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其他粮食作物
(1)稻。包括水稻和陆稻两类。民国时期,1916年种稻面积最大,为23.03万公顷。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后期,大力发展水稻,1958年达22.39万公顷,此后,由于水源不配套,种稻面积回落。1961—1977年保持在16.67万公顷左右,主要是水稻,陆稻面积很小,公顷产由1 500千克左右上升到3 000~4 500千克。1978年后,由于市场需求量增加和旱育秧、稀植等增产技术的推广,唐山、秦皇岛、承德等地利用地上水源比较充足的优势,在沿海、沿河滩地和内陆洼地大面积开垦稻田,水稻面积增加到13.33万公顷左右,公顷产由4 500千克,提高到6 000千克。1994年,全省水稻公顷产高达7 499.5千克,其中唐海、乐亭、涉县的3.09万公顷水稻,公顷产超过9 000千克。1996年,全省种稻14.8万公顷,公顷产6 228千克,总产92.2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2.8倍、6.8倍和28.9倍。
(2)甘薯。清代开始种植,民国期间发展很快。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缓解粮食紧缺的压力,保证口粮供给,1953年将甘薯列入粮食序列,规定4斤❶鲜薯折1斤粮食,50年代后期又改按5:1折粮。1949—1957年为平稳发展阶段,面积由26.8万公顷增到39.08万公顷,总产由40.3万吨 (折粮,下同)增到92.3万吨。1957年甘薯面积占粮播面积的4.9%,总产占粮食总产的11.3%,除张家口、承德冷凉地区各县外,其它各县均有种植。1958—1963年为大发展阶段,甘薯面积保持在66.67万公顷以上,其中历史最多的1958年达123.75万公顷,占粮播面积的16.8%,总产228.0万吨,占粮食总产的27.2%。1964年以后逐步下降,至90年代降到33.33万公顷以下。1996年甘薯面积26.51万公顷,公顷产3 915千克,总产103.9万吨,面积相当于1949年,单产和总产均相当1949年的2.6倍。
(3)马铃薯。主要分布在坝上高原和燕山、太行山山地,各大中城市郊区也有种植。同甘薯一样,从1953年开始列入粮食序列至今,但80年代以来大部分马铃薯用做蔬菜。1949—1988年马铃薯生产平稳发展,面积保持8.67万~11.33万公顷,公顷产因受干旱影响,变幅较大,在750~2 250千克(薯折粮5:1)之间。1989年以来,随着菜用马铃薯数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种植面积超过12万公顷,单产提高。1996年马铃薯种植面积16.6万公顷,单产2 331千克(折鲜薯11 655千克),总产38.7万吨,比1949年分别增长1.03倍、1.6和4.4倍,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4)高粱。分布很广,除坝上各县和个别城市郊区外,各县均有种植,多种在涝洼地或旱薄地上。1949—1977年高粱面积保持在66.67万公顷左右,最多的1974年达到122.76万公顷,公顷产2 007千克,总产246.4万吨,分别为1949年的34.7%、2.6倍和3.8倍,面积和总产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78年后,高粱逐步由食用转变为工业原料,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84年后降到26.67万公顷以下,1988年后降到20万公顷以下。1996年为9.81万公顷,公顷产198.9千克,总产29.3万吨。
(5)大豆。分为黄豆、黑豆两大类。新中国成立后,大豆面积起伏较大。50年代,大豆多与春播高粱、玉米、谷子等谷类作物间作、混种,公顷产虽只有600~750千克,但面积不断增加。1957年大豆面积达到81.36万公顷,是历史最高年,公顷产868.5千克,总产达到70.7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78.7%和1.3倍。此后,由于大豆单产相对偏低,面积逐年减少。80年代以来,随着新品种引进和冀豆3号、冀豆5号、冀豆6号等夏播高产新品种的育成推广,大豆单产提高到1 050~1 200千克,而且需求增加,大豆面积随之回升。1986年超过33.33万公顷,1989年超过40万公顷。1994年57.59万公顷,公顷产1 713千克,总产98.7万吨,公顷产和总产都是历史最高水平,比1949年分别增长2.5倍和2.2倍,比1957年分别增长97.2%和39.6%。1996年因灾生产下降,面积47.34万公顷,公顷产1 555.5千克,总产73.6万吨。是年,面积居全国第4位,总产居全国第5位。
(6)杂豆。河北杂豆包括豌豆、小豆、绿豆、蚕豆、豇豆、白豆、芸豆等,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泛,多为零星种植。1949—1958年全省杂豆种植面积26.67万公顷左右,总产15万吨上下。60—70年代强调发展高产作物,杂豆年均种植面积13.33余万公顷,总产10万~15万吨。80年代以来恢复杂豆生产,年均种植20万公顷左右,总产20万吨左右。
❶豌豆。主要分布在张家口和唐山、秦皇岛、廊坊等地,张家口为春播秋收,其他地区为春播夏收。1971年种植10.68万公顷,总产11.93万吨,面积和总产都是历史最高水平。80年代以来平均种植面积1.33万公顷左右,总产1.5万吨上下。
❷小豆。河北小豆分红、白小豆两种,以红小豆居多。主要分布在廊坊、保定、唐山等地。主要用于出口。80年代以来种植面积维持在3.33万公顷左右,总产4万~5万吨。受国际市场拉动,1994年曾种植6.85万公顷,总产5.57万吨。天津红小豆和雄县红小豆为出口产品。
❸绿豆。民国时期河北省绿豆种植面积较大,1947年曾达29.05万公顷。此后逐年减少,80年代以来,绿豆种植面积4万~5.3万公顷,总产4万~5万吨。1996年种植5.03万公顷,总产5.2万吨。全省各县均有零星种植。张家口鹦歌绿豆、明绿豆、高阳小绿豆、廊坊、沧州、邯郸的明光绿豆均为出口品种。
❹蚕豆。主要分布在张家口所属各县,以崇礼、张北、沽源三县最为集中。90年代种植面积2万~2.67万公顷,总产3万~4万吨。1996年蚕豆种植面积2.56万公顷,总产3.84万吨,是产量较高的一年。
(7)小杂粮。河北省小杂粮主要有莜麦、春小麦、大麦、荞麦、黍稷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作物布局的调整,小杂粮面积逐年减少。1996年小杂粮种植面积34.99万公顷,总产43.7万吨。
❶莜麦。主要分布在张家口、承德的坝上6县。新中国成立后,莜麦有所发展。1956年全省播种面积30.65万公顷,总产24.6万吨,分别比1946年增长9.8%和21.5%。此后面积下降。70年代种植20万公顷左右,1984年以来降到20万公顷以下。1996年莜麦面积10.19万公顷,公顷产5.15千克,总产11.8万吨,面积和总产比 1956年分别减少66.7%和52.0%。
❷春小麦。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春播秋收小麦,主要分布在张家口、承德的坝上各县,一般年份种植6.67万公顷以上,总产5万吨上下。1976年因发展高产的“墨西哥小麦”,种植26.53万公顷,总产突破20万吨。后因生产条件差,产量下降,面积减少。1996年种植15.81万公顷,公顷产1 486.5千克,总产23.5万吨。二是春播夏收小麦,主要分布在唐山、秦皇岛、廊坊以及承德、张家口市的坝下,一般年份二三十万亩,1996年减少到0.23万公顷,总产仅8 800吨。三是夏播秋收小麦,是1983年开始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张家口市的高寒山区旱地,1996年种植1.13万公顷,平均公顷产3 051千克,总产3.46万吨。最高公顷产达6 975千克。
❸黍稷。黍和稷是同属的两个品种。米黏者为黍,俗称黍子; 米不粘者为稷,俗称稷子、糜子。主要分布在张家口、承德市,其他各地均有零星种植。50年代每年种13.33万公顷以上,80年代后降为6.67万公顷左右。1996年种植8.75万公顷,公顷产1 891.5千克,总产16.6万吨。
❹大麦。分皮大麦和裸大麦两类。皮大麦主要用做酿酒原料和牲畜饲料,裸大麦主要是食用。民国期间大麦种植面积20万~26.67万公顷。新中国成立后,播种面积日趋减少。1956年为8.81万公顷,1988年0.43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邯郸和张家口等地,1996年仅有13公顷,几乎绝迹。