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絜矩箴】
匠之制方,持矩以度。君之出治,匪心不克。
萬化之源,一心之發。以心為矩,推以度物。
天下之心,無間於己。如非我願,亦勿施彼。
老老長長,興孝興弟。幼幼及幼,恤孤子惠。
彼我之間,以矩以絜。同其好惡,從心所欲。
不逾其矩,皆止其極。矩之能絜,好惡之公。
矩之不絜,好惡不同。民之好惡,實關財穀。
財之聚散,由人貪潔。人之用舍,君心善惡。
生財大道,休養生息。財天所生,民情至願。
若務鳩斂,天怒民怨。天命得失,人心嚮叛。
天理存亡,皆決於此。絜矩之道,不過如是。
先慎乎德,與民同樂。以義為利,内本外末。
善人為寶,不寶金玉。彦聖心好,媢疾遠斥。
若知愛惡,未盡黜陟。不能絜矩,妨賢病國。
居位修己,治人之術。驕泰必慎,忠信必得。
食寡用舒,生衆為疾。富藏天下,家給人足。
各得其所,不知帝力。一矩之絜,天下保合。
折旋中矩,外方内直。隨物賦物,與天同德。
右箴非臣之私意臆説也,皆大學聖經賢傳之奥旨,程朱論辨取舍之格言。發未發以極其趣,會其要以見諸用。其規模節目、本末終始,粲然備具,誠自治以治人之指南也。豈特時君世主之所當講劘,而密察加察以躬行者乎?實萬億載裕後燕翼之良規也,一言一藥皆為法戒。故臣采而輯之,推而明之。然曾子於十傳之中,釋本末則曰‘使無訟乎’,釋誠意則曰‘必慎其獨’,釋平天下則曰‘有絜矩之道’,釋齊家、治國則曰‘治國必先齊其家’,釋格物、致知之傳則闕逸放失。故今臣之箴,不曰‘本末’,而曰‘使無訟’;不曰‘誠意’,而曰‘謹獨’;不曰‘平天下’,而曰‘絜矩’。其於格物、致知、齊家、治國四條,則不單舉之,而合兩條為一者,竊有意焉。蓋訟者,矯情幻化而與人争辨,以混真贋,以致冤怨者也;獨者,念之初萌而善惡誠僞所由分之幾也;矩者,吾心之法度而平天下之具也。況物之理不外於吾心,而吾心之知之致在物之格也。家之則足法於國,而國之教先成於家也。凡為惡於獨者,自以為獨知而人未之知也,故恣意為之,而不知其是非善惡不敢遯於吾心之鑑者尤為顯見,而嚴於十手目之所指視也。治天下者,自以為天下至廣難平也,而不知天下之心亦我之心也,正吾心之矩以絜之,則吾之好惡同於天下,而無不平矣。分争辨訟雖足以詰姦而伸冤,然天下之大,不得人人而分之辨之,則姦或未詰、冤或未伸者多矣。能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教化之、陶甄之,使耕者讓畔,行者讓路,有恥且格,而納民俗於禮讓之風,則自然畏服,而不得盡其無情之辭矣,訟何由興乎?且明德為三綱之首,而德之明必先資於格物,故經曰‘致知在格物’,而傳文亡缺。秦漢以降,諸儒未知大學修己之學也。獨唐之韓愈、李翺,發於原道、復性之篇,而亦無及於格致之功也。至朱子補其亡焉,然後知格致為聖學之始而治道之根柢也。刑妻及弟,以御家邦,故真氏衍義止於齊家之要,而不及國天下者,以見家之可推於國。而丘氏補治平之務以達之天下,誠以國之本在家,而天下之本在國故也。聖狂之分,實源於物之格不格,獨之謹不謹。而治亂之萌,常由於家之齊不齊,矩之正不正。俗之淳漓,占於訟之有無,而本於德之明不明,故臣於此尤致意焉耳。操心之要,出治之本,其有大於此者哉?其曰明、曰新、曰止,而格致以精之,誠正修以一之,齊治平以推之者,言雖殊,而要其歸,則不越乎一心之敬而已。精一允執之中、一以貫之之實、忠恕之道,亦不外是,唯謹獨為守之之方也。苟吾心之好惡雖察於格致之知,而不審於方發之初,以謹其獨,以正其好惡之矩之體於心,則其好惡不明於身與家國天下,而不得其修齊治平之正矣。自古願治之君、輔治之臣,孰不知修齊治平之為可好,而昏亂危亡之為可惡哉?然好惡不謹於獨以正其心之矩,故其發而絜之以見諸行事者,雖極侈其文為之末,而其明德之實則昏而不明猶舊也。故其效不逮於修齊治平之隆者,萬世之通患也。恭惟聖上以格致誠正之學,恢祖宗視學之規,其聖學之明、聖治之隆,蓋將超虞周而陋魯侯矣。彼區區漢、明、宇文周之屑屑於事為之末而無其實者,何足與議於聖明之舉乎?伏願殿下先謹其好惡之念於獨,而察之以精,守之以一,以正其聖心之矩之體於内。又引經幄侍臣,朝夕與居,薰陶涵養其德性氣質,益正其正,益修其修,緝熙其敬,‘純亦不已’,而使本體中正純粹,精直方大,‘從心所欲,不逾矩’。然後其發而施之於事也,絜之以矩而‘允執其中’。以時措之,則事皆合宜,而能得其好惡之正矣。於民其有不同者乎?其他號令、政教、典章、法度之可法可遵者,則祖宗成憲至精至備,而具於金科玉條,一一次第舉而行之,守而勿失。‘祖述堯舜’,憲章祖宗,律天時,襲水土,則二帝三王之學之治不難致也。夫大學之綱目本末備於仲尼之經、曾子之傳、程朱諸儒之注、真德秀、丘濬之衍義、補遺,臣何敢更贅?固知未免迂遠不切之譏。然論學而不本於大學,則昧於事物之理,而無以體之於身;言治而不源於大學,則暗於治人之本,而無以施之於用。今聖明臨大學咨道之時,臣適當賜對,咫尺天威,十忘七八,未悉所藴,故謹書平日之所願陳者以獻焉。勿以此為鳥噪蟲薨之過耳,而時於燕間庶賜乙覽,以貽孫謀,而益盡心體之明,益嚴閨門之法,益謹其獨,益正其矩,則國家幸甚,萬世幸甚。
臣崇祖 謹録以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