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5_233學而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5_233學而篇

【學而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
習,非特思繹而已。繹而行之,心身俱熟之謂也。學字,致知格物工夫也;習字,誠意以下之事也。‘不亦’二字,倒言而激撼之,使人興起也,便有‘作新民’作字意思,下二節‘不亦’字皆然。這二字興起童蒙求我之心,有無限意思。
其心自不能已,是點化‘不亦’二字義。蓋深知‘不亦’二字,學之亦自不能已矣。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皆為私己所梏,不知學道。苟有來學者,是豪傑之士也。故‘有朋’之有字,是無限慇懃喜幸意。明知道之在我,不遠千里而來,其喜烏可量乎?然此非好為人師之心也,但文不喪而在我,不忍無傳,況人性與我同,有教無類,而來學者衆,安得不樂?是聖人大公之心也。以善及人而樂,是天地之心也,病博施之心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學者之患在人不知。苟有一分要人知之念,存乎中者苟且狹陋,發乎外者巧令矜飾,心德全喪。雖七分人幸免於此者,其中不能無愠。苟有愠,則日新之工不進、浩然之氣無養。惟十分成德而自得者能不愠,然猶不及於不見,是而無憫。愠字專在我,憫字兼在人。‘不’字有迹,‘無’字無迹。無憫是大舜地位,若將終身者也。不愠是樂字烏可已之境,無憫則與天為一矣。
愠,訓以含怒也,含怒貌,怒也,皆不可必曰含怒,意極盡無欠。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好犯上、好作亂’,這‘好’字極有意,是‘凶人為不善,〔亦〕惟日不足’之義也。蓋凶人不耐頭上看人,故必犯上。不犯上,則心中煩懣不快,必好犯上作亂,如蝮蛇不得齧人,則必齧生草木也。犯上作亂,然後快於心,故好之也。好犯上者好凌下,蓋其心惟我獨尊故也。與中庸‘居上不驕,為下不倍’章參看,方得。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生’字有不已之意,如木有根,則枝葉次第生生不已也;無根,則枯死矣。
孝弟行於家,而仁愛及於物,是釋‘生’字。孝弟行於家,則本已立矣。不期仁民而自仁民,不期愛物而自愛物,如木之不期枝而自枝,不期葉而自葉。生而不已,便放諸四海而準,國治而天下平也。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巧善在言與色,則其心已外矣,安能仁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日省’之日字,是‘時習’之時字。三‘乎’字,是習之工課,深有惕念意。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不曰治千乘,而曰道千乘,治字在政事,道字在心。無是心,則其政為徒法而已。不曰道天下,而曰千乘者,當時列國皆千乘,故只就目下言,國有大小,而治心無大小矣。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於事親則曰竭力,事君則曰致身。然則事親者不致其身,事君果重於事親乎?曰吾身即父母之身也,更何致之之有?竭其身之力而已。竭字是十分無餘之義。君臣則以義合者也,苟有一分身是吾身之意,則不能盡職。以吾身委致於君而不自私,則竭力在其中。君辱臣死,致身故也。假如親辱,則竭其力以救之,而不可遽死。遽死,則還是遺親也。蓋子死,則親無養,況葬以禮、祭以禮,子職尚未已也。但這竭字不可歇看,以吾身為父母之身者,方能竭。竭字,與‘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之惰字、顧字相反對。子夏深惡學者無實踐而務浮文之弊,而其太過處在必字,口氣刻迫,欲使聽者當下即省。乃若聖人,則無此非,故為此和緩也;無意必固我,故言自如此,敷説理所當然而已,未常期必於人之必聽用也。如天生物,只雲行雨施而已,何嘗期桃以必成桃、期李以必成李乎?是以常人居家室鄉黨者,語癖有‘必’字,意甚害事。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無)〔毋〕友不如己者。’
大凡人輕薄,則大本已誤,為善無基,何事可做?雖欲盡心,而以實本薄,烏有盡?本輕,烏有實?不盡而無實,則勝我者已棄之矣,雖欲與友,其可得乎?從我者皆輕虚浮薄之徒,雖欲聞過,其可得乎?云‘有扁斯石,履之卑兮’,從下之謂也。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慎字、追字,宜深味之。非誠心大孝,安能慎?安能追?歸字,亦心悦誠服之意。尚文末弊,孰不以禮喪之?孰不以禮祭之?都是文具而無誠意,故民德益薄。此章即郊禘之義,可以治天下之意也。慎字,有過不及皆不可之意。
子貢曰:‘夫子温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夫子之求’之求字,與假樂詩‘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之受字,伊尹之道要’之要字同例。
五字訓義當玩味,而想見其氣象何如。恭,訓莊敬尤好。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没,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以)謂孝矣。’
為人子而有自專之志,雖其志善,亦不得為順子,蓋其志有自信專行之意。由父在而不敢為,則是楊廣不遠矣。此所謂觀志者,是君子善觀人者,得之於性度氣稟之間者。非如小人向人説,吾欲為如此大好事之意,特以親命不許未能者也。此輩無寧待其親之死者歟?三年之内,父母所為,一切改之,雖事事勝於父,其不忍之心足以亡家國也。乃若其父為盜竊,則是不可待三年而改,然改之之時,亦當血淚不禁。蓋追念其親未及改而殁,是終天之痛;親已殁,而我乃自改,是刻骨之悲。傍人稱之曰‘是子勝厥考’,尤是五内崩裂之痛也。其無大義理者,何忍改之?但有一等人,又以無改為辭而固守不義者,是賊其親者也。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有子’此章,與樂記篇通看,方盡得其義。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尾生之納女子,不可復之信也;致恭於陽虎,近辱之恭也;媚於王孫賈,不可宗之因也。
上章訓恭以莊敬,此即訓以致敬,此是妙解。‘因仍苟且’四字當體認,其本既誤,末雖悔悟,莫之奈何。舍之不得,因之不可,牽補引掩,掩耳偷鍾,四面狼狽者,滔滔是矣。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飽與安,亦非君子所惡,但求之則不可。有一分之求,喪心一分;有二分之求,喪心二分。初頭以一分為所枉者尺,所得者尋。而求之,畢竟無所不求,全喪心性。
改‘無求’為‘不求’,甚是曉學者。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好禮’之下必下‘者’字,便是就子貢方人處着題字。
超乎貧富之外,則有光風霽月氣象。然苟非大舜生知,若將終身,巍巍不與者,先無諂,然後可以得樂;先無驕,然後可以好禮。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曰不知己,而必曰不己知者,其意極好。若曰不知己,則這己字猶屬我,雖欲不患,不可能也;曰不己知,則將己屬他矣,他之不知,吾無與焉,故自不患。聖賢文字,不可粗看如此。

☚ 05_232論語讀書劄義   05_234為政篇 ☛
0000096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