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後説
格物致知之方
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右格致之方,作聖之事。學以聚之,問以通之,思以繹之,辨以斷之,加之以專篤之力、悠久之功,然後理可通而心可盡矣。其當務之急者,若威儀心術之則、人倫王政之懿、聖賢學問之術、古今治亂之迹、賢邪義利之别、是非吉凶之分是也。經曰:‘致知在格物。’格者,誠至而通也;物者,明德、新民之事也。
誠意正心之方
本忠信 不言之信 進德之忠 修辭之誠 與人之忠
崇敬畏 存養之敬 省察之敬 臨事之敬
體仁恕 修道之仁 推己之恕 克己之仁
主剛毅 進修之勇 改過之勇 固守之勇
戒逸欲 好名之戒 怠荒之戒 縱暴之戒 邪惑之戒
右‘主剛毅’以上,皆性情之德,誠正之方。忠信所以立本也,敬畏所以存誠也,仁恕所以體元也,剛毅所以有執也。至其‘戒逸欲’一節,則又欲其存警戒而致遏絶之功也。夫然後可以保虚静之體,而收寧壹之效矣。
好名之戒:若為善實惡,計功謀利,自伐克人之類是也。怠荒之戒:若宫室臺池,貨財珍怪,聲樂酒色,倡優狗馬,花石禽荒,游蕩逸豫之類是也。縱暴之戒:若淫刑黷武,急役重斂,變更叢脞之類是也。邪惑之戒:若方士道佛,讖緯壇祀,巫鬼祥異,辭藝之類是也。凡此皆反道蕩心之事,忠敬仁勇之失也。致慎於方寸之間,而天下蒙其福;一蹴於銜橛之外,則萬事失其道,而身且不保矣。
修身之道
謹言行
正威儀
安 身 節飲食 時勞逸 慎疾眚
遊 藝 修六藝 戒喪志
右修身之目。雖誠正之事有内外之分,然其用功之方,固相出入而互為體用也。動容周旋中禮,德之盛也。利用安身,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齊家之道
惇孝敬
篤親親
擇 配 簡名家 正大婚 刑内治 謹廢立
定 本 早喻教 豫建立 擇師友 簡媟御 戒説亂 誅不孝
謹内外 宫闈與政之戒 刑人在側之戒 苞苴女謁之戒 辨内外之治
正名分 妃妾之分 嫡庶之分 孽嬖之戒
右正家之道。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治國平天下之道
正紀綱
立上下 五等之爵 四等之官
明授受 繼統 禪讓 征伐 亂繼之戒 暴逆之戒
經土地
建 都 察形勢 考民村 議遷徙
分 邦 别星土 奠山川 分畿服 公侯之制 郡縣之制
體 國 城池之制 宫闕之制 朝市之位 神示之位
經 野 别四民 正田界 治溝洫 守山澤 治河瀆
本天道
順法象
序時政
考徵象
正官職
立師友 傅保 輔弼
正六部 長貳 屬吏 屬部
設牧長 侯伯 令長 參伍 僚佐
敬鬼神
正祀典
嚴祭享
簡祝史
重蓍龜
尚賢能
廣賓興 鄉取 貢取 學選 計偕 延聘
開闢召 公府之辟 州府之辟
重推遷 推遷 自代 得人之賞 繆舉之罰
嚴試取 觀射 對策
平銓衡 久任 序進 超敍
明黜陟 考績
體臣工
推忠信
豐禄養
勵廉恥
接恩禮
去讒間
謹宵人
遠憸佞
懲姦慝
黜庸繆
慎勳戚
子百姓
均田里
聯比閭
定賦貢 定税額 禁横斂 正度量 嚴上計
寬力役
勸農桑
通工商
旌善惡
禁奢侈
恤孤獨
救災患 備水旱 除盜賊
懷諸侯
同禮樂
施職貢
時巡察 岳巡 行人 按察
禁暴亂
馭夷狄
謹邊防
戒遠略
禁出入
定和戰
以上(九)〔十一〕[13]條,治天下之大規模。所謂‘王者父事天,母事地’,‘仁者以中國為一家,四海為一家’[14]者也。
奮治庸
重名器
節財用
惇典教
達禮樂 述古禮 變今樂 置博士 立成均
慎刑憲 欽五刑 省科條
修武備 嚴宿衛 敕田蒐 鍊民兵 謹關防 敕馬牧
閲武庫 置選鋒 謹烽燧 時教習 簡帥臣
重本務
壯技工
明道術 崇道德 勵節義
養俊材 國子 光禄 羽林
以上十條,為治之綱,六官之事,所謂要在於君,詳在於臣者。
通廢政
去異端 老佛之害 申韓之害 俗學之害
廢科選 明經之弊 詩賦之弊 表策之弊 武舉之弊
一文武 分柄之弊 尚文之弊 任武之弊
合兵農 作兵乘 棄民之弊 養兵之弊 修府兵
通宫府 女謁之弊 奄竪之幣 媟御之弊
紀小大 削弱之弊 疆大之弊
革諫官 異倫之弊 風聞之弊 相持之弊 黨軋之弊
指嗾之弊 尚言之弊 越職之咎 偏聽之失
省奄宦 與政之弊 主財之弊 典兵之弊 奉使之弊
監軍之弊 褻昵之禍 盤據之禍
均外内 輕外之弊 重内之弊
維郡國 樹國之利害 寘守之利害
右治亂之幾,通變之道,為政之要,大概具於此矣。古所謂分合之勢,公私之分者,是已。
端政本
體君道 知君道之大 知為君之難 知君道之艱
察民情 好惡之情 感應之情 去就之情
辨賢邪
審朋黨
任將相 叢脞之戒 偏聽之戒 遥制之戒 偏重之戒
正邇臣
尊老成
抑浮薄
去猜防
戒偏私
密事機
定國論
遠貨色
達聰明
端好惡
慎喜怒
決疑慮
戒貳事
明號令
公賞罰
斂威福
體剛柔
尚儉素
載清静
畏天戒
采民謡
遵祖憲
考時變
察幾微
戒滿盈
右又本之於心術之微,申之以戒慎之義,持滿之道,而治道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