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自衛反魯章】
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或問 游氏失之,游氏曰:雅頌各得其所,而不及禮與風者,何也?曰:有其德,無其位,不敢作禮樂焉,則禮樂非孔子之事。所謂‘雅頌各得其所’者,因其舊而正之,非有所作也,故不及禮。關雎之亂,師摯固嘗治之矣,故不及風。侯氏得之。侯氏曰:韓宣子適魯,曰:‘周禮盡在魯矣。’齊桓問高子曰:‘魯可取乎?’曰:‘未可取也,猶秉周禮。’如是,則周之禮樂皆在魯矣,特殘缺不完耳。孔子周流天下,知道之卒不行也,於是返魯,修廢補陋,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其詳則洪氏又言之矣。洪氏曰‘季札觀樂,以小雅為周衰,以大雅為文王,蓋以正變為大小也。是時王迹熄’云云。此下見小注,而誤作朱子説。
存疑 鄭氏夾漈曰:樂以詩為本,詩以聲為用,八音六律為之羽翼耳。仲尼編詩為燕享祀之時用以歌,而非用以説義也。古之詩,今之詞曲也。若不能歌之,但能誦其文而説其義,可乎?○三百篇在成周之時亦無所紀繋,有季札之賢,而不别國風所在;有仲尼之聖,而不知雅頌之分。仲尼為此患,故自衛反也,問於太師氏然後取而正焉。列十五國風,以明風土之音不同;分大小二雅,以明朝廷之音有間;陳周魯商三頌之音,所以侑祭也;定南陔、白華、萃黍、崇丘、由庚、由儀六笙之音,所以叶歌也。得詩而得聲者三百篇,則繋於風雅頌;得詩而不得聲者,則置之,謂之逸詩,如河水祈招之類,無所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