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6_027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6_027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章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章】

志于學。
精義 伊川云云。見集注。
或問 ‘聖人生而知之,其必十有五而後志於學,何也?’曰:‘程子以為夫子立法以勉進後人之辭是也。張子以為“聖人之學,真有次第”,而以“天不窮”譬之,恐其理之不通也。蓋聖人生知安行,渾然天理,固不應年十有五方志於學,其後不應又必累年而後一進也。若天之無窮,則自古至今,曷嘗見其加益而有所進哉?其不得引而為比明矣。謝氏以為“聖人為童子時,已知‘從心所欲不踰矩’之妙,特行之未熟,故必由志學而漸進。”蓋亦近乎張子之説。若如其言,則是聖人之所以為聖,固有徒生知而不能安行者,雖或不思而得,而未至於不勉而中也。然則所謂“自誠而明”者,又何必聖人而後可以當之乎?其曰“生知,非物物而知之,有所未知,亦當學而知之”,則程子嘗言之矣。然所未知者,不過指夫名器事物之間,非以為義理之本原,亦待學而後知也。又曰“安行,非物物而安之。有所未安,亦當學而安之”,則是聖人之義理物欲,猶未免交戰于胸中也,而可乎哉!’
語類 問:‘心有所之謂之志。志學,則其心專一向這個道理上去。’曰:‘説文義大概,也只如此説,然更有意思在。世間千歧萬路,聖人為甚不向别路去,只向這一路來?志是心之深處,故醫家謂志屬腎。能志于學,則自住不得。“學而時習之”,到得説後,自然一步趲一步去。如人當寒月,自然向有火處去;暑月,自然向有風處去。事君,便從敬上去;事親,便從孝上去。雖中間有難行處,亦不憚其難,直做教徹。’

精義 張子曰:三十器於禮,非强立之謂也。○范氏曰:立於禮者,三十之事也。
或問 ‘所謂立者,何也?’曰:‘自志乎學,積十五年進修持守之功,而其所立之(志)〔地〕[1]確然堅固,物莫能摇也。程子之説得之。至於張子范氏必以禮言,則少拘矣。張子所謂“器於禮以成性”,而“非强立之謂”,則又必以為聖人之事,而極其言之過也。’
不惑
精義 伊川曰: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明善之徹矣。聖人不言誠之一節者,言不惑,則自誠矣。○張子曰:四十精義致用,時措而不疑。○范氏曰:四十而天下之理得矣。孟子所謂不動心者也。○吕氏曰:酬酢萬變,用無不利,故不惑。○謝氏曰:規盡物理而無疑矣。
或問 程子張子氏之説,是也。但范氏孟子‘不動心’為比,似亦少差。蓋曰‘不惑而後能不動心’,則可耳。
語類 問:‘孔子“三十而立”,似與孟子“四十不動心”同,如何?’曰:‘“四十而不惑”,卻相似。’壯祖
存疑 ‘不惑’之深於‘立’者,立是未見真,尚須守住;到不惑,則見得真,雖欲不如此,亦不可得矣,焉用守為!
蒙引 知之明而無所事守。三十而立,猶自着力守住,此亦由其所知之未能脱然,若於道理脱然有悟,則應酬日用間迎刃而解,觸機而中,何用守為!守便是慢定把持處。孟子注‘孔子四十而不惑,亦不動心之謂’,則今以‘四十不惑’與‘耳順’、‘知命’,皆為偏主知者,疑亦有泥。蓋不動心兼道明德立也。又曰:‘三條雖俱就知上説,其實兼行在内。’
知天命
精義 伊川曰:‘五十知天命’,而未至命;‘七十從心’,然後至於命。○又曰:‘五十知天命’,思而知之也。○張子曰:五十窮理盡(誠)〔性〕[2],至天之命,然不可自謂之至,故曰知。○范氏曰:五十而學,窮理盡性,故知天命。○謝氏曰:知天命則知理之所自來,性之所自出,與之無間矣。不知天命,則與道為二。○楊氏曰:世之學者,皆言窮達有命,特信之未篤,某竊謂其知之未至也。知之,斯信之矣。今告人曰水火不可蹈,人必信之,以其知之也。告人曰‘富貴在天,不可求人’,亦必曰‘然’,而未有信而不求者,以其知之不若蹈水火之著明也。孟子曰:‘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又曰:‘得之不得為有命。’世之後生晩學讀孟子者,皆知之矣。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豈今之後學皆能知,孔子必至五十而後知耶?蓋孔子之所知,殆不止此也。
或問 張子所謂‘(至)〔知〕[3]天之命’,則過也。范氏‘學’之云,尤無所謂。謝氏所謂‘理之所自來,性之所自出’,又似以理性與命為二物。其曰‘與之無間’,則又有張子‘至命’之嫌,而非知之所能及矣。楊氏所謂‘世人皆知窮達有命,而信之不篤,乃其知之未至’者,得之矣。然又以為孔子所知‘殆不止此’,則未知其所止果何謂也?但以為窮達之命也,則‘所知’云者又若别有所屬;以為‘賦受萬物之命’也,則與上文不相應。曰:‘然則命有二乎?’曰:‘命一也。但聖賢之言,有以其理而言者,有以其氣而言者。以理言者,此章之云是也;以氣言者,“窮達有命”云者是也。讀者各隨其語意而推之,則各得其當而不亂矣。’程子謂‘五十知天命而未至命,七十然後主於命’,何也?曰:‘“知命”之云,言其與天為一而已。五十知命,誠有所未至也。’
語類 問:‘“五十知天命”,何謂天命?’先生不答。又問。先生厲聲曰:‘某未到知天命處,如何知得天命!’。○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四十時是見得那‘率性之謂道’,五十時是見得‘天命之謂性’。義剛。○問:‘不惑者,是知其然;知天命者,是知其所以然?’曰:‘是如此。如父之慈,子之孝,不惑者知其如此而為之。知天命者,覺得皆天命天理。’子蒙
蒙引 或曰:‘大學“格物”,是所當然與所以然者一時齊格,而論語“四十而不惑”,集注以為知其所當然;“五十知天命”,集注以為知其所以然,何以不同?’曰:‘論語之言,本夫子因其近似以自名之詞,固不必太泥。’○以用功而言,則格物時不但求其所當然,便並求其所以然,乃格物以致其知者也。以成功而言,則知至時方為能盡得其所以然,而凡所當然者,不假言矣,乃物格而知至者也。○凡言事理所以然之故,蓋有自統體言者,亦有以逐事言者。如論語‘五十而知天命’,注曰‘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於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此則自其統體者言。如大學或問曰‘於凡天下之理皆有以見其所當然,而不容已與其所以然,而不可易此所以然’,則事事物物皆有個所以然也。
耳順
精義 伊川(解)〔語録〕[4]曰:六十聞一知百,耳順心通也。凡人聞一言則滯於一言,一事則滯於一事,不能貫通。耳順者,聞言而喻,無所不通。○語録曰:六十而耳順,耳者,在人之最末者也,至耳而順,則是不思而得也。然猶滯於迹焉,至於不踰矩,則聖人之道終矣。○張子曰:六十聲入心通。○范氏曰:耳順者,耳之所聽無非道也。○謝氏曰:耳順則内外兩忘矣。
或問 ‘所謂耳順者,何也?’曰:‘其義則程子張子言之詳矣。其序則自“知天命”又加十年,若用力、若不用力而自至於此,蓋其德盛仁熟而幾於化也。然程子之意,主於貫通;張子之意,主於神速,而程子最後一説,又與張子相似,蓋義不害於兩通也。其曰“不思而得”者引處尤精。所謂滯於迹者,豈以其猶必耳有所聞,然後心有所通,為未免滯於有形之累,而不若從心所欲自不踰矩之渾然無迹也乎!范氏所言疏略,無以知其意之所指。若曰“(横)〔凡〕耳所聞,更無姦聲”,則恐其言之過也。然(其)〔誠〕有以别其是非可否之理焉,則謂之無姦聲亦可,但恐其出於列禦寇莊周之謂,則不可耳。謝氏所謂“内外兩忘”,則又非儒者所當言也。’[5]
從心所欲,不踰矩。
精義 張子曰:‘無意我固必,然後範圍天地之化,從心而不踰矩。’又曰:‘從心莫如夢,夢見周公,志也。不夢,欲不踰矩也。不願乎外也,順之至也。’○范氏曰:血氣有衰,而志(意)〔氣〕[6]無衰。耄期倦於勤者,其血氣衰也。七十而從心所欲,所以養血氣也。云云。曰:‘俾予從欲以治。’又曰:‘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為。’此之所欲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子之所欲也。及夫時不用,道不行,則定禮樂,修春秋,此從心所欲之大者也。○謝氏曰:心雖未嘗放,而非出於收;心雖未嘗思,然亦未嘗無思也。未嘗無思,故有所欲;未嘗放,故不踰矩。
或問 ‘“從心所欲,不踰矩”,何也?’曰:‘此聖人大而化之,心與理一,渾然無私欲之間而然也。自“耳順”至此十年之間,無所用力,而從容自到,如春融凍釋,蓋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者。此聖人之德之至,而聖人之道所以為終也。’曰:‘“從心”之“從”,舊讀為縱,且至于心字而句絶。諸先生之説皆如此,而今獨不然,何也?’曰:‘經之本文作“從”,而陸氏無别音,則舊固讀如本字爾。讀如縱者,乃近世流傳之誤,而諸先生偶未察耳。以理言之,則有心於縱,亦豈聖人與天為一、從容中道之謂哉!張子論“不夢周公”,迂回難通,殊不可曉。且范氏“養血氣”之語,尤不可曉,且與其下文所引孔子事相反,不知其果何謂也。説皆善。’
增訂 聖人之學,惟天之學也。自古無學心之説,有道心便有人心,故心不可為學也,學所以正此心耳。真指人心,見性成佛,學其所學,非聖人之學也。故凡言心學二字,即是為邪説所惑亂,後只要歸于無善惡耳。聖人説個從心所欲,重在不踰矩三字。矩者何也?性也,天也,至善也。心於性天合一,方為至善,方是聖學,可知心上面更有在。故謂聖學都在心上用工夫則可,謂聖學為心學則不可。又曰:説個‘不踰矩’,可知聖人心中刻刻有個天則在,不是即心是道,此本天本心之别也。若只做得從心所欲,便墮本心之學,不是學聖人之道。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
精義 伊川曰:‘從心所欲不踰矩’,則不勉而中矣。○又曰:至耳而順,而是不思而得也。○張子曰:七十與天同德,不思不勉,從容中道。
或問 張子兼‘不思不勉’而言,不若程子之分之為當耳。
大全 問:‘“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中庸皆以為誠之事,初無節次。以“耳順”為“不思而得”,“不踰矩”為“不勉而中”,所謂不思不勉,有十年工夫,未知如何?’曰:‘此未須理會,只且就自己分上點檢。’答林德久
知天命,窮理盡性也。
或問 ‘天道運行,賦與萬物,莫非至善無妄之理而不已焉,是則所謂天命也。學至於不惑而又進焉,則理無不窮,性無不盡,而有以知此矣。’曰:‘然則程子之直以“窮理盡性”言之,何也?’曰:‘程子之意,蓋以“理也,性也,命也,初非二物”,而有是言耳。夫三者固非二物,然隨其所在而言,則亦不能無少分别。蓋理以事别,性以人殊,命則天道之全,而性之所以為性,理之所以為理者也。自天命者而觀之,則性理云者,小德之川流;自性者而觀之,則天命云者,大德之敦化也。故自窮理盡性而知天命,雖非有漸次階級之可言,然其為先後,則亦不能無眇忽之間也。亦猶不惑之與不動心,雖其相去不能以髮,然以此訓彼,則有所未可耳。’
語類 問:‘盡性,恐是盡己之性,然後盡人物之性否?’曰:‘只一個性,不須如此看。’
聖人謙辭。
語類 問:‘聖人凡謙辭,是聖人亦有意於為謙,抑平時自不見其能,只是人見其為謙耳?’曰:‘聖人也是那意思不恁地自滿。’東萊説:‘聖人無謙,本無限量,不曾滿。’曰:‘此説也略有些意思,然都把聖人做絶無此,也不得。聖人常有此般心在。如“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分明是有功有勞,卻不曾伐。’
【通 論】
延平答問 問:‘“十有五而志于學”一章。横渠先生曰:“常人之學,日益而莫自知也。仲尼行著習察,異於他人。故自十五至于七十化而知裁,其進德之盛者歟!”伊川先生曰:“聖人未必然,亦只是為學者立一下法,盈科而後進,不可差次,須是成章乃達。”兩説未知孰是?’先生曰:‘此一段二先生之説各發明一義,意思深長。横渠云“化而知裁”,伊川云“盈科〔而〕後進,不成章不達”,皆是有力處,更當深體之。’
大全 此章只得做學者事看,而聖人所説,則是它自見得有略相似處,今窺測他不得也。如曾子借忠恕兩字發明一貫之妙,今豈可謂聖人必待施諸己而不願,然後勿施於人也?然曾子所借猶有迹之可擬,此則全不可知。但學者當以此自考耳。答陳安卿
語類 聖人生知,理固已明,亦必待十五而志于學。但此處亦非全如是,亦非全無實,但須自覺有生熟之分。可學。○這一章若把做學者工夫等級分明,則聖人也只是如此。但聖人出於自然,故做得來較易。。○問‘十五志于學’。曰:‘横渠用做實説,伊川用做假説。聖人不到得十年方一進,亦不解(脱)〔懸〕空説這一段。大概聖人〔元是個聖人〕了,它自恁地實做將去。它底志學,異乎衆人之志學;它底立,異乎衆人底立;它底不惑,異乎衆人之不惑。’[7]
蒙引 味注中‘近似’二字,亦知聖人是大約説。或説節節都有知行,若聖人進德,則知行俱進,但此章是聖人大約説話,據其辭亦略有知行之分。若全不論,則‘不思而得’對‘不勉而中’,亦安得説不是知行之分!

☚ 06_026道之以政章   06_028孟懿子問孝章 ☛
0000107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