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問善人之道章】
善人不踐迹,亦不入於室。
精義 伊川解曰:‘所謂善人者,不為不善也,故不止踐舊迹而已,有不善則能改之矣。雖然,亦不能造道之遠奥也。云云。若規(規)[1]舊迹,雖有不善而不能改也,則昏柔無立之人,安能為善人乎?乃今所謂善人也,善人者,篤厚長者之謂也。’又語録曰:‘不踐迹,是不踐已前為惡之迹,然亦未入道也。’又曰云云。見集注。
或問 此文簡奥,有不可知者,今考衆説,惟張子及程子循途守轍之説為善。而楊氏亦為得之,但必以孟子之言合之於此,則為費辭耳,聖賢之言,各有所止,不必强説而牽合之也。或以為善人不循轍迹,則亦不能至於聖神;明道説。或以為不循善人之迹,則亦不能至其閫域。吕氏説。是二説者,或引其進,或原其初,而未嘗答其所問,則未知使之以何為迹而踐之耶?或以為不踐為惡之迹。伊川説。則以本文觀之,又未見其果為為惡之迹也。或以為不蹈古人已成之迹,范氏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常者,斯可矣。善人者,君子之次也。為邦百年,乃可以勝殘去殺’云云。‘踐迹者,蹈古人已成之迹而行之,已不能自立也。善人不止如是,然亦不能入室睹聖人之奥也’。則古人已成之迹,皆聖賢所以垂教於後世者,又安得不蹈哉?凡此數説,皆有未安者,故特以程張之説為正耳。
大全 問:‘集注曰“善人,質美而未學者也”。某謂質美故不為惡,未學故不能知。古人所以行者而踐之,惟其不踐迹,故亦無自而入於室也。’曰:‘集注用程張二先生説,其理甚精,恐非如來喻之云也。’答潘坦翁。○問:‘程子謂“循塗守轍”,不知“塗轍”為何也?’曰:‘循塗守轍,猶言循規蹈矩云爾。’答方賓王。
語類 所謂善人者,是天質渾全一個好人,他資質至善而無惡,即‘可欲之謂善’。他所行底事,自然皆善,不消得按本子,自不至於惡。若常人,不依本子,便有不能盡善流而為惡。但他既天資之善,故不必循塗守轍,行之皆善。卻緣只是如此而無學,故不能入聖人閫室。横渠之解極好。塗轍,猶言規矩尺度。○
。○‘踐迹’,迹是舊迹,前人所做過了底樣子。效他去做,但所為亦自與暗合,但未到聖人深處。恪。○‘雖不踐成法,卻暗合道理。然他也自不能曉會,只暗合而已。又卻不曾學問,所以“亦不入於室”。’問:‘不人室,室是神化之地否?’曰:‘非也,室只是深奥處。
。○横渠云:‘志於仁而無惡。’此句最盡。如樂正子,自‘可欲’之善入去,自可到‘美、大、聖、神’地位。去僞。○問:‘尋常解“踐迹”,猶踏故步。“不踐迹”者,亦有所進;“亦不入於室”者,所進不遠也。今集注解“踐迹”,不循樣轍之意,如何?’曰:‘善人者以其心善,故不假成法,其中自能運用,故曰“不踐迹”。據此,止説善人未有進意。’○魏才仲問:‘太史公贊文帝為善人,意思也是?’曰:‘然。’又問:‘文帝好黄老,〔眉批〕 黄老刑名。亦不免有慘酷處。莫是纔好清浄,便至於法度不立,必至慘酷而後可以服人?’曰:‘自清浄至慘酷,中間大有曲折,卻如此説不得。唯是自家好清浄,便一付之法。有犯罪者,都不消問自家,但看法何如。只依法行,自家這裏更不與你思量得,此所以流而為慘酷。’伯謨曰:‘黄老之教,本不為刑名,只要〔理〕[2]會自已,亦不説要慘酷,但用之者過耳。’曰:‘緣黄老之術,凡事都先退一着做,教人不防他。到得逼近利害,便不讓别人,寧可我殺了你,不容你殺了我。他術多是如此,所以文景用之如此。文帝猶善用之,如南越叛,則卑詞厚禮以誘之;吴王不朝,賜以几杖等事。這退一着,都是術數。到他教太子,晁錯為家令。他謂太子亦好學,只欠識術數,故以晁錯傅之。到後來七國之變,弄成一場紛亂。看文景許多慈祥豈弟處,都只是術數。然景帝用得不好,如削之亦反,不削亦反。’賀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