做兩截工夫。就這裏克將去,這上面便復得來。明道説那“克己則私心去,自能復禮,雖不學禮文,而禮意已得”。這個説得又不相似。’又曰:‘“克己復禮”,是合掌説。’。【眉批】 按:朱先生論‘克己復禮’,以為克己則禮自復,又以為克己了又須復於禮。而皆累言之,今各類抄以備參考。
克己了,又須復於禮。
語類 ‘克己,須着復於禮。’賀孫問:‘非天理,便是人欲。克盡人欲,便是天理。如何卻説克己了,又須着復於禮?’曰:‘固是克了己便是理。然亦有但能克己而不能復於禮,故聖人對説在這裏。卻不只道“克己為仁”,須着個“復禮”,庶幾不失其則。佛家儘有能克己者,雖謂之無己私可也,然卻不曾復得禮也。聖人之教,所以以復禮為主。若但知克己,則下梢必堕於空寂,如釋氏之為矣。’賀孫。○克去己私固即能復天理。不成克己後便都没事,惟是克去己私了,到這裏恰好着精細底工夫,故必又復禮,方是仁。聖人卻不只説克己為仁,須説‘克己復禮為仁’。見得禮,便事事有個自然底規矩準則。○亞夫問:‘“克己復禮”,疑若克己後便已是仁,不知復禮還又是一重工夫否?’曰:‘己與禮對立。克去己後,必復於禮,然後為仁。若克去己私便無一事,則克之後,須落空去了。且如坐當如尸,立當如齊,此禮也。坐而倨傲,立而跛倚,此己私也。克去己私,則不容倨傲而跛倚;然必使之如尸如齊,方合禮也。故克己者必須復此身於規矩準繩之中,乃所以為仁也。’又問:‘禮者,天理之節文,起居動作,皆不合節文,便都是私意,不可謂仁。’曰:‘不必皆不合節文,但才有一處不合節文,便是欠闕。若克去己私而安頓不着,便是不入他腔窠。且如父子自是父子之禮,君臣自是君臣之禮。若把君臣做父子,父子做君臣,便不是禮。’時舉曰:‘先生向所作克齋記云“克己者所以復禮,非克己之外别有所謂復禮之功”,是如何?’曰:‘便是當時説得忒快了。明道謂:“克己則私心去,自能復禮;雖不學〔禮〕[2]文,而禮意已得。”如此等語,也説忒高了。孔子説“克己復禮”,便都是實。’時舉
增訂 按:克己復禮之美,朱子克齋記謂‘克己者所以復禮,非克己之外别有復禮之功’,朱子固嘗自謂當時説得忒快矣。語類葉味道所録前一條云:‘克己則禮自復,非克己外别有復禮。’本條小注云‘此非定説’。蓋朱子之定説乃是謂:‘但知克己,恐堕空寂,故克去己私又須復於禮也。’潘立之所録亦極論佛克己而不復禮之害,然卻又謂克去跛倚而未能如尸,即是克得未盡,須立個界限,將那未能復禮時底都把做人欲斷定。然蓋其意謂必能復禮,方先得克己事,是仍謂克己之外無復禮也。愚兹當病後請以病喻。愚今秋病虐,已而虐止,病根悉去矣,此殆猶己之既克也。然病去而元氣未復,久之,猶形羸體憊,殊異於未病之時,此獨己之既克而未能復於禮也。夫當元氣未復,形羸體憊,異於未病之時,則病根雖已悉去,而終未得謂夫病之全愈也。此即所謂未能復禮即是克得未盡也。以小喻大,朱子之説信乎其密而又密矣。
克字義。
語類 問:‘克者,勝也,不如以“克”訓“治”較穩。’曰:‘治字緩了,且如捱得一分也是治,捱得二分也是治,“勝”便是打疊殺了他。’學蒙。○或曰:‘南軒克己齋銘,不取子雲之説,揚子曰:勝己之私謂之克。如何?’曰:‘不知南軒何故如此説。恐只是一時信筆寫將去,殊欠商量。’曰:‘聞學中已開石。’曰:‘悔不及矣!’去僞。○問:‘楊敬仲説“克字訓能。此己,元不是不好底。‘為仁由己’,何嘗不好?‘克己復禮’,是能以此己去復禮也。”’曰:‘艾軒亦訓“克”作“能”,謂能自主宰。此説雖未善,然猶是着工夫。若敬仲之言,是謂無己可克也。’德明
為字義。
語類 ‘克己復禮為仁’與‘可以為仁矣’之為,如‘謂之’相似,與‘孝弟為仁之本’,‘為仁由己’之為不同。。○問:‘“克己復禮為仁”,這為字,便與子路“為仁”之為字同否?’曰:‘然。’
己謂人之私欲。
蒙引 己謂身之私欲也,兼三項:氣質之偏,一也;耳目口鼻,二也;人我忌克,三也。分言之則有三,若單舉耳目口鼻,便該了那兩項。且如氣質之偏,是偏個甚麽?人我忌克,是忌個甚麽?故下文之言只是非禮勿視聽言動,盡之矣。謝氏謂須從性偏難克處克將去,是於難字提撕,亦非身之私欲外意也。
仁禮之辨。
或問 程子曰:‘視聽言動一於禮之謂仁,仁之與禮非有異也。’訓止此。言能復於禮,則仁心自存,有不待他求而得者,非以仁與禮為一物也。
語類 ‘克己復禮’。所以言禮者,謂有規矩則防範自嚴,更不透漏。必大。○問:‘禮字不可把作仁字看。’曰:‘仁者,天理之全體,而禮即其節文也。全體渾然,難可據依,故就其節文有準則處,一一循蹈,零星湊合,便是全體。蓋“仁、禮”有全體、節文之異,而即是一物,非禮之外别有所謂仁也。’又曰:‘仁包四者,故為心之全德;禮即其全德中之節文,故盡其節文而無餘,則即是全體。’[3]
禮不可訓作理字。
或問 程子曰:‘禮者,理也。’亦言禮之屬乎天理,以對己之屬乎人欲,非以‘禮’訓‘理’,而謂真可以此易彼也。
大全 先聖説‘克己復禮’,尋常講説於禮字每不快意,必訓作理字然後已。今乃知其精微縝密,非常情所及耳。答林擇之
語類 ‘克己復禮’,不可將理字來訓禮字。○正淳問:‘程子曰“禮,即理也。不是天理,便是人欲”。尹氏曰:“禮者,理也。去人欲,則復天理。”或問不取説,以為失程子之意,何也?’曰:‘某之意,不欲其只説復理而不説禮字,蓋説復禮,即説得着實;若説作理,則懸空,是個甚物事?’必大
一日克復,天下歸仁。
精義 伊川曰云云。見小注。
或問 誠能一朝用力於此,則本心之全德在我,而天下之善將無不由是而出,天下雖大,亦孰有不與其仁者乎?
大全 問:‘克齋記説天下歸仁處,先本云天下之人亦將無不以仁歸之,後本云視天下無一物不在吾生物氣象之中,先後意甚異。’答曰:‘初意伊川説,後覺未穩,改之。如此乃吕博士説,恐當以後説為正。蓋所謂伊川説止見於外書雜説中,容或未必然也。’答石子重。○或云:‘天下歸仁,只是物物皆歸吾仁。’先生指窗問曰:‘此還歸仁否?’或人默然。某人有詩云:‘大海因風起萬漚,形軀雖異暗周流。風漚未狀端何若,此處應須安徹頭。’愚按:今以所謂物物皆歸吾仁者論之,則指窗之問亦應之曰:‘此若不歸吾仁,則必無故而戕敗之矣。’大凡義理莫不如此。若如此詩之説,則近世禪學之下者類能言之,豈相傳之實學哉!記疑。○‘天下歸仁’,熟考經文及程氏説,似只謂天下之人以仁歸之,與吕氏贊不同。蓋事事合理則人莫不稱其仁,如宗族稱孝,鄉黨稱悌之比,若有毫髮之私留於胸中,則見乎外者必有所不可掩矣。人亦必以其實而稱之,又何歸仁之有!答連嵩卿
語類 一日‘克己復禮’,則一日‘天下歸仁’;二日‘克己復禮’,則二日‘天下歸仁’。夔孫
或問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何故以仁與之?’曰:‘今一日克己復禮,天下人來點檢他,一日内都是仁底事,則天下都以仁與之。一月能克己復禮,天下人來點撿他,一月内都無不仁底事,則一月以仁與之。若今日如此,明日不如此,便不會以仁與之也。’。○問:‘“天下歸仁”,先生言天下皆以仁之名歸之,與前説不同,何也?’曰:‘所以“克己復禮”者,是先有為仁之實,而後人以仁之名歸之也。’。○‘一日存此心,則一日有此德’。‘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不是恁地略用工夫,便一日自能如此,須是積工夫到這裏。若道是‘一日克己復禮’,天下便一向歸其仁也不得。若‘一日克己復禮’,則天下歸其仁;明日若不‘克己復禮’,天下又不歸仁。賀孫。○問:‘“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向來徐誠叟説,此是克己工夫積習有素,到得一日果能“克己復禮”,然後“天下歸仁”。如何?’曰:‘不必如此説,只是一日用其力之意。’德明。○問:‘程子云“克己復禮,則事事皆仁,故曰天下歸仁”。如何?’曰:‘不若他更有一説云,“一日克己復禮,天下稱其仁”為是。’大雅。○問:‘“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南軒謂:“克盡己私,天理渾然,斯為仁矣。天下歸仁者,無一物之不體也。故克己銘謂:洞然八荒,皆在我闥。”近得先生集注,卻云:“一日克己復禮,則天下之人皆與其仁。”似與諸公之意全不相似。’曰:‘某向日也只同欽夫之説,看得來文義不然,今解卻從伊川説。’。○問:‘“一日克己復禮”,如何使天下便能歸仁?’曰:‘若真能“一日克己復禮”,則天下有歸仁之理。這處亦如“在家無怨,在邦無怨”意思。“在家無怨”,一家歸其仁;“在邦無怨”,一邦歸其仁。就仲弓告,止於邦家。顔子體段如此,便以其極處告之。’又曰:‘歸,猶歸重之意。’
性偏難克處克將去。
精義 和靖尹氏曰:克己惟在克其所好,便是下手處。如好財即於財上克,好酒即於酒上克。今人只為事事皆好,便没下手處,須擇其偏好甚處先克。
語類 問:‘上蔡“先從偏處克將去”,其説如何?’曰:‘也不特恁地。夫子説非禮勿視聽言動,便盡包得了。如偏底固是要克也,有不偏而事為有不穩當底,也當克。且如偏於嚴,克而就寬,那寬中又有多少不好處要克。’義剛。○南軒曰:克己之偏之難當用大壯之力,然而力貴於壯,而工夫貴於密。若工夫不密,雖勝於暫而終不能持於久。○吴晦叔言:‘上蔡自見二先生為克己之學有一研,平生極愛惜,(雖)〔遂〕去之,然猶往來于心。其天資最高,尚(此)〔且〕如此,以見克己之難也。’程裿因言:‘上蔡自謂後來於器物之類,置之只為合要用,卻無健羨心。此工夫極至處,可謂勇矣。’[4]
天理人欲已判然。
蒙引 理、欲分界甚難,分别多有認欲為理者。‘惟精惟一’,則察夫二者之間而不離,豈當作易;顔子聞夫子之言,則於天理人欲之際已判然矣。此非顔子不能,故曰:‘非至明不能察其幾,天理只是禮,人欲只是己。’
克己,先從易見處克去。
語類 因説克己,或曰:‘若是人欲則易見。但恐自説是天理處,卻是人欲,所以為難。’曰:‘固是如此。且從易見底克去,又卻理會難見底。如剥百合,須去了一重,方始去那第二重。今且將義、(理)〔利〕[5]兩字分個界限,緊緊走從這邊來,其間細碎工夫,又一面理會。如做屋柱一般,且去了一重粗皮,又慢慢出細。今人不曾做得第一重,便要做第二重工夫去,如中庸説“謹其獨”。不成“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處不謹,便只去謹獨!無此理也。’
非禮勿視、聽、言、動。
精義 伊川曰:人之視最在先,非禮而視,則所謂開目便錯了。次聽,次言,次動,自有次序。
或問 禮為心之規矩,而其用無所不在,以身而言,則視聽言動四者,足以該之矣。云云。謝氏以我視之説過高。或問:‘言動非禮,則可以正,視聽如何得合禮?’謝氏曰:‘四者皆不可易,易則多非禮,故仁者先難而後獲。所謂難者,以我視,以我聽,以我言,以我動也。仰面貪看鳥,回頭錯應人。視听不以我也。’又曰:‘言動猶可以禮,視听有甚禮文?合理便合禮文,循理便是復禮。’
大全 問:‘言動猶可以禮,視聽如何以禮,且如見惡色、聞惡聲,若不視不聽,何以知得是惡色惡聲?知得是惡色惡聲,便是已聽已視了。’答曰:‘視聽與見聞不同,聲色接於耳目,見聞也;視聽則耳目從乎聲色矣。’答石子重
語類 ‘非禮勿視,勿聽’,‘姦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非是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問:‘非禮勿視听言動,南軒云:“勿字雖是禁止之辭,然中須要有主宰,始得。不然,則將見禁止於西而生於東,禁止於此而發於彼,蓋有力不暇及者矣。主宰云何?敬而已矣。”’先生曰:‘不須更添字,又是兩沓了。’祖道。○今人只争個勿字。常記胡侍郎云:‘我與顔子,只争一個勿字。顔子非禮便勿視,我非禮亦視,所以不及顔子。’因舉説文,云勿字勢似旗。‘旗是揮止禁約之物。勿者,欲揮止禁約其私欲也。’。○謝氏曰:‘以我視,以我聽,以我言,以我動。’夫子分明説是‘非禮勿視聽言動’,謝氏卻以‘以我’言之,自是謝氏之意,非夫子所以告顔淵者矣。必大
存疑 仁者,心之全德,就該動静了。言克己之目,曰:‘非禮勿視聽言動,卻就動上説。’何也?私欲在人必動而後見。若問時思慮未起,私欲未萌,亦無可克處,故克己工夫須就動上做,然必動時方克,静時都不簡點,亦不得。故聖賢復有‘持敬涵養’之説也。然聖人不以告者,動静充養,是學者事。顔子以知入亞,静亦言待於簡點也。
克己之目不及思。
大全 克己之目不及思。竊謂:洪範五事以思為主,蓋不可見而行乎四者之間也。然操存之漸必自其可見者而為之法,則切近明白而易以持守,故五事之次,思最在後。而夫子於此亦獨舉‘四勿’而不及夫思焉,蓋欲學者循其可見易守之法,以養其不可見不可係之心也。至於久而不懈,則表裏如一,而私意無所容矣。程子意正如此。答陳明仲
西山真氏曰:箕子洪範五事曰:‘貌、言、視、聽、思。’顔淵問仁,夫子告之以‘克己復禮為仁’。至其問目,則又告之曰‘非禮勿視、聽、言、動’,而思不與焉,何哉?勿之為言,禁止之謂也,耳目口鼻[6]因物而動,非心為之主宰,其孰能止之。然勿云者,正指心而言也,特學者不之察耳。’
伊川
語類 四意思都該括得盡。四個,有説多底,有説少底,多底減不得,少底添不得。只是須要自(家)〔實〕下工夫,實見是如何。看這意思,都(克)〔説〕去己私。無非禮之視,無非禮之聽,無非禮之言,無非禮之動,這是甚麽氣象!這便是渾然天理,這便是仁。賀孫[7]○四,舊見只是平常説話,近乃覺其旨意精密,真所謂‘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者。[8]
由乎中止養其中。
語類 伊川説‘由乎中而應乎外’,是説言動視聽四者皆由此心;‘制乎外所以養其中’,卻是就視聽言動上克去己私做工夫。必大録此云:上句言其理,下句是工夫。如尹彦明書四卻云:‘由乎中所以應乎外。’某向見傳本,上句初無‘所以’字。。○程子云‘制於外所以養其中’,這一句好看。
視箴
語類 視最在先,開眼便是,所以説得力。至於聽處,卻又較輕也。
制之於外,以安其内。
語類 或問:‘程子以為“制之於外,以安其内”,卻是與“克伐怨欲不行”底相似。’曰:‘克己工夫,其初如何便得會!自然也須着禁制始得。到養得熟後,便私意自漸漸消磨去矣。’時舉
聽箴
語類 問:‘視聽之間,或明知其不當視,而自接乎目;明知其不當聽,而自接乎耳,這將何如?’‘視與看見不同,聽與聞不同’云云。見小注。‘然這般所在也難。古人於這處,亦有以禦之。如云“姦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賀孫
[9]白雲許氏曰:聽雖主於聲,而凡係乎言,皆屬聽。讀書為學,得之於簡册傳聞者,皆聽類也。若於事物之來,應之或差,猶可改也。至於學文之差,為心術之害,遂至於亡其性,則不可救藥矣。聽言之邪正,其可畏也如此。
知誘物化。
語類 問:‘“知誘物化,遂忘其正”,這個知是如何?’曰:‘樂記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上知字是體,下知字是用。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内,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樂記本文‘滅矣’下有‘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三十七字。人莫不有知,知者,所當有也。物至,則知足以知之而有好惡,這是自然如此。到得“好惡無節於内,知誘於外”,方於是不好去。’賀孫
小學注 聽非禮,則心之知為物所引誘,與之俱化,而正理遂亡矣。
近思録注 葉氏曰:知識誘於外而忘返,物欲化其内而莫覺。由是所稟之正,日以喪矣。誘者,化之初;化者,誘之極也。
閑邪存誠。
蒙引 聽箴:閑邪,即克己存誠,即復禮。
言箴
集説 程氏復心曰:言有不順理處,故不得於言,須求於心,心氣和則言順理矣。然亦須就言上做工夫,内外表裏無少空闕,始得相應。
動箴
集説 白雲許氏曰:視聽言各指一事,動則舉一身而言。故動箴至心設,謂内而心之動,外而身之動,皆出於正,表裏如一則天理流行。若强制於外而或未盡善,則病根不除,未為得,此即慎獨工夫。
哲人志士。
語類 問:‘哲人、志士是兩般人否?’曰:‘非也。只是“誠之於思”底,卻覺得速;“守之於為”者,及其形於事為,早是見得遲了。此卻是覺得有遲速,不可道有兩般,卻兩脚做工夫去。’端蒙。○問:‘“哲人知幾,誠之於思;志士勵行,守之於為”四句,莫有優劣否?’曰:録云‘只是兩項’。‘思是動之微,為是動之著,這個是該動之精粗。為處動,思處亦動;思是動於内,為是動於外。蓋思於内,不可不誠;為於外,不可不守。然專誠於思,而不守於為,不可;專守於為,而不誠於思,亦不可。’道夫。○‘哲人知幾,誠之於思’,此是動之於心;‘志士勵行,守之於為’,此是動之於身。’。【眉批】 心經講録曰:哲人、聖人。考誤曰:‘若己是聖人,則何至用工,然後與聖人同歸也。’○問:‘“習與性成”之性,葉氏以為本然。新安陳氏則引“兹乃不義,習與性成”,以為氣質,以何為正?’曰:‘説長。’栗谷
吕與叔克己銘
精義 吕氏曰:‘仁者以天下為一體,天秩天敍,莫不具存。人之所以不仁,己自己,物自物,不以為同體。勝一己之私,以反乎天秩天敍,則物我兼體,雖天下之大,皆歸於吾仁術之中。一日有是心,則一日有是德。’又曰:‘有己則喪其為仁。天下非吾體,忘己則反得吾仁,天下為一人,故克己復禮。昔之所喪,今復得之,非天下歸仁者歟?安仁者,以天下為一人而已。’克己復禮贊曰:‘凡厥有生,均氣同體。胡為不仁,我則有己。立己與物,私為町畦。勝心横生,擾擾不齊。大人存誠,心見帝則。初無吝驕,作我蟊賊。志以為帥,氣為卒徒。奉辭於天,孰敢侮予?且戰且徠,勝私窒慾。昔焉寇讎,今則臣僕。方其未克,窘我室廬。婦姑勃蹊,安取厥餘?亦既克之,皇皇四達。洞然八荒,皆在我闥。孰曰天下不歸吾仁?痒痾疾痛,舉切吾身。一日至之,莫非吾事。何人哉?希之則是。’
或問 吕氏專以同體為言,而謂天下歸仁,為歸吾仁術之中,又為之贊以極言之,則不免過高而失聖人之旨。抑果如此,則夫所謂克己復禮而天下歸仁,乃特在於想象恍惚之中,而非有修為效驗之實矣。
語類 吕與叔克己銘卻有病。他説須於與物相對時克。若此,則是併物亦克也。己私可克,物如何克得去!己私是自家身上事,與物未相干在。明作。○吕與叔克己銘初未嘗説克去己私。大意只説物我對立,須用克之。如此,則只是克物,非克己也。。○吕與叔説:‘克己,從那己物對處克。’此説雖好,然不是夫子與顔淵説底意,夫子説底,是説未與物對時。若與物對時方克他,卻是自家已倒了幾多。所謂己,只是自家心上不合理底便是,不待與物對方是。’又曰:‘克己銘只説得一邊。’。○包祥道言:‘克去勝心、忌心。’先生曰:‘克己有兩義,物我亦是己,私欲亦是己。吕與叔克己銘,只説得一邊。’方子。○問克己銘‘痒痾疾痛,舉切吾身’。曰:‘某見前輩一項論議説忒高了,不只就身上理會,便説要與天地同其體、同其大,安有此理!如“初無吝驕,作我蟊賊”,云云。只説得克己一邊,卻不説到復禮處。須先克己私,以復于禮,則為仁。’。○‘痒痾疾痛,舉切吾身’,只是存想‘天下歸仁’。恁地,則不須克己,只坐定存想月十日,便自‘天下歸仁’,豈有此理!時舉。○林正卿問:‘吕與叔“痒痾疾痛,舉切吾身。”不知此語説“天下歸仁”如何?’曰:‘聖人尋常不曾有這般説話。近來人被佛家説一般大話,他便做這般底話去敵他。此“天下歸仁”,與“在邦無惡,在家無怨”一般,此兩句便是求仁樣子。’又問:‘怨,是人怨?己怨?’曰:‘人怨。’。○問:‘克己銘只説得公底意思?’曰:‘克己銘不曾説着本意。揚子雲曰:“勝己之私之謂克。”克字本虚,如何專以“勝己之私”為訓?“伯克”,豈亦勝己之私耶?’閎祖
仁與公之辨。
語類 問:‘公便是仁否?’曰:‘非公便是仁,盡得公道,所以為仁耳。求仁處,聖人説了:“克己復禮為仁。”須是克盡己私,以復乎禮,方是公;公,所以能仁。’又曰:‘仁譬之水,公則譬之溝渠,要流通此水,須開浚溝渠,然後水方流行也。’
【總論羣弟子問仁】
語類 門弟子如仁字、義字之説,已各各自曉得文義。但看答問中不曾問〔道〕[10]如何是仁,只問如何行仁,夫子答之,亦不曾説如何是仁,只説道如何可以至仁。如顔子之問,孔子答以‘克己復禮’;仲弓之問,孔子答以‘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司馬牛之問,孔子答以‘仁者,其言也訒’;樊遲之問,孔子答以‘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想是仁字都自解理會得,但要如何做。賀孫。○國秀問:‘聖人言仁處,如“克己復禮”一句,最是言得仁之全體否?’曰:‘聖人告人,如“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之類,無非言仁。若見得時,則何處不是全體?何嘗見有半體底仁!但“克己復禮”一句,覺尤親切。’時舉。○聖人卻隨人説出來,須着究竟。然大概則一聖人之意,千頭萬緒,終歸一理。○林正卿問:‘夫子答顔淵“克己復禮為仁”之問,説得細密,若其他弟子問,多是大綱説,如語仲弓以“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之類,’先生大不然之,曰:‘以某觀之,夫子答羣弟子卻是細密,答顔淵者卻是大綱。蓋顔子純粹,無汗多病痛,所以大綱告之。至於“請問其目”,答以“四勿”,亦是大綱説。使答其他弟子者如此,必無入頭處。如答司馬牛以“其言也訒”,是隨其病使之做工夫。若能訒言,即之“克己復禮也”。至於答樊遲、答仲弓之類,由其言以行之,皆“克己復禮”之功也。’人傑。○孔子顔子以‘克己復禮’,語雖切,看見不似告樊遲‘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更詳細。蓋為樊遲未曾見得個己是甚,禮是甚,只分曉説教恁地做去。顔子便理會得,只未敢便領略,卻問其目。待説得上下周匝了,方承當去。賀孫。○子壽言:‘孔子答羣弟子所問,隨其材答之,不使聞其不能行之説,故所成就多。如“克己復禮為仁”;唯以分付與顔子,其餘弟子不得與聞也。今教學者,説着便令“克己復禮”,幾乎以顔子望之矣!今釋子接人,猶能分上中下三根,云“我則隨其根器接之”。吾輩卻無這個。’先生曰:‘此説固是。如克己之説,卻緣衆人皆有此病,須克之乃可進;使肯相從,卻不誤他錯行了路。’大雅。○聖人於顔子仲弓都是就綱領上説,其他則是就各人身上説。道夫
通考 朱氏公遷曰:仁以學言,亦曰以用工言。告者,使之全其心之德;告子貢者,使之充其愛之理。於樊遲子張則兼人心事理而言之,於司馬牛則即其德之一端而言之。蓋資質有不同,所以教之亦不同,而皆徹上徹下之道也,各因其人而言之也。○又按:之所聞者,為仁之道;其餘四子之所聞者,求仁之方。若子貢問‘為仁’,夫子若以事賢友,仁則又其為仁之資,與此不同。蓋此類欲人反求諸己,則彼欲其求輔於仁也。
顔子會問。
語類 人須會問始得。聖門顔子也是會問。他問仁,曰:‘克己復禮為仁。’聖人恁地答他。若今人到這裏,須問如何謂之克己,如何謂之復禮。顔子但言請問其目。到聖人答他‘非禮勿視,非禮勿听,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他更不再問非禮是如何,勿視是如何,勿聽是如何,勿言、勿動又是如何,但言‘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這是個答問底樣子,到司馬牛問得便乖。聖人答他問仁處,他説:‘“其言也訒”,斯謂之仁矣乎?’他心都向外去,未必將來做切己工夫,所以問得如此。又謂:‘“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恰似要與聖人相拗底説話。録云:卻不向裏思量,只管問出外來,正明道所謂‘塔前説塔’也。這處亦是個不會問樣子。
問目唯之異。
語類 問:‘顔子問“克己復禮”,又問其目,直是詳審。曾子一唯悟道,直是直截。如何?’曰:‘顔子資質固高於曾子顔子問目卻是初學時;曾子一唯,積久成熟時也。’
傳授心法。
朱子曰:顔子之質幾於聖人,故其問仁,夫子告之獨為要切而詳盡耳。詳見心經附注。
西山真氏曰:以及其相傳之大概。至孔子顔子則本末盡見,聖人之藴無復遺餘。蓋希所以希,而周公之道從可知矣。夫‘精一執中’,相傳之要指也;‘克復為仁’,相傳之要指也,以言語求之,蓋甚不同矣。然孔子之所謂‘己’,即之所謂‘人心’;孔子之所謂‘禮’,即之所謂‘道心’。克而復,即精一之功,而仁之與中,又名異而實同者也。蓋合乎義理之正而無過不及者,中也;純乎義理之正而不雜之以私欲者,仁也。未有中而不仁,亦未有仁而不中者,即此推之,凡聖賢相傳之心法皆可一以貫之矣。

☚ 06_281顔淵第十二   06_283仲弓問仁章 ☛
0000132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5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