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5_092顔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5_092顔淵

【顔淵】

顔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顔淵問仁,孔子告之以仁與禮。仁與禮果異乎?竊謂五常百行,理無不貫。仁者,人此者也,義者宜此,禮者履此。仁之與禮,其命名雖不同,各有所當,皆天理也。人之所以滅天理者,以為人欲所勝耳。人能克去己私,則天理自復,動容周旋中禮,仁孰大焉?
仁禮之説亦得之,但仁其統體,而禮其節文耳。答連嵩卿
‘天下歸仁’,熟考經文及程氏説,似只謂天下之人以仁歸之,與吕氏贊不同。蓋事事合理,則人莫不稱其仁。如宗族稱孝,鄉黨稱悌之比。若有毫髮之私留於胸中,則見乎外者必有所不可揜矣,人亦必以其實而稱之,又何歸仁之有?上同。
‘天下歸仁’之説,程先生是説實事,吕與叔恐不免堕於虚見,其得失自可見也。答曾擇之
所諭數條皆善。如‘克己復禮’工夫,只是如此著實用力,久之自然見效。若只如此做閒話説過,則不濟事矣。‘天下歸仁’,亦是略以其效言之,非是便能使天下皆知吾之仁也。但言若能如此,則雖天下之大,亦無異詞耳。人稱不稱,固非己之所急,但其效自必至此,如食而飽,飲而醉,亦固然之理也。云天下皆歸吾仁之中,即是太作意,説得張皇了。答楊子順
克齋記説‘天下歸仁’處,先本云‘天下之人亦將無不以仁歸之’,後本云‘視天下無一物不在吾生物氣象之中’。先後意甚異,畢竟‘天下歸仁’當如何説?
初意伊川説,後覺未穩,改之如此,乃吕博士説。恐當以後説為正。蓋所謂伊川説,亦止見於外書雜説中,容或未必然也。答石子重
‘言、動’猶可以‘禮’,‘視、聽’如何以‘禮’?且如見惡色,聞惡聲,若不視、不聽,何以知得是惡色、惡聲?知得是惡色、惡聲,便是已聽、已視了。曰:‘此之視、聽是以心受之,若從耳目過,如何免得?但心不受,便是不視、不聽。’
視聽與見聞不同。聲色接於耳目見聞也,視聽則耳目從乎聲色矣,不論心受與不受也。上同。
克己之目不及思。所論大概得之,然有未盡。竊謂洪範五事以思為主,蓋不可見而行乎四者之間也。然操存之漸,必自其可見者而為之法,則切近明白而易以持守,故五事之次思最在後。而夫子於此亦徧舉‘四勿’而不及夫思焉,蓋欲學者循其可見易守之法,以養其不可見不可係之心也。至於久而不懈,則表裏如一,而私意無所容矣。程子意正如此,試熟玩之,亦自可見。答陳明仲
論‘勿動’、‘勿思’者,動可以該思,而思不可以該動,故聖言如此,非有先後淺深之序也。答曾景(達)〔建〕
克己之道,篤敬致知而已。‘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篤敬也;所以知其為非禮者,致知也。
克己乃篤行之事,固資知識之功。然以此言之,卻似不切。只合且就操存持養處説,方見用力切要處。答程允夫
氣質躁迫,每於先生强探力取之戒,積漸涵泳之訓,玩味用功,但臨事時終覺為害。今只靠定視聽言動,常於此四事上著力,又以義理融液之,頗覺得力,然終是病根常在。
不須如此做伎俩,但才覺時,便克將去,莫更計較功效遲速也。後段放此。答李敬子
竊謂顔子‘四勿’,今人非不欲如此,只為不知其孰為禮,孰為非禮?顔子所以纔聞‘克復’之語,便知請問其目;纔聞‘四勿’之語,便承當去。雖是資質絶人,亦必是素於博文約禮上用功。今之學者,且先以博約為先,而‘四勿’之戒隨其所知,施之應酬,漸漸望其貼近,庶有實效。
既知如此,何不用力?然博文約禮,亦非二事。而異時之深純,亦不外乎今日之勉强也。上同。
孔氏教仁,求仁為先。竊謂:仁,人心也。克己之私而循天之理,則本心之仁得矣,夫復何事?嘗試求之,覺得難甚。‘先難後獲’,寧不信然!
‘克己復禮’固非易事,然顔子用力乃在於視、聽、言、動、禮與非禮之間,未敢便道是得其本心,而了無一事也。此其所以先難而後獲歟?今言之甚易,而苦其行之之難,亦不考諸此而已矣。答廖子晦
程子言‘敬必以整齊嚴肅,正衣冠,尊瞻視為先’,又言‘未有箕踞而心不慢者’,如此乃是至論。而先聖説‘克己復禮’,尋常講説於禮字每不快意,必訓作理字然後已。今乃知其精微縝密,非常情所及耳。答林擇之
細讀來喻,足見為己之力。但學者先須置身於法度規矩中,使持於此者足以勝乎彼,則自然有進步處。如孔子之告顔淵以‘非禮勿視、聽、言、動’為‘克己之目’,亦可見矣。若自無措足之地,而欲搜羅抉剔於思慮隱微之中,以求所謂人欲之難免者而克之,則亦代翕代張,没世窮年而不能有以立矣。躬所未逮,姑誦所聞,已深愧靦,惟明者有以裁之。答潘叔昌
來書引‘天下歸仁’,以證滅度衆生之説,竊謂恐相似而不同。伊川先生曰:‘“克己復禮”則事事皆仁,故曰“天下歸仁”。’試用此意思之毫髮不可差,差則入於異學矣。答李伯諫
來書云‘夫子語仁以克己為要,佛氏論性以無心為宗’,而以龜山‘心不可無’之説為非。謂所謂‘己’者,對物之稱,乃是私認為己,而就此起計較、生愛欲,故當克之。克之而自復於禮,則仁矣。心乃本有之物,虚明純一,貫徹感通,所以盡性體道皆由於此。今以為妄而欲去之,又自知其不可,而曰‘有真心存焉’,此亦來書之語。則又是有心矣。如此,則無心之説何必全是?而不言無心之説,何必全非乎?若以無心為是,則‘克己’乃是有心,無心何以克己?若以‘克己’為是,則請從事於斯而足矣,又何必克己於此而無心於彼?為此二本枝其辭也。上同。
又云:‘視天下無一物之非仁。’此亦可疑。蓋謂視天下無一物不在吾仁中,則可;謂物皆吾仁,則不可。蓋物自是物,仁自是心,如何視物為心耶?又云:‘此亦其理之本具於吾性者,而非强為之也。’詳此蓋欲發明‘仁不待公而後有’之意,而語脈中失之。要之,‘視天下無一物非仁’與此句似皆剩語。並乞詳之,如何?答(張敬)〔欽〕夫仁説
説云:‘由乎中,制乎外。’按集,此誤兩字,當云‘而應乎外’。又云:‘斯道也,果思慮言語之可盡乎?’詳此句意,是欲發明學要躬行之意。然言之不明,反若極其玄妙。務欲使人曉解不得,將啓望空揣摸之病矣。向見吴才老説此章云:‘近世學者以此二語為微妙隱奥,聖人有不傳之妙,必深思默造而後得之。此雖一偏之論,然亦吾黨好談玄妙有以啓之也。’此言之失,恐復墮此,不可不察。答欽夫仁疑問
‘斯言自始學至成德皆當從事’至‘無所見夫克矣’。
此一節意思,似亦因向來以‘克己’為後段事,故有此反復之論。今但如此發之無端,恐亦須(説)〔設〕[1]問答以起之。與張敬夫論癸巳論語説
仲弓問仁。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猶言無可憾者。若它人之怨不怨,則不敢必。天地之大,人猶有所憾。
以文意觀之,恐是它人之怨。答石子重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就體上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用上説;‘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就效處説。
此説甚好。擇之疑‘出門’、‘使民’已是用處,然亦不妨。蓋此兩事只是自家敬其心耳,未有施為措置也。上同。
司馬牛問仁。
‘其言也訒’,有‘嘿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之意。或曰説得深了,只是箴司馬牛多言之失。‘仁者其言也訒’,此仁者與‘仁者不憂’、‘仁者安仁’之仁者不同,正與‘仁者人也,義者宜也’之仁者一般。
前説誠太甚。‘仁者其言也訒’,蓋心存理著,自是不胡説耳。後説亦恐未然。答石子重
‘言顧行,行顧言’,故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中庸曰‘力行近乎仁’,論語司馬牛問仁,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認)〔訒〕乎?’
司馬牛之意,更宜思之。答程允夫
司馬牛憂。
‘死生有命’,言稟之素定,非今日所能移;‘富貴在天’,言制之在彼,非人力所能致。如所諭,卻費力也。答連嵩卿
子張問明。
‘膚受之愬,不行焉’,注云:‘愬冤者急迫而切身,則聽者不及致詳,而發之暴矣。’某竊恐解得言詞太峻。人非昏暴之甚,亦未遽至此。而乃云‘因子張之失而告之’,不惟形容得子張太過,且言外求意,亦非解經之體,如何?
且論事理還是如此與否,不須疑怕觸忤子張也。答劉季章
子路無宿諾。
‘宿諾’者,未有以副其諾而預諾之,如今人未有此物,而先以此物許人之類。集解不用此義。 答連嵩卿
季康子患盜。
其有不率者,則明法敕罰以示之,亦所以教也。
理固如此,但此處未應遽如此説,奪卻本文正意耳。曰‘明罰敕法’,此倒其文,不知别有意否?答張敬夫
子張問士。
‘質直而好義’,則能修身;‘察言而觀色’,則能知人。内能修身,外能知人,而又持之以謙,此盛德之士也。雖欲不逹,得乎?此與‘禄在其中’同意。名實相稱之謂達,有名無實之謂聞。察言觀色,如孟子所謂‘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孔子所言三句,皆誠實退讓之事,能如此,則不期達而自達矣,非謂能修身知人而持之以謙也。説知人,尤遠正意。答程允夫

☚ 05_091先進   05_093子路 ☛
0000082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