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6_014君子不重則不威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6_014君子不重則不威章

【君子不重則不威章】

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精義 伊川曰:‘不厚重則無威儀,所學不能安固。’又語録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嚴,而學則亦不能堅固也。’○范氏曰: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輕乎外者必不能堅乎内,故學則不固。○吕氏曰:學則知類通達,故不至於蔽固。○謝氏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中庸曰:‘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齊明,特威儀耳,何以見其修身乎?蓋為冠所以莊其首,為履所以重其足,所以防其躁也。古之君子必佩玉,進則揖,退則揚,周旋中規,折旋中矩,所以使非僻之心無自入也。夫容貌衣服之間,尚能移養如此,而況視聽言動能自重哉!學如之何而不固也?○游氏曰:重而威,則德性尊矣。由是而學,其思之必精,其行之必篤,其問之必切,其聽之必專,入乎耳,著乎心,此德全而學固矣。反是,則言招憂,行招辱,貌招淫,好招辜,何威之有?道聽而途説者有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者有之,何固之有?
或問 ‘張子“學則不固”之説,見下通論。如何?’曰:‘此蓋古注舊説,而張子從之,但文勢若有反戾而不安者。蓋曰“不重則不威”,則當曰“不學則固”;若曰“學則不固”,則當(有)〔曰〕[1]“重則有威”。且學之為功,又豈止於不固而已哉!之説蓋亦如此。’
大全 問:‘程子曰“人安重則學堅固”。范氏游氏推明其説,精矣。然味其經文,恐不若吕氏曰:“學則知類通達,故不至於蔽固。”蓋若作一事説,則曷不曰:“君子不重則不威,而學不固乎?”不重則不威,有篤敬意;學則不固,有致知意。’曰:‘説是。’答董叔重
語類 重亦不難見,如人言語簡重,舉動詳緩,則厚重可知。言語輕率,舉動輕肆,飛揚淺露,則其人輕易可知。伯羽
勉齋先生文集重齋記 先儒諭居敬之方,則曰‘主一之〔謂敬〕’。録。又曰:‘整齊嚴肅,則心便一。整齊嚴肅,夫子所謂“重而又居敬之本也”。容貌之莊,言辭之(重)〔謹〕,非致飾於外,制於外所以養其中也。輕淺浮躁,其中可知矣。何以究此理之精微,存此心之純一哉?’[2]
淺説 ‘學則不固’,學字兼知行,所謂大學之道也。‘學則不固’,蓋以見輕之害事,而不可不厚重也。意在重字上,不在學字上。
主忠信。
精義 明道云云。見集注。○范氏曰:忠者,誠也。信者,不欺也。君子之守,誠為大;其與人也,不欺為大。故心必以忠信為主,言必以忠信為主。忠信,所以立本也。○謝氏曰:忠信,進德之本也。所謂‘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者也。儻不如此而欲進德,何異‘絺兮綌兮而欲温,吸風飲露而欲飽’?無是理矣。○游氏曰云云。見小注。故為仁而不主於忠信,則仁必出於姑息;為義不主於忠信,則義必出於矯抗。操是心以往,則禮必出於足恭,智必出於行險,安往而非敗德哉?而何進德之有焉?譬之欲立數仞之牆,而浮埃聚沫以為基,亦没世不能立矣。故主忠信者,學者之要言也。○吕氏曰:主,讀如‘於顔讎由’之主。主,所託也。所託失人,則勢窮。
或問 ‘范氏忠信之説如何?’曰:‘是亦以内外為言,若程子之意者,但其以“誠”訓“忠”,則為未精耳。程子誠忠之辨,見於第七篇之二十四章,考之則可見其得失矣。’曰:‘吕氏以“主”為“託”者如何?’曰:‘觀上下文意,皆在己之事,恐其未應及此。且夫子所以對樊遲崇德之問,亦云而以徙義繼之,則又如何而可通也?’曰:‘謝氏以“主忠信”為“不言而信”,如何?’曰:‘是亦過高而失之矣。’
大全 ‘主忠信’,此一節皆學者之事。主忠信,蓋‘見此實理而不敢違’之謂。遽以‘默而成之’、‘不言而信’釋之,似亦過高矣。記上蔡論語疑義。○問:‘“主忠信”之言後於“不重則不威”,其意如何?’曰:‘聖賢所言云云。見小注。不如今人動便説正心誠意,卻打入無形影、無稽考處去也。’答吕子約
惟在忠信,不誠無物。
語類 問:‘人道惟在忠信,不誠無物。’集注。曰:‘説道恁地,又不曾真個恁地,便是“不誠無物”。説道為善,又不曾為得善;説道惡惡,又不曾不為惡,便是無此物。“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如人做事,只至誠處,便有始有末;才間斷,便皆無物。“忠信所以進德”,是有這骨子,然後能進德。如顔子“三月不違仁”,只未違以前便有始末;才失照管處,便無物矣。惟天地聖人未嘗有一息間斷。“惟天之命,於穆不已”,何嘗間斷。間斷,造化便死了!’仲思問:‘如陰陽舛錯,雨暘失時,亦可謂之誠乎?’曰:‘只是乖錯,不是假底,依舊是實在。人只是不要外面有,裏面無。’伯羽
無友不如己。
精義 范氏曰:與賢於己者處,則自以為不足;與不如己者處,則自以為有餘。自以為不足,則日益;自以為有餘,則日損。○謝氏曰‘自重、忠信、友如己者,學之事也’云云。申顔自謂不可一日無侯無可。或問其故,曰:‘無可能攻人之過,一日不見,則不得聞吾過矣。’人不可與不勝己者處,鈍滯了人。○游氏曰:‘無友不如己’者,尚友之道也。求得賢者,尚而友之,則聞其所不聞,見其所不見,而德日起矣。此仲尼所以期子夏之日進也。○楊氏曰:‘無友不如己’者,資以輔仁也。所謂如己者,合志同方而已,不必勝己也。
或問 ‘“不如己”之説,程子氏以為不忠信者,尹氏曰:其忠信不如己者,則(不)〔勿〕友也。楊氏亦以為合志同方者,如何?’曰:‘此蓋不欲自謂人不如己而生自滿之心。且慮夫必勝己者而後友之,則勝己者又將視我為不勝己而不吾友耳。其意已善矣,然考之不詳,而慮之或過,則亦不得而不論也。蓋人之賢否優劣,隱之於心,則有準則,非彼我好惡之私所能蔽也。故學者之心,雖不敢輕謂人不如己,然至於接人待物之際,或親或疏,或高或下,亦有不容以分别為嫌者。故於齒德之殊絶者,則尊而師之;於賢於己者,則尚而友之;其不若己者,雖不當就而求之以為吾友,然亦必有矜而容之,勉而進之。是皆理勢之自然,非我之敢為自滿,而亦未嘗輕以絶人也。彼賢於我者,其視我者亦若是耳,又何自棄我為哉!且世之陋者之所以樂以不若己者為友者,其故亦可知已。蓋樂於縱恣,故憚直諒者之正己而不敢親;安於淺陋,故忌多聞者之少己而不肯問。至於凡庸猥屑之流,則喜其臨己而足以為高;便僻佞柔之徒,則説其下己而足以自肆也,聖人安得不一言以警之?謝氏所引申顔事亦甚善。’
大全 問:‘聖人語意,正謂人好與不〔己〕若者處,故為此言以戒之,“無”與“毋”通,禁止之辭。聞之李氏曰:“人皆求勝己者友,則愚與魯幾於無友矣。然世人知與賢己處者常少,而(軋)〔損〕己者常多,此學所以不進。有志於學,則不如己者宜非所友。”此意如何?’曰:‘説是。’[3]答董叔重。○不但取其如己者,又當友其勝己者。經但言‘毋友不如己’者,以見友必勝己之意。今乃以‘如己’、‘勝己’分為二等,則失之矣。與張敬夫論論語説
過則勿憚改。
精義 范氏曰:改過不吝,則又賢於勿憚改者矣。○謝氏曰:過而改,困之事也。云云。自非聖人,孰能無過?惟其改之為貴。‘也過’,過也;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亦過也。但小人過於行事,君子過於性情耳。顔回,百世師也,而曰‘不貳過’;季路,亦百世師也,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焉,無損於明也。今人有過而文且飾者,亦愚矣。○楊氏曰:過而憚改,雖有輔仁之友,無益矣。
或問 謝氏‘改過’之説如何?曰:‘人之為過,亦有淺深,不必專以過而改為困而學之事,以其所引顔淵季路之事觀之,亦自可見。’
論語集編 愚按:成湯之聖,猶改過不吝;顔子之賢,猶曰‘不貳過’。以此可見雖聖賢,必以改過為貴。若知其為過而不肯改,則是文過遂非而流於惡矣。蓋無心而誤謂之過,有心而為謂之惡,不待别為不善方謂之惡,只知過不改,是有心,便謂之惡。
【通 論】
精義 張子曰:將修己,必先厚重以自持。厚重知學,德乃進而不固矣。忠信進德,惟尚友而急賢。欲勝己者親,無如改過之不吝。○謝氏曰:此一段當分為四事:自重、忠信、友如己、改過,學者闕一不可也。

☚ 06_013賢賢易色章   06_015慎終追遠章 ☛
0000105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