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01_122附王通判講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01_122附王通判講語 【附王通判講語】夫人方在幼稚,既養以小學之規,及其漸長,則脩、齊、治、平之責皆萃一身,不可不學大人之學。大學之道何如?蓋天地生人之初,便有一個光明正大底道理炯然在中,無少昏昧,洞澈虚靈,萬理咸備,是人所同得之理,可以脩己,亦可以治人。萬事萬化之源,至聖至神之極,皆起自吾一心中,是其本明之體也。惟其氣質之稟梏於前,物欲之私蔽於後,此德之明未免日就昏蔽。然其本體之明,未嘗不發見於日用之間。苟能因其發見之端,體認充廣之,以復其光明之本,則天之賦於我者始全,我之稟於天者無虧,而大人之體備矣。然此理天所均賦,此德人所同受,非有我所得私。今我即幸先覺,復明其德,則推吾之所自明者以及於人,使天下同有是德而不能自明者,皆有以革其舊而新之,是所謂明吾之明德,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而大人之用周矣。然明德、新民莫不各有事理當然之極、十分盡頭底道理在,此乃至善之所在也。未至此地,則必求其至;既至此地,則必求其止。明德必要明到極致,新民必要新到極致,然後人欲浄盡,無些子渣滓;天理貫澈,無些子格杆,大人之學始無餘欠矣。然天下之理必知之真,然後能行之至,人惟不知至善所在,則以眩惑之心求道,何有定執?惟於明德、新民之理,真知其所當止至善之地,則方寸之間確有定理,而無摇漾錯雜之患矣。既有所定,則自無妄動之念而能静矣;能静,則此心寧謐,隨所遇而安矣;能安,則從容閒暇、衡平鑑空,執一真以御萬法,頭頭是道,逐處逢源,汎應曲當而能慮矣;能慮,則明德至善已造至極,新民至善已臻其盛,大學之道始為得之。苟非真知所止,則何以能得所止若是哉?然新民必自明德而推,則明德為本,新民為末;能得必自知止而致,則知止為始,能得為終。大人之學必先其本與始,而後其末與終,則於道其庶幾矣。古之人欲學大人之學,必識先後之序:欲使天下之人皆明其德,先自一國推之;欲治一國之民,先自一家推之;欲齊一家之衆,先自一身推之。至於身之主,則心也;心之發,則意也。故欲脩其身者,不可不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不可不先誠其意。若夫吾心之知有所未盡,則方寸之間真妄錯雜,雖欲實其心之所發,有不可得者,此所以欲誠其意必先致其知也;至於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理有未窮,則知必有蔽,雖欲致吾之知,有不可得者,此致知之所以必先格物也。此乃古人之學,能先其所當先。如此,物格而後知可致,知至而后意可誠,意誠而後心可正、身可脩,明德漸詣其極;身脩而後家可齊,家齊而後國可治、天下可平,新民漸臻其盛。是謂後其所當後。大學之道,惟古人其庶幾矣。今之人無分於天子,無分於庶人,貴賤雖殊,均有是身,則均有是本;均有是本,則均不可以不務脩身,以先自明其德。苟或不務脩己而即欲新民,則本亂而末治者,斷無是理。不齊其家而欲推之於國與天下,則所厚者薄,焉往而不薄乎?是先後之序,所關於大人之學又甚要也。大抵聖經一章不出於脩己治人,不外於致知力行,而其要又在於有序。明德,脩己之事;新民,治人之事也。知止,致知之始;能得,力行之極也。知行並進,人己兼脩,而又循其先後之序,以造於極致之歸,大人之學盡之矣。 ☚ 01_121經一章講語 01_123【傳首章講語】 釋明明德。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