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通理
【題 解】
大學通理作者白鳳來(一七一七—一七九九),字來伯,號九龍齋,本貫水原,是休庵白仁杰的第六代旁孫,高祖移居偏遠的慶尚道固城。一七六七年五十一歲舉鄉試,會試不中,遂斷應舉之念,終生埋頭鄉里,專心研經與授徒。一八一二年(純祖十二年)以孝行追贈户曹佐郎。著有歷代通運三卷、三經通議二卷、四書通理一卷等。他主張‘三經天體,四書天用’,在四書中特别重視大學。本書是四書通理的大學部分,采用圖示形式,把三綱八條稱為‘體洛用河’,把大學同河圖洛書結合起來解釋,很有特色。他對周易頗有研究,解釋四書間用易理,這種特色本書也有所表現。(李佑成)
.jpg)
吁!三經天體,四書天用,則通義者三經,通理者四書。何則?
羲文作
易而
孔子傳之,帝王迭運而
孔子序之,
文武述
詩而
孔子删之者,此正三經之通義也。
大學則祖宗二
典而
曾子傳之,
論語則形容道德而門人記之,
孟子則存遏理欲而門人書之,
中庸則率修命道而
子思述之者,此亦四書之通理也。然則七書都是學也,
堯以是傳之
舜舜以是傳之
禹禹以是傳之
湯湯以是傳之
文、
武、
周公、
孔子。則以心相傳者,心學也;以道相傳者,道學也;窮理盡性者,理學也;窮神知化者,性學也。如非吾夫子經傳之通義,則前後聖之學誰能傳之?如非
思孟發明經傳之理,則前後聖之學誰能闡焉?三經無四書則難以發明,四書無三經則難以體用。彼以經、此以書者,不過曰一理而已。何以明之?二
典為
大學之祖宗,‘勑天’為三百篇之權輿,則先儒所謂
大學之為規模明矣,中庸之為微妙亦明矣。
論語之為一本,
孟子之為萬殊,則
大學之在明德,其非規模乎?
論語之務本,其非根本乎?
孟子之存遏,此為發越;
中庸之天命,此為微妙之學也。絜矩明道,則上下四方無不均齊;本立而道生,則言行樞機無不形容;存仁行義,則千籟萬象無不發越;鳶魚明道,則無聲無臭無非上天之載也。若然,則
庸學為表裏,
語孟為本末也。至規者,
學;至妙者,
庸。而
孔子為生生之花,
孟子為剪綵之花,則
庸學之表裏、
語孟之本末,似或不待辨説而明矣。噫!世之學者不知
庸學之表裏,全昧
語孟之本末,而自能於三經之義者,恐或未安。後之學者,讀
大學以規模,誦
論語以根本,而正心於
孟子之發越,誠意於
中庸之微妙,則吾夫子删序之義可考於
易之
繫辭矣。然後三經之經緯,四書之體用,庶有萬一之明焉。敢為
通理之圖以明通義之志。義理本無二致,貫通經書,然後可為義理之學。如其義理,以俟明經。
.jpg)
吁!
孟夫子曰:‘規矩,方圓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則天下之理無不由諸方圓,天下之事無不由諸聖人。何則?
羲文作
易取以方圓,
禹箕敍
範則以方圓,而吾夫子序
書以方圓,乃正乾坤之義,則君臣之綱,為南北之正位也。
曾氏之學蓋出於夫子,而以
大學為學之規模者,其非方圓之至耶?二
典為
大學之祖宗,則典謨為修齊之規模也,誥命為治平之規模也。然則正心為修身之規模,修身為齊家之規模,而治國之規模在齊其家,平天下之規模在治其國也。事事物物無非修、齊、治、平之規模,字字言言亦無非修、齊、治、平之規模。故二帝之修、齊、治、平規以明德,三王之修、齊、治、平規以新民,而窮理盡性之學、窮神知化之妙止於至善。則止者,矩也。
尚書之欽厥止,
大學之敬厥止,抑其非規模之至、方圓之極功耶?古之人立大學以為教人之方,則心正而後意誠,意誠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也。人生八歲,則入小學,教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五,則入大學,教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者,莫非方圓之至,亦莫非聖人之至也。若然,則學之當奈何?先讀
大學,以正規模;次讀
論語,以立根本;次讀
孟子,以究發越;次讀
中庸,以窮微妙。則
易之時、
書之欽、
詩之思無邪,無不平正於
學之絜矩也。噫!
庸學自相表裏,
語孟自相貫串,則四書三經無非一理之規模也。其非至精至神之前後聖,孰能與於此哉?學者熟讀玩味,則庶幾近於
大學之規模也。
.jpg)
吁!前後聖經傳之義也,
羲文之
易為經二卷,而
孔子之傳為十卷;
堯舜之二
典為經,而
孔子之傳序以五十八篇;
文王之二
南為經,而
孔子之傳删以三百篇。則
堯、
舜、
禹、
湯、
文、
武,經也;
詩書易,傳也。然則傳者,釋經之辭也。
詩書無非體
易,而夫子傳之者,其非釋經之義耶?至若
大學之傳,此亦釋經之辭也。何則?
易之經二卷,傳十卷,則
大學之經一章,傳十章,抑其非體
易而以明
詩書之體用耶?
董子所謂‘道之大原出於天,(則)天不變,道亦不變’者,此也。
羲文帝王之經,無非道也。‘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則明德者,帝王明天之明德也;新民者,以新天之民也;止善者,以止天之善也。此為經一章。而‘事有終始,物有本末’,故第一章以釋明明德,第二章以釋新民,第三章以釋止善,第四章以釋本末,第五章以釋格物致知,第六章釋誠意,第七章釋正心修身,第八章釋修身齊家,第九章釋齊家治國,第十章釋治國平天下。則一章至四章經也,五章至十章傳也。分以言之,則經傳;合以言之,則經也。何以明之?
易之六十卦,無非
乾坤之一腔子也;
書之五十篇,無非二
典之一影子也;
詩之三百篇,蓋莫非二
南之一樣子。則
大學之傳十章,此其非三綱領之八條目耶?以八條言之,則似為八章,而合三綱為十章者,其義安在十章中?首釋明德、新民、止善而為十章者,此實經傳之通義也。
乾坤為父母而首於八卦,三皇繼天而列於五帝,三綱為體而序於五倫,則
大學之三領包八條者,此亦經傳之通義也。若然,則經傳互相經緯、綱目互相表裏者,此正
曾子之學體吾夫子經傳之義也。敢為一圖,以俟明經。
.jpg)
吁!
羲文作
易河圖是也;
禹箕敍
範洛書是也。
河洛互相經緯,卦章互相表裏,則體
洛用
河者
易,體
河用
洛者
範也。
詩書無非體
易,則體
河用
洛者
書,體
洛用
河者
詩也。然則吾夫子删序之義,其不為大矣至哉!夫子之孫
子思作
中庸而以體
河用
洛之義,夫子之高弟
曾子述
大學而以體
洛用
河之義,此莫非
詩書之體用也。何以明之?
中庸之提綱以三達德而序以九經,則九章、九經互相表裏也;
大學之挈領以三綱領而序以八條,則八卦、八條亦相表裏也。三達德、三綱領,此為
河洛之經緯,故
學之八條序次於綱領之下,而
庸之九經序次於二十之章者,抑其非
河洛之經緯、卦章之表裏耶?
庸之三德提綱於中和之次,而
學之三綱挈領於經之一章,似或
河洛之體用,卦章之時中也。前後聖删序修撰之意,一體而殊用,則
大易所謂隨之時義,其不大矣哉?前後聖心學,
子思述之;前後聖道學,
曾子序之。則三綱既立,萬目畢舉,而幾失之傳賴
中庸而不墜,幾絶之學賴
大學而復明,則七書都是學也,道、命、德、性無非理也。若然,則
河洛之經緯、卦章之表裏,究之經書,亶其然乎!敢為一圖,以俟明經。
.jpg)
吁!
宗聖公述
學之義也,以三綱挈領,以八條列目,則三綱中新民為本,八條中修身為本也。此亦
述聖公之作
中庸,以三達德提綱,以九經列條之通例也。三德中以仁為本,九經中以修身為本,則彼以天地人,此以天人地也。何則?
學以規模,
庸以微妙,故彼以窮神知化,此以窮理盡性者,其非一理之流行耶?互相經緯,互相表裏,則無非三才之提頭也。何以明之?
乾包四德,而道、命、德、性無不咸具於一理之流行。故下二爻為地,中二爻為人,上二爻為天者,此實綱目之包含,德經之含弘也。然則明明德,明天之明德也;在新民,新天之新民也;止於至善,止天之至善也。其為人上者,明天之德以新其民,敬厥止善以新其民,則新民其不為三綱之本耶?明天之德性者,人;存天之道命者,亦人也。至靈者,人;至神者,亦人。故
康誥之‘克明德’,
太甲之‘顧明命’,
帝典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盤之‘日又新’,
康誥之‘作新民’,
周雅之‘命維新’,無非自新之極也。
商頌之‘惟民所止’,
緜蠻之‘止于丘隅’,
文王之‘緝熙敬止’,此正‘欽厥止’也。至若
淇澳之‘至善不忘’,
周頌之‘前王不忘’,極言其新民之功也。若然,則二帝三王之修、齊、治、平,抑其非新民之功耶?敢為一圖,以俟明經。
.jpg)
吁!三領既立,八目畢舉。以八為條者,似或體八卦之用也。
羲聖畫卦,體三才而畫八卦,則定其位也;八八六十四,則極其數也。何則?
乾以生之,
兑以感之,
离以虚之,
震以動之,
巽以潤之,
坎以盈之,
艮以止之,
坤以成之。則生成者,
乾坤;感止者,
兑艮;虚盈者,
坎离;動潤者,
震巽。故生成動潤各以其時,虚盈感止亦各以時,則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無不是底
乾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亦無不是底
乾坤也。
乾坤既為一本,則流行
坎离,其不為萬殊耶?修身為本,則治國、平天下,此正萬殊也。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則窮理盡性也;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則窮神知化也。然則八卦、八目,無非窮理盡性,亦無非窮神知化也。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則卦條各有次第。何以明之?
乾坤相對、
兑艮相配、
坎离相配、
震巽相配者,其非次第而言耶?格物、致知是為窮理,正心、誠意是為盡性,修身、齊家是為窮神,治國、平天下是為知化者,此實次第而言也。所謂‘格物在致知、致知在意誠、意誠在正心、正心在修身、修身在齊家、齊家在治國、治國在平天下’者,反覆言之,申明其八條之義,則此正體
洛用
河之意也,然後三領八目之義不待辨説而明矣。世之學者探於章句之末,寄於言語之餘,則孰知
大學之綱目也?有志於學者,究於三領之體,繹於八目之用,則庶乎知
大學之綱目也。敢為一圖,以俟明經。
.jpg)
吁!前後聖序經述書之義也,經書無非體
易,則
書之欽,
詩之思無邪,無非時也;
學之曰敬,
庸之曰誠,亦無非時也。欽為六體之主,思無邪為六義之主,則
學之經傳不過曰敬,
庸之時中不過曰誠也。二
典為
大學之祖宗,‘勑天’為三百篇之權輿,則
學之敬即
書之欽也,
庸之誠即
詩之思無邪也。然則欽與思無邪,其非
易之時耶?曰敬曰誠,此正
易之時也。二
典之心法,以心而時中也;二
南之形氣,以氣而時中也。曰敬曰誠,用雖殊而理則一,故吾必曰七書都是時也。地之相距也千有餘里,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而得志行于中國,若合符節者,先聖所謂‘前聖後聖,其揆一也’。若然,則三經四書蓋莫非一體而殊用也。至若
庸學互相表裏,故誠為
中庸之大旨、敬為
大學之大旨者,抑其非誠敬之表裏者耶?三綱之領,敬也;八條之目,亦敬也。君子之絜矩,無敬可乎?絜矩之為道,此實敬也。内德外財,敬之節用也;其有聚斂,寧有盜臣,損益之節中也。經傳無非敬,則敬之為德大矣至哉,敬之為用至美至善也!然後
學之大體無不是底敬,
學之大用亦無不是底敬也。世之學者,本之三領以究其端,參之八目以要其止,則庶乎知
學之大旨也。敢為一圖,以俟明經。
.jpg)
吁!‘聲為律,身為度’,
神禹所以一身之矩也;‘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所以一心之矩也。心為本然之矩,故均齊形氣者,矩也;平正聲音者,亦矩也。物之輕重,則以矩權之;物之長短,則亦以矩度之也。然則律度義理者,以是矩衡之;量度事物者,亦以矩稱之。何則?二帝之協時月、正律度,無不是底矩;三王之撫四夷、來百工,亦無不是底矩也。矩以絜之,則修、齊、治、平之道自然合于矩;絜之不以矩,則格物致知之理無適而不乖於義也。
子曾子傳心述學,而以絜矩二字序於平天下之後者,其不其義之大矣哉!三綱之領以是矩絜之,八條之目亦以矩絜之,則格、致、誠、正,其非矩之絜歟?修、齊、治、平,此正矩之絜也。三綱之挈領如聲形之影響,八條之列目如上行而下效也。其所謂‘所惡於上,毋以使(於)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則上下之絜矩也;‘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則前後之絜矩也;‘所惡於右,毋以交左;所惡於左,毋以交右’,則左右之絜矩也。方寸者,心;稱物者,矩。則心者,本然之矩也。以本然之矩度之事物之當然,揆之律度之固然,則上下既平、前後適中、左右合理者,此正絜矩之道也。然後經綸天地之道,權度事物之宜,而一本之為萬殊,萬殊之為一本者,正得中和之道而各適其用,則
神禹之‘身為度’、夫子之‘不踰矩’可得而言矣。世之志學者明於絜矩之道,則庶乎知
大學之義也。敢為一圖,以俟明經。
.jpg)
吁!三綱領、八條目,無非絜矩之道也。以是矩絜之於明德、新民,則止於至善者,矩;以是矩絜之於治國、平天下,則修身、齊家亦矩也。能矩,則三綱立焉,八條舉矣;不能矩,則三綱頽焉,八條紊矣。然則矩之為德,至矣盡乎!
子曾子述
大學,而以矩之一字序於八條之下者,以明綱目之無非矩也。矩之下引以三
詩,申明絜矩之能不能者,又申明能不能之無非矩也。可以
易引之,宜以
書引之,而此以
詩引之者,
詩之為體以立綱紀之首,以明萬化之原,則善惡兼備、好惡同歸也。感發人之善心、懲創人之逸志者,此正
詩之理性情也。
子思子作
中庸亦以五引
詩,則蓋莫非一本萬殊、萬殊一本之義也。若然,則三引之
詩,蓋莫非申明絜矩之義,而亦莫非歸本之義也。敢為一圖,以明申明反覆之意。
.jpg)
吁!土爰稼穡,則金木火水無不資土以生也。有土則生財,故修身齊家,無非恒産也;治國平天下,亦無非財用也。德者為本,財者為末。故為人上者,内本外末,則修齊治平之功溥矣;外本内末,則修齊治平之用乏矣。財德兼濟,然後可以輔相天地之宜;本末兼備,然後可以財成天地之道。何則?
子曾子述
學之日,以三引
詩以明絜矩能不能之義,以‘慎德’申明不能絜矩而欲專,則民亦起而争奪之義,以‘財聚民散’申明外本内末、争民施奪之義,以‘言悖而出’申明能絜矩與不能者得失。則三引
詩,申明也三,是故鉤連也。至若
康誥以‘命不常’以明善惡之得失,則再申明上文
文王絜矩能不能之義。
楚書以明惟善為寶之義,
舅犯以明仁親為寶之義,又申明不外本内末之義。
秦誓以明善惡、好惡、公私之極,再申明上文
南山、
節南山能絜矩、不能絜矩之義。則
康誥慎德申明也,
楚書、
舅犯鉤連也。至若
秦誓,再申明
南山、
節南山之義者,或以申明,或以鉤連,則蓋莫非絜矩之一串,亦莫非絜矩之反復申明也,然後文理接續、脈絡貫通也。以
秦誓終篇者,此正
曾子之體吾夫子序
書之義也。
書以帝王之道統,
學以帝王之心法,則
書之終
秦繆、
學之終
秦誓者,其非
堯典、
舜典為
大學之祖宗耶?反覆詠嘆,深有味於序
書述
學之本義也。
.jpg)
吁!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之謂獨。則獨者,素居之位也。千言萬語之要,一理百行之體也。
中庸之三達德、九經之要,無非存諸心;
大學之三綱領、八條之要,亦無非存諸心也。存此心,則省察隱顯之妙;省此心,則擴充見聞之要。故誠者、誠之者,無非謹獨也。與人好之、與人惡之者,亦無非慎獨也。然則君子可不慎其獨歟?慎於獨,故無欺心之端也;謹於獨,故有敬心之端也。無欺心之弊,故有誠之不可揜;有敬心之效,故有敬之不可揜。則如泉之始達、如火之始燃,而暢於四肢者,美之至也;如日月之恒、如松柏之茂,而發於事業者,此亦盛之至也。臨事而必慎,故誠慎之功極其修齊;處事而必謹,故恐懼之功極其治平者,此亦慎獨之一大驗,則吾必曰慎獨(一)〔二〕
[1]字為
庸學存心之要也。‘莫顯乎隱,莫顯乎微’,可不慎歟?‘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jpg)
吁!有大人先生問於余曰:‘子知
易乎?’余乃敷衽而敶詞曰:‘作之者
伏羲,演之者
文王、
周公,序之者
孔子也。經緯乎
河洛,表裏乎卦章,以達進退存亡消長之理者然也。’曰:‘子知
大學乎?’曰:‘
子曾子述帝王經學之心法,以明三領八條之綱目者然也。’曰:‘子知
中庸乎?’曰:‘
子思子憂帝王道學之失其傳,以明三德九經之綱紀者然也。’曰:‘然則
孔子序
易,而以“子曰”者,何歟?’曰:‘其旨微矣。先儒多以“子曰”字疑後學之加書云者,恐或不然。設為問答,以質其正之義,於卦見矣。
文言“初九曰‘潜龍勿用’,何謂也”者,問之也;“子曰龍德隱”者,答之也,似皆出於夫子之手,而聖門高弟之加“子曰”以别之者,理或然也。’曰:‘然則
大學之特書“
曾子曰”者,何歟?’曰:‘
學之經一章,則
孔子之言,
曾子述之;其下傳十章,則
曾子之意,門人記之也。既曰門人記之,則特書“
曾子曰”者,
學之全篇蓋以明經傳,故特書“
曾子”以明
大學之述於
曾子也。’曰:‘然則
子思作
中庸而書夫子之字曰
仲尼者,何歟?’曰:‘
子思子以夫子之孫纘夫子之志,以明道學之心法,則
庸之為體帝王心法之道學也。至如道學之傳,安敢諱夫子之字乎?自
堯舜歷序
禹、
湯、
文、
武、
周公、
孔子之學,而
子思述之,則書“
仲尼曰”者,蓋明道統之傳者然也。’曰:‘然則
易之“子曰”者,其設問答而然歟?
學之“
曾子”,以明
曾子之述學歟?
庸之“
仲尼”,以明道統之傳歟?’敷衽敬對曰:‘理或然矣,安敢的然?特揭其經傳之義,敢此告及,其有合於大人之學耶?’大人曰:‘難以言語形容,亦難以文字理會。吾與子設為問答,以待明經云爾。’
.jpg)
吁!君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則土者生財也,國之財用足,則民興於孝悌;國之財用不足,則民興於悖慢。故
易之
損益,所以明損上之財以益於民者為益,亦所以明損下之財以益於上者為損也。至若我奪人之財則人奪我之財者,所謂‘負且乘’也;慢我之藏則誨人之盜者,亦所謂‘誨盜’也。何以明之?
文武之治,損上益下,故家齊而天下平;
桀紂之亂,損下益上,故家敗而國亡也。至如
陽貨之奪
季氏,其非負且乘耶?
后羿之篡相,抑其非
寒浞之誨盜耶?天下之治亂,國家之興亡,無非用財之節與不節。則
孟獻子所謂‘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寧有盜臣’云者,此也。厚斂於民,肥富於己者,所謂聚斂之臣;奪己之財以肥於彼者,亦所謂盜臣。則聚斂者,害民之財也;盜臣者,傷我之財也。其有聚斂之臣,則損下益上而邦本頽矣;其有盜臣,則傷我財而不害於民也。然則寧有盜臣不畜聚斂之臣者,真所謂格論矣?百乘之家以義為利,不以利為利,則聚於民有制而國泰民安;如或以利為利,不以義為利,則聚於民無制而國敗民亂矣。
孟子所謂‘不奪不厭’者,此也;
易曰‘不傷財,不害民’者,亦此也。為人上者可不節用而愛民也哉?用財之道無非絜矩之權度,則以‘寧有盜臣’為
大學之終篇者,正如
中庸‘無聲無臭之載’為篇終之義也。
庸以誠,
學以敬,則誠敬本無二致。而
學以此終篇者,三綱、八條之次第也;
庸以彼終篇者,一理萬殊、萬殊一本之義也。若然,則前四章統論綱領旨趣,後六章細論條目工夫,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誠身之本,在初學尤為當務之急,讀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後之學者反覆詠嘆,則庶幾知
庸學表裏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